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现代宜居城市
2012-04-29金雅郑玉明
金雅 郑玉明
[摘 要]以生态美学的视野来观照现代宜居城市,应该确立一些基本的尺度。现代宜居城市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魅力与形象,在生态景观建设、建筑文化打造、人文符号构筑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应把现代宜居城市变成一个模式。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现代宜居城市应重视城市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动态和谐构建及其给人带来的舒适生活感受。
[关键词]生态美学;宜居;宜人;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65-05
[作者简介]金 雅(1965—),女,浙江台州人,文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理论、文艺学研究;(浙江杭州 310018)郑玉明(1975—),男,山东泰安人,文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中西文论研究。(浙江杭州 310014)
Title: Modern Livabl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aesthetics
Author: Jin Ya & Zheng Yuming
Abstract: Basic criteria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reflect on modern livabl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aesthetics. Modern livable cities may have their own individualities, glamour and images, and form their own features in terms of designing eco-landscape, forg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humanity symbols. There is no need for a unified model for modern livable cities. Modern livabl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aesthetics should focus on dynamic and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nature and humanity) system and the comfortable feelings as a result of it.
Key words: eco-aesthetics; livability; amenity;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dynamic harmony
宜居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追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资源、能源、交通、住房等问题会变得非常突出,这会使城市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压抑与不自由加剧,由此,“宜居”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人筑墙以为城,买卖以为市;城市是人的创造物,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宜居”与“宜人”实质上也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生态美学为我们考察城市宜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生态美学强调的是和谐,它重视人、自然、文化的和谐之美,宜居城市的理念中无疑也包含着对这种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国内,一般而言的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它并不限于探讨作为生态实践活动的景观设计、环境美化等,因而与西方偏重于作为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的“生态的美学”(Ecological Aesthetics)有明显的区别,更多地指向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①具体地说,“生态美学应该是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①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宜居城市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注意人与自然、文化的生态和谐之美,尊重自然、敬重文化,使城市生活满足对生态和谐的追求。生态,原本指自然生物与周围自然环境处于有机整体联系时的生存发展状态;后来泛指生命存在与周围环境处于有机整体联系时的生存发展状态。从人这一生命存在的角度来看,生态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互相依存、有机共生,即人调控自己的生命欲望,以实现与自然、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生态美学非常重视生态中的生命和谐,它是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和谐所建构的自由审美尺度。宜居城市作为既能够便捷地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给人带来强烈的精神愉快享受的现代都市,无疑应该是实现了人与自然、建筑、文化的高度和谐的,从而生态美学就可以而且也能够成为考察宜居城市的重要视角。那么,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宜居城市的理念,它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生态和谐之美呢?
一、自然生态景观的多样与敞开
城市原本是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构起来,高度聚居的人群是城市生态结构的主体,这使城市生态系统形成大容量、高密度和运转快的特点,也可能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特别是城市化的现代发展,使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的不平衡更为突出,造成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宜居性。被污染的空气和土壤、脆弱的供水系统、有限的人工绿化、严重的热岛效应等等,使得城市生活变得不再舒适宜人。宜居城市所追求的给予城市人生活中的身心舒适性,必然要求调整、改变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的不平衡,协调、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宜居城市对自然的重视,首先表现为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对各类自然生态风光的保护和运用,这是其贯彻生态美学的理念,追求生态美的直接表现。因为,生态美学就是“以协调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生态美学的理想就是人与自然从分离重新走向融合的理想”。②
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19世纪中叶就提出城市应当保护、运用自然生态景观的主张。梭罗不仅以其从城市回归自然的亲身实践、体验为基础,深入反思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作品《瓦尔登湖》(Walden),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他早在1859年就提出“每个城市应该保留一部分森林和荒野,以便城里人能从中得到‘精神的营养”的自然生态保护思想。③梭罗的主张,就是要求城市积极保护和运用自然生态景观。19世纪末,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也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生态景观与自然风光的保护运用问题。
梭罗、霍华德等人的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化的现代发展证明了他们思想的科学性。现代宜居城市追求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之美,就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运用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毗邻城市的天然绿地、丘陵、湖泊、河溪、湿地,以及一些没有或较少受到现代文明污染的原生态田园等,是宜居城市极其宝贵的大环境。宜居城市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保护、运用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让其强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充分向城市生活敞开,以最大发挥其优化城市生活的生态功能。
在当今时代,未经历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自然生态景观已不多见,已有的被严重污染、破坏的景观却比比皆是。要构建现代宜居城市,人们应该极其重视保护和运用这些宝贵的城市景观资源:对那些已经被污染、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应该加强管理保护,尽可能地恢复其本来面貌;对那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应该非常慎重地进行开发利用。因为,正是这些生态景观才直接改善、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并使城市人直接欣赏到了生态之美。
城市人对自然生态美的欣赏,是其体验城市宜居性最直接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现代都市,科技、经济理性大行其道,激烈的生存竞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成为现代都市人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而空气清新、天趣宛然的自然生态景观,必然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暂时卸去都市生活的重负,回归生命的自然本质,从而体味一种自然自由的生命存在状态。宜居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的适度建构与优化,是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的一种呈现,也是城市人通过自然生态美的欣赏而获得精神愉快的重要媒介物。
二、建筑的人文化及其与自然生态的互补
在城市的构成中,风格迥异、高低错落的各类建筑是其主体部分。建筑以及由其形成的长短直弯宽狭不等的街道确立了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就是各类建筑的建造及其在空间上的延展。在宜居城市的建构中,我们必须注意建筑“宜人”的重要性。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建设中,人们一般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实用要素。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城市建筑的设计、建设必须考虑在满足人们实用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成本,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在经济实用理性影响下,城市建筑却形成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冰冷生硬、让人无法亲近的特点。如果城市人在生活中触目所及的都是这种建筑物,那么,他就感觉不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宜人,无论这种城市建筑物在建造、使用上多么经济实用。
宜居城市追求建筑与人的和谐。建筑与人的和谐,就是要求建筑作为人的劳动创造物,不应该反过来成为控制人的异化物,而应该在其身上体现出它与人的自由本质的关联,即建筑物应该体现出人实现自己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的能力。而人实现自己与环境和谐的关键,不是在科学的名义下实现的人无限制的规划、操控能力,而是人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求,在生态美的创造欣赏中,实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建筑与人的和谐必须在生态美学的理念下审视,这也是建筑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与最高追求。
宜居城市追求建筑与人的和谐,也是对建筑物人文化以及它与自然生态实现互补的要求。首先,从建筑的人文化来看。生态美学所要求的人与建筑的和谐是指在建筑理念上超越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综合思考建筑的实用、美学与生态的问题。不同的城市在历史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特定的地域、民族生态文化传统,宜居城市的建筑在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应该有生态审美方面的考虑。其次,还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与自然的生态互补。生态美学的自然至上理念,必然要求宜居城市在建筑物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对自然中一片树林、一汪清泉和几块山石等的运用,充分注意建筑对自然资源、能源的节约,充分注意建筑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对建筑的制约,即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的生态互补共生。
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建筑学”在美国诞生。它向人们提出如何超越经济、实用的功利层面来认识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即如何更多地考虑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节约能源、资源,并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高效共生的问题。生态的才是美的。在宜居城市的建筑景观中,生态有了更为突出的重要性。如何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中,把对自然的敬畏、把降低人对自然的破坏融入进去,使建筑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真正做到实用、人文与生态的统一,是今天建筑生态设计建设的重要问题。宜居城市的建筑与场地、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之间,建筑与人之间都应在生态和谐的宗旨下实现完美的结合。
三、文化的历史美感与多元会通
城市无论大小,都有或长或短的成长史。在城市发展中,城市人特定的语言、日常生活习俗、民间艺术形式等不断酝酿发酵,由此孕育出城市特定的地域文化心理,形成城市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一些产生过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等,都会因为对城市人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而给城市打下特定的烙印。一些规模比较大、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因为出现过的著名人物、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比较多,其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比较深厚。
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是互相作用的。城市人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了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这一历史文化传统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形成城市人对自己家乡的心理认同。就宜居城市来看,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城市既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也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人的心理。
宜居城市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对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文化生态的共同要求。城市的生态文化是指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突出特点的文化现象、文化传统等等。我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城,生态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城市文化生态是指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生活的复杂有机联系中的不同状态。一般来说,经历了长期历史发展后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建构中大都能起积极的作用。
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是在历史的选择、积淀中慢慢形成的。城市人不断延续的日常生活发挥了重要的选择淘汰作用,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互相作用,共同塑造出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特定历史时期良好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历史性、多样性与文脉传统的贯通性、稳定性,构成城市文化生态的突出特点。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宜居城市的文化生态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即鲜明的历史美感与多元会通性的统一。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宜居城市应该高度关注城市的文化生态问题。一方面,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其中的生态文化遗迹应该得到最好的保护,并能够直接介入到城市人的当下生活,成为城市人当下生活的精神动力之源;另一方面,城市的地域文化心理、历史文化传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开放的视野、巨大的包容性等使城市的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保持着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持。
四、自然、建筑、文化的和谐与形象观感
任何城市都应该追求自然、建筑和文化的和谐统一,因为这是培育城市生命、形成城市个性的必然要求。宜居城市在自然、建筑和文化的和谐统一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当宜居城市具有了鲜活的城市生命和突出的城市个性后,它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让城市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快乐。
宜居城市对自然、建筑和文化的高度和谐统一的追求,明显表现出对生态美学理念的认同与贯彻实践。因为,生态美学的最高追求就是自然至上前提下的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所以,从生态美学的视野来观照宜居城市,它应该创造自然、建筑、文化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美。
城市生态景观由自然生态景观、建筑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态景观有机构成。就自然生态景观层面来看,因为城市景观总体而言是比较典型的人工景观,所以,当自然生态景观被运用到城市景观中时,很多都被园林格局化了。街心公园、绿色植物带和一定程度上被人工改造过的绿地、丘陵、湖泊、河溪、湿地等共同形成城市景观中偏向于自然维度的一部分。就建筑生态景观来看,生态建筑以及街道是城市生态景观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行走在城市的柏油或者水泥路上,映入人们眼帘的主要就是高低错落的各色建筑,人们也常把城市形象地比喻为钢筋水泥的丛林,由此可见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生态建筑与街道一起确定了城市生态景观的总体格局,它是城市生态景观构成中的主体部分。再就人文生态景观来看,它作为偏重于精神性内容的生态景观,包括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文化习俗等有形或者无形的生态景观内容。在城市生态景观的形成中,人文生态景观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自然、建筑生态景观特色的形成,有时会需要人文生态景观的帮助,即郁达夫所说的“江山也要文人捧”(《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甚至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的形成有时主要也仰赖于人文景观的塑形,即特定的城市文脉传统建构了城市的生态景观特色。
自然生态景观、建筑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城市生态景观美的必然法则。在自然生态景观中,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人化”思想,自然生态景观必然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两方面),包含着人文因素在内,不复是纯粹自然的“生态景观”。在建筑生态景观中,建筑风格传统、建筑本身蕴含的特定地域文化内涵等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人文生态因素,而且在建筑与自然的高度互补中,自然生态因素也已经渗透进了建筑中。在人文生态景观中,它与自然环境、建筑的紧密联系也是不言而喻的。城市文脉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地域环境的影响,名人故居或者其他文化遗迹以及地方文艺表演等也离不开建筑。当三种生态景观互相补充、和谐统一后,城市生态景观风景线也就形成了。
概言之,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就是由自然生态景观、建筑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态景观有机形成的。根据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态景观统一方式的不同,以及每一层次生态景观的不同特性,宜居城市会形成不同的具体类型。从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来说,不同的城市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别,它们在规划、建设城市生态景观,追求城市的宜居性时,可以也应该从自己的现实条件出发。应该鼓励现代宜居城市在城市生态景观方面的独特追求,即现代宜居城市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魅力与形象,在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建筑文化打造、人文符号构筑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应把现代宜居城市变成一个模式。田园城市、阳光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文化城市等都可以是宜居城市的具体化,关键要看是不是构建起了自己独特的城市生态系统。
总之,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需要生态美。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中,现代宜居城市应该在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中打造自己的个性、特色,高度重视城市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动态和谐构建及其给人带来的舒适生活感受。
责任编辑:龙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