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研究
2012-04-29刘桂林,童云飞,巢新冬
刘桂林,童云飞,巢新冬
摘 要 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的“厂中校”建设是指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全方位对接,双方遵循“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原则,系统架构以课程为载体、将教室建在企业车间、将课堂链接到生产线上、将教学回归到真实产品制作中的生产性教学基地。其特点是强调生产过程中教学元素的增设,教学过程的项目(任务)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双师”辅导,教学评价中的生产性考核,职业素质的企业文化熏陶。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厂中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42-04
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的“厂中校”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集团内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力,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高职教育实现特色发展。
一、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的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体制创新[1]。实践教学基地——“厂中校”建设是落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的“厂中校”建设是指在由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组成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下,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全方位对接,校企资源共享,双方根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遵循“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原则,系统架构以课程为载体、将教室建在企业车间、将课堂链接到生产线上、将教学回归到真实产品制作中,教学设施完备、生产性能强的生产性教学基地。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增设教学元素
“厂中校”实质是生产性教学基地。它既有“学生员工”宿舍和完备的生活设施,也有生产性“教室”,注重在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增设一些教学元素,边生产,边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这些教学元素包括教学设施的添置、教学环境的渲染、教学人员的安排、学习任务的布置、作业要领的示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等。
(二)任务(项目)式教学过程
“厂中校”的教学是围绕具体产品的生产或制作过程展开的,即生产性教学,教学任务是圆满完成一定的项目(或产品),所以教学的过程是任务(项目)式教学,即按项目引入(产品)—提出项目(要完成的产品)—分析项目(完成产品所需知识、技能)—项目实施(产品操作步骤)—项目拓展(工作态度、技能技巧)—项目评估(产品质量检测)的流程来组织。
(三)“双师”辅导
“厂中校”,既要生产,也要培训(教学),为了保证产品与教学质量,“厂中校”实行“双师”辅导:全职指导教师(专任教师)负责理论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专职指导教师(工厂师傅)负责实际操作训练和岗位职责教育,两者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学生员工”培养工作。
(四)生产性考核
“厂中校”的“学生员工”都有明确的项目生产任务,项目生产过程中对其工作态度、技能技巧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个工作日都有“双师”对其一天的生产表现进行过程性鉴定,鉴定结果纳入实习考核成绩。
(五)企业文化熏陶
内隐(隐性)知识对于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的表现形式,内隐于作业现场的摆设、企业员工的工作风貌及企业管理的制度规范中。“学生员工”在“厂中校”工作、学习与生活,每天耳濡目染这些内隐的企业文化,接受其熏陶和洗礼,日积月累,自身的职业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二、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方案
(一)建设原则
1.校企共建、共享、共赢
进行“厂中校”建设,校企双方必须充分借助集团化办学的合力,实现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基地共建是指进行“厂中校”生产性教学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扶持、行业的积极参与,共同谋划基地生产(教学)场所的选择与布置、生产(教学)设备的配置、生产师傅(教学人员)的安排以及生产任务(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等。资源共享是指学校、企业共享“厂中校”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利益共赢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共享“厂中校”生产性教学基地,实现各自的价值与利益。共建、共享、共赢,责、权、利相统一,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保证“厂中校”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
2.职场化和教学化相统一
“厂中校”建设的职场化是指“厂中校”本身作为一个生产性能强的作业现场,其建设除了必须具备一般作业现场的全部条件外,在教学上还必须体现职场的一般准则,即教学场所必须实现由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生产车间”的学习(工作)环境转换,课程必须实现由教学内容向生产内容的提升,学业评价必须实现由“学习成绩考核”向“员工工作业绩考核”转变等,使“厂中校”符合职场的一般要求。“职场化”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训练未来职场生涯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厂中校”建设的教学化是指在企业作业现场增设教学元素,实现企业生产车间与教室、企业生产线与课堂、真实产品制作与教学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专任教师的深度对接,使“厂中校”符合教学的一般要求。“教学化”能增强实践的教育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领悟,顺利适应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职场化与教学化相统一是指“厂中校”的建设既要体现职场生产的一般要求与准则,也要体现学校教学的一般要求与准则,以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3.工学结合“五对接”
“厂中校”的建设,要切实落实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做到“五对接”:一是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深度对接。在生产性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企业某项典型产品的生产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实(践)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以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二是课堂与企业生产线的深度对接。师生教与学的课堂就是典型产品的生产线,在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做)中进行教与学。三是学生与员工的身份对接。在生产性“厂中校”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一定实际产品的一线员工。四是专任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的深度对接。教师中既有学校相关学科的专任教师,又有企业生产车间的能工巧匠。五是学业考核与生产性考核的深度对接。在“厂中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就是对其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工作态度、产品质量与数量等的评价。
(二)建设办法
学校骨干教师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专家共同成立课程建设团队,团队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使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对接,在“三对接”基础上,校企整体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厂中校”。
1.功能定位
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四真”环境中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多层次螺旋式循环,达到理论与实践螺旋式上升、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中提升职业素质。
师资培养:承担教师的技能研修;安排专任教师顶岗锻炼;专任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深度对接,合力打造“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技能培训:承担“学生员工”、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技能培训。
学生就业:通过“厂中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2.具体路径
以课程为载体进行“厂中校”建设,选择生产线与学校某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内容相似或相近的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厂中校”建设。
(1)对象的选取
“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企业必须是工艺与设备先进、具有较强技术力量和较高管理水平,能满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科研合作、师资互动、文化融通等需要且生产线与学校所设专业对口的职教集团理事单位。
(2)设施建设
校企双方签订紧密型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双方按照“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权责统一”的原则共同规划“厂中校”建设,选择与某门核心课程对口的生产车间作为实训教学场所,在原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增设教学元素,如添置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或设施、安排校企指导教师、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包括作息时间、课业要求、考核标准、管理规范和象征企业精神与文化的看板)等。
(3)师资建设
学校派专任教师进“厂中校”担任全职指导教师,专任教师进“厂中校”主动熟悉和掌握企业一线生产设备、最新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以此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厂方聘请或配备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作为“厂中校”专职指导教师。“厂中校”通过“培养、聘请、配备”等途径,让“教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造就严格意义上的“双素质双结构”实训教学团队。团队分工合作,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提供生产情境、典型工艺、岗位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资料,进行实训项目设计,提出项目训练要求。全职指导教师负责提出实训要点、能力要求、技能考核标准,提供项目教学案例与考核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4)课程建设
结合企业生产设备与产品工艺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开发实训项目,专门编写“厂中校”项目教学的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以“应用性项目课程”开发为主。
(5)教学组织
教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采取融班级授课、小组生产和个别辅导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生产性教学的需要,首先集体授课,提出某个产品的生产任务,讲解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小组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负责该产品的一个工序,教师适当引导后由学生员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如有困难,学校全职教师和企业专职指导教师提供帮助,进行个别辅导。
教学方法: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
教学评价:以“学生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为基础进行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指标为产品质量、技能技巧、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
(6)保障体系
政策保障:政府制定和出台有关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配套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明确规定政府、企业、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鼓励和奖励职教集团成员企业积极参与“厂中校”建设,并为解决建设中的各种困难提供财政支持。
利益保障:充分利用“厂中校”为企业和社会进行职工培训;支持专任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聘请“厂中校”企业专职指导教师为学校兼职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参与“厂中校”服务与锻炼的教师在职称与职务晋升上优先;鼓励“厂中校”学生中的技术能手留厂任职。
人事保障:开通高职院校工程师和教师双向职称系列并享受相应待遇;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研发、服务及与企业合作申报课题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破除学历门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专业人才、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开通人才交流绿色通道,聘用与接收“厂中校”优秀兼职教师为全职在编教师。
参考文献:
[1]孙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0):62-65.
[2]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1-05-1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06.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School in Factory” under Condition of Collectivization School-running
LIU Gui-lin,TONG Yun-fei, CHAO Xin-dong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36,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in factory” under the collectivized school-running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vocational schools achieved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with the enterpris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in practice training base outside school”, the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jointly build the productive teaching bases that takes courses as the carrier, building classrooms in plans of enterprises and linking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production line and implement teaching by producing real products. Its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crease teaching factors in productive process, design of items in teaching process, deploying productive examination in teaching evaluation, edifying enterprise culture of students, etc.
Key wordscollectivized school-running ; school in factor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