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2-04-29周应中
周应中
摘 要 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需要遵循达成评价主体认同、凸显专业特性、突出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兼重定量与定性评价等基本准则,采取建构评价目标、协商评价方案、开放评价渠道、交流评价信息等行动策略。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05-05
2011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明确提出,2011- 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这一要求,将逐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内评估,系统内认可”的局面,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如何结合专业特点,科学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下文简称“第三方评价体系”),使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紧迫性
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仍然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机制在建立初期对促进高职教育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也逐渐显现出弊端。如带有非常浓厚的行政导向,在价值方向上只突出政府需求;评价标准整齐划一,难以兼顾高职专业的具体特点、实际情况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利益,有些评价指标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过于注重量化评价,质性研究单薄;缺乏监督,容易导致暗箱操作;对评价结果遮丑避短、报喜不报忧等。这种评价机制必须尽快改革与完善,正因为此,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具有相当紧迫性。
(一)满足高职专业深化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主要侧重评价办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而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不足。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大高职院校办学透明度,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督促高职专业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并以此自加压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
(二)满足高职专业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突出问题。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更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满足高职专业更好服务于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和就业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必须快速适应环境、具有更宽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职专业更加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沟通、合作、应变、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四)满足高职专业提升自身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掌握专业信息,是高职教育“服务对象”的诉求,公开专业信息,是高职院校的义务,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1]。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回应公众呼声,保障“服务对象”基本权益的实际行动,有利于增进民众对高职专业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方评价也可称为社会评价,主要包括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间接地评价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绩效。第三方评价的主要特点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无隶属关系,但却是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评价的标准或内容需要评价组织主体和评价主体达成共识。
为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实现对现行评价机制的“扬长避短”,达到可行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准则。
(一)达成评价主体认同
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评价专家枯巴和林肯在反思、批判前三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第四代评价关注价值多元,对利益相关者赋权,坚持协商和共识的原则,通过分担责任、尊重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早期就培养出参与者对后续项目足够的支持与责任,从而提高评价效用,使评价更容易付诸行动[2]。可以认为,只有当评价本身得到评价者、被评价者、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都认同且愿意共同合作时,评价才可能被有效地加以运用。第四代评价理论在当前国际教育评价领域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对开展第三方评价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以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为主体,相对单一、稳定,而第三方评价需要突破现行评价基本限于“局内”利益相关者的内部评价视界,将各利益相关方作为评价主体,呈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协商使各评价主体达成对评价活动的认同与共识。只有各个评价主体对评价的缘由、目的和意图、评价的价值选择、组织和实施、信息收集和处理、评价结论及其运用等进行广泛协商,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形成共同接受的评价价值,他们才可能认真、深入地参与评价,高职专业也才有望获取全面、客观、权威、公正的评价信息。
(二)凸显专业特性
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的基本受评单位是“专业”,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改变以往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从专业实际出发,努力把握专业特点,研究凸显专业特性的评价标准。专业特性主要是通过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的,这是由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和内在性决定的。独特性表现在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专业能力,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专业特色各不相同;内在性表现在学生掌握独特的专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甚至终身专业工作的成败。
(三)突出人才培养绩效评价
人才培养是高职专业的核心功能,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涵盖输入、运行和输出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牵涉到高职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应尽力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但是,根据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和评价主体的社会性,第三方评价重点要突出人才培养绩效的评价,高度重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受欢迎程度、社会公认度以及未来在社会上各行各业贡献率和影响力的判定。
(四)兼重定量与定性评价
从整体看,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量化评价为主。在评价方法上,质的描述或质性研究即价值判断的客观尺度的深层次研究显得单薄;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可测量的事实判断层面即量的记述占据绝大多数,忽略了教育的一些有价值的目标,忽略了对职业教育之职业伦理、职业性向和职业素养等职业人必备特质的有效检验,很少甚至没有对于事实上难以用定量或测验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职业教育特性的评价[3]。这一点,可以从评估方案中的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6个观测点看出[4]。这种集中于对教育现状或显性“技术性”要素的评定、鉴别和区分的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没能显现评价之于改进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而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需要兼重定量和定性评价,对毕业生就业率、知识技能、实践能力、获得的社会投资等通过量化构建实现数据评价,将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职业性向或综合素养与职业岗位适应度等纳入质性评价的范畴。
三、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行动策略
第三方评价活动的组织主体应该是独立的、非营利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中介组织,因此,需要国家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引导、建立一批比较规范的专业性社会评价机构。但是,着眼实际,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专业第三方评价体系的评价组织主体仍需由高职院校自身担任,也就是说,由高职院校自身负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领导、规划、推动和保障,努力寻求、吸收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高职院校可以出资邀请有资质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担任评价组织主体,这样可以使整个评价过程中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脱离学校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排除产生虚假信息的可能,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专业市场调查公司担任评价组织主体,在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中,都须依据其基本准则,采取适当、高效的行动策略,抓好每一评价环节,确保评价主体能负责任地参与评价,实现评价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建构评价目标
正确的评价目标,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但这一功能的发挥,还必须建立在评价主体充分认同的基础上。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都有一个假设,即在评价发生情境中存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这一假设很显然难以解决教育价值多元化问题,因此,在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中,要特别强调共同“心理建构”评价目标。
有学者针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提出了三种价值取向,即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内适性指的是教育系统内部自己界定的自我完善的程度要求;外适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个适性指的是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完善与主体性的主动建构、弘扬与完善的程度[5]。这三种价值取向为设计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目标提供了思路。可以通过探讨使各评价主体认识到,第三方评价的目标就在于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这三种价值取向的程度和状况,并从程度和状况的分析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评价目标的共同建构,也就是形成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的评价愿景,为有效开展评价活动铺垫了前提。
(二)协商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设计是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需要引导各个评价主体广泛协商,努力设计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奠定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
一般而言,诸多评价方案的指标设计都是按照“资源指标、过程指标、绩效指标”的思路展开。在第三方评价指标方案设计中,根据“凸显专业特性”、“突出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兼重定量与定性评价”等基本准则,可以将整个评价方案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人才培养绩效”四个方面。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这一指标是基于高职专业必须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的特性,借此强化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贴近度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的论证。在“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这两个指标中,不仅强调“资源指标”和“过程指标”,而且突出“利用”和“控制”,即强调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是第三方评价指标方案的侧重点,用来判定高职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和企业满意度以及未来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率和影响力,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重要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过程与控制”和“人才培养绩效”属于一级指标,可以细分出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指标体系涵盖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各个方面,由于第三方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个性,所以在评价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主体所评指标应该有所侧重。通过各有侧重的评价指标,可以使各评价主体意识到自己的意愿受尊重、意见和建议会被充分听取,也才有深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用人单位所评指标应该以毕业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和自身体验等二级指标为主,适当兼顾其他;毕业生及其家长所评指标应该以课程教学与评价、就业服务、自身职业发展轨迹等二级指标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行业协会所评指标应该以人才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课程体系等二级指标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研究机构所评指标应该以专业教学团队、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践基地、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二级指标为主,适当兼顾其他。
(三)开放评价渠道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一定要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活动组织中,期望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评价总有时间和经费上的限制,因此,作为评价组织主体,应该尽可能寻求优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另外,座谈会、个别访谈、资料查阅、实地考察等评价方式,也是整个评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方式,更有利于高职专业准确把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有价值的改进措施,以及利益相关者深层次的思想。
(四)交流评价信息
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处理,就没有评价对象的有效改进和不断进步。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信息资料收集和处理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看似都被精确地设计与规划,但却往往出现评价统计结果失真、偏差或者没有被及时有效公开、反馈等问题。因此,在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中,需要高度重视评价信息处理工作,努力克服那种只寻求获得评价量化结果,而忽略与评价者交流以及向评价者公开的倾向。事实上,在整个评价活动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筛选、确认,还是处理,高职人员都将和参与评价者处于信息交流状态,高职专业与各评价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贯穿于评价过程的关键环节,两者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状态既可保证评价结果向利益相关者充分开放,又可保证高职专业了解自身真实状态,及时发现与改进不足。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14):52-55.
[2]杜瑛.协商与共识:提高评价效用的现实选择——基于第四代评价实践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47-51.
[3]刘春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再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17-12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3-65.
[5]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机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8-10.
Building up Third-par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ies
ZHOU Ying-zhong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ies, we should follow up some basic guidelines: achieving the approval of the evaluation mainstay,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highlighting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ss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o 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up some action 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valuation objectives, consulting the valuation programme, opening the evaluation channel and exchanging th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