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闪耀的艺术印记
2012-04-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这预示着我国现代文学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尽管在此之前,已有胡适先生的《尝试集》等新诗集的出现,但如果真正从艺术性、思想性、形式突破方面来说,《女神》的出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深远的疆域。
自2011年起,我们就有策划出版一期诗集作品专号的打算,想以此来纪念中国新诗集出版90周年,但推迟到了今年。这也恰好给了我们充裕的时间,可以进行更细致和认真的编选。
中国每年公开和非公开出版的新诗集有多少种?我们无从查阅到相关数据,保守地推测也会达到近千册。从我们每年收到的全国各地朋友寄来的诗集来看,其数量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诗歌的结集,既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总结和回顾,也便于读者和专家的阅读和研究。几千年中国文学史,留下来的诗篇浩如烟海,盛唐时期诗人众多,而后人更多是从《唐诗三百首》等后代编选的诗集来了解和学习唐诗的。另外像《千家诗》等选本,广为后世称道。经过时间的淘洗,人为的遴选,得以流传下来,而更多的诗人和诗集便渐渐地湮没无闻了。
当今时代,一方面由于诗歌阅读者的减少,或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出版社都极少主动地出版诗集。除了近些年,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诗歌年选,对个人诗集的出版一直是显得比较“慎重”。在印象中,像人民文学出版社坚持多年的“蓝星诗库”(其中有近一半是已故的诗人),河北教育出版社前几年的“年代诗丛”系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个人诗集系列”等,都推出了众多优秀诗人的诗集。更多的诗人好像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出版诗集多是自费,诗人往往自己购买书号、支付印刷费,尽管有出版社的审核,但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这样看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诗人都可以出版诗集了,这是好事,但几千到一两万不等的书号费和印刷费,对于那些经济能力欠佳的优秀诗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有些诗人可能辛苦写作一生,也难有一部诗集问世。另外,这样的出版还诱发其他诸多问题,比如:以丛书号出版的诗集不能进书店上架销售。在全国一些重要的文学评奖中,丛书号出版的诗集不能参评,等等。这些诗集出版后,主要是诗人自娱,或诗友之间相互交流。于是,我们看到的局面是: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诗集在不断出版,而另一方面,书店里除了寥寥几部诗集外,难得见到其他优秀诗人的诗集。这很让人遗憾。
自2000年,我们的杂志就曾定期地开辟“诗集诗选”栏目,及时编发一些优秀诗人的诗集。这样以专号形式推出诗集尚属首次。这些诗集都是从2011年以来我们收到几百种诗集中层层遴选出来的,以年轻诗人的诗集为主。以前选发过的不再入选。
我们以为,这近40本诗集不但可以让读者领略到当前中国诗人的创作水平,而且也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譬如图书装帧、设计、用纸等其他出版方面的信息。
我们不敢奢望这些作品能够流传后世,只希望某些诗句能给读者在时光中留下些闪耀的艺术印记。
2012年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