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流动的文化
2012-04-29房彩霞
房彩霞
漫步在校园里,给你视觉冲击的可能是整洁的小路,也可能是走廊两侧“会说话的墙壁”,亦或是校内精彩纷呈的“文化一条街”,但是,在我看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个个举止大方、彬彬有礼的学生。如今,在我校每位教师的眼中,学生才是校园内真正的文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优秀品质具体化、育人工作全员化、社会问题校园化、德育工作日常化,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
优秀品质具体化
在过去两年多的日子里,我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都有一个固定版块——感动瞬间,在这个时段内会表彰一位或几位“感动明星”,而这些“感动明星”都是由老师们推出来的。每位老师每周都有两张“笑脸”,要在一周内发给他身边表现突出的学生,事迹突出的学生则有机会成为“感动明星”。
除了“感动明星”个人,我们还推出了“感动团队”“感动班级”“感动级部”。如今,一张张“笑脸”和一个个“感动明星”已经成为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简称“营东小学”)的特色。这种量身定做的“笑脸”将许多优秀品质在这些优秀的学生身上具体化了,让所有学生都知道了什么叫责任,什么是集体荣誉感,什么是爱校如家,什么是团结协作……来自身边的感动才是最真实的。我们深知,学校每推出一位“感动明星”,就是推出一种行为,推介一种品质。而我们积极推崇的这些美德,都是校园内必不可少的文化。
育人工作全员化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手电筒”不能老是由校长来充当,照到哪里哪里才亮。的确,校长的“手电筒”只有一束光,所能照射的也只是学校一个角落。在营东小学,人人都当“手电筒”,教职工全员参与,学生们相互监督,家校心心相映,社会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一方文明。
每周登上“感动瞬间”平台的颁奖人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保安师傅、绿化工人、保洁阿姨的身影,他们同样有育人的职责,都有一双欣赏和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学生的相互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校每个班都有文明监督岗。每节课的课间,学生都会按时到岗,督促同学们规范自己的言行。长此以往,即便无人到岗,学生们看到文明岗上类似“不拥不挤,爱人爱己”“捡起一张废纸,留下一份洁净”这样的提示语,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
学校的育人工作牵手家庭,牵手社会,学生的文明便多了一份监督,多了一份保障!当我们努力实现育人工作全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慢慢发现,他们的身边处处是督促他们举止文明的眼神,久而久之,自己便拥有了一双慧眼,在自律的同时,也为维护校园的文明尽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们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校园内流动的文化。
社会问题校园化
教育是行走在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摒弃一个共同的育人目标:教孩子学会做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使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使他们以后能够适应社会,成为合格公民,那么,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把社会上正在发生和讨论的问题引入校园,改换视角,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思考。例如,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我校辅导员赵青老师在第一时间向学生播放了《震后的震惊》这段视频,看到震后的日本依然秩序井然,全校学生都开始反思自身与规范的差距。
像这样的教育事件还有很多,教育本身就是一系列事件的融合,在事件中成长,是教育引导学生做人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德育工作日常化
回顾我校的育人工作,我们最欣慰的莫过于——教育天天都在发生!其实,只要用心,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依托。一首儿歌,一件小事,一面黑板……都可能成为生动的课程。
学校“文化一条街”无时无刻不在发挥育人功能,精心创设的环境与氛围,传递给孩子的是美感与创意,以及浓浓的艺术气息。有人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能见效很慢,或许是吧,但是变化确确实实发生了——它影响的是行为,提升的是品质。
“课上也要讲礼貌,你的帮助少不了,同学答错你别笑,给予帮助最重要。别人回答你倾听,若不完整你补充,齐心协力把课上,我们的课堂才叫棒!”“放学铃响出课堂,安静下楼不争抢,来到操场站整齐,文明守纪你最棒!”……每天,营东小学的学生就是听着这样的儿歌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多年的聆听与耳濡目染,已经让行为规范由目标内化为行动。有效的德育就要出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每时每刻。把德育工作日常化,让教育发生在每一天!
今天,学生是营东校园内流动的文化;明天,他们就能成为社会上流动的文明。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