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教育理想:教好教会

2012-04-29南丽温建锋

中国德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德育

南丽 温建锋

他总是以研究者的姿态剖析教育实践的问题,他倡导教育工作者都要找到自己工作的起点和边界,他认为德育工作应“波澜不惊”。想法朴素,做法实在,他就是济南市教育局局长陈东生。

中国德育:陈局长,济南市是我国最早实施素质教育的省会城市,曾因素质教育而在中国城市教育满意度调查中两度荣登榜首。您曾说过,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请谈一谈您对德育的认识和思考。

陈东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体现了教育的核心内涵——教育规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教好”和“教会”的问题。

“教好”,实际上就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化,让学生懂得是非和美丑,成为好人。好人的标准是什么?朴素地说,好人应该具有好品质、好性格,在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回报社会。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好人品质的反映。品质欠佳的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找不到学习动力,在这一点上说也很难成为学业优秀的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生的教育,从文化范畴来说也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为什么提出“教会”,就是因为还存在着某些教不会的现象。自从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之后,教师的工作就会按照升学率来加以考量,因而导致了某些教育教学行为的偏差,反而教不会学生了。比如,努力提升教师(职务)专业化水平却被片面矮化为学科教学技术的专业化,教师更多地研究和训练本学科的教法怎么好看,忽略了学生学会才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能手”越来越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水平却没有正向同步跟进,这种把过程当作目标的错位也造成了“教与学”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其实,教师的专业化应该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专业化技能和品质——也就是能够把别人教好教会的本领。回过头来,我们重新考量教育回归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要把每一个孩子教好教会。所以,我们倡导济南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要在新的形势下找到自己工作的起点和边界。

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条件和发展契机,同时,也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德育工作在形式上并未放松,但从效果来看,则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工作找不到“回家的路”,很多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把“丰满”的德育工作课程化了,这样就使得一些不能量化的内容都被量化了。然而,对人的评价很多是定性而非定量,如果过于强调定量评价,必然会使之成为应试课程,这样就偏离了把人教好的轨道。

中国德育:我们也在不停地追问和探讨,怎样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今,济南是否已经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陈东生:学校里有很多教育阵地,却在发展过程中丢掉了,目前济南正在一个一个地收复“失地”。例如,原来学校设定卫生区,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值日,让学生从小打扫卫生,这就是一个阵地。不要小看打扫卫生这件小事,学生们有的洒水,有的摆凳子,有的扫地,分工合作,既能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责任心,最后通过评比引领增强荣誉感,激发上进心。可惜在某些学校,这个阵地交给了物业公司。与此同时,为了完成劳动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去“购买”社会实践课,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另一个教育阵地是黑板报。学生每周换一次黑板报,自己构思、设计、画图,这既是一个学习、创作和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团结合作分享智慧的过程。现在,有的学校的黑板报已经换成了喷图甚至涂鸦,取而代之的是陶艺、泥塑等其他课程。

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归罪于谁,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只能说在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发展。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让全面发展伴随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将来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试想一下,如果在校园中我们担心他们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而不让他们去做,那么只能等他们走向社会再去锻炼和学习了。现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了,教育也在发展和进步中寻找“回家的路”,“失地”也在逐步收复。

中国德育:回归,也是创新德育机制的一种尝试。在“教好教会”的实施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切实受到影响,学好学会呢?

陈东生:客观地说,现在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来自学校、社会和网络的各种声音,必然使孩子们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把这些影响统一成共性的德育意识,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德育工作理性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我们从现实教育过程中感悟到,学生因为生理原因而不愿过多地接受理论式说教,一旦把“拔高”的德育内容搬进课堂,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但为了获得分数又不得不学习,因而只能是死记硬背,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门课程而已,对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没有多少显著的作用。再加上多重因素的影响,反而可能滋生虚伪心理,甚至形成双重人格。因此说,教育之道,大道至简,不在说教,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一旦悟出,终身难忘。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教育智慧,要找到教和化的方式,这也是当前德育工作应该破解的难题。

有个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故事传说:就在老子一百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原来老子告诉他的是:牙齿硬,舌头软,刚劲的牙齿早早脱落,柔弱的舌头却能长期保存,因此,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禅宗有一则“磨砖作镜”的故事,南岳怀让禅师看马祖道一整天呆呆地在那里坐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道:“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道一答道:“我想成佛。”于是,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道一见此十分惊异,立刻上前问道:“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怀让答道:“我磨砖做镜子啊。”马祖道一困惑不解地问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说道:“既然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怀让不啻于迎头棒喝的生动而锐利的比喻,使马祖道一“如饮醍醐”“心意超然”,当下彻悟。

师者应有这种“教和导”的智慧,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学的方法,会学、乐学,这就是机制建设。机制,实际上是工具的延伸,工具是手的延伸,机制指的就是工作方式。选择机制就是选择正确的工作方式,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教育工作是成就别人的事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心态——成就别人的心态。当你发自内心地和学生分享喜悦,当你看到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了学生,才有教师,也才有学校。学校教育成败与否,就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一代代学生是不是好人、能人。

中国德育:学者乐学,师者乐师,这是济南教育均衡发展所要追求的境界。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济南学校“思想资源”的配置基本上能够实现均衡。对此,您做了怎样的规划?

陈东生:均衡的最高层次是各有所得,即结果公平,而不是绝对平均。第一步,我们要做到给予公平,就是在区域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大体上是公平的。这种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师资源,还有代表更高境界的思想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学生学好学会、各得其所的目标。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分类自主培训培养。济南的名师建设工程已经走完第一个五年,我们的做法是:先选出具备培养资格的教师,为他提供五万元培养经费,支持、资助他开展课题自选的教育教学研修。三年后进行中期筛选,五年后通过实践成果论证的结业,定为名师,否则淘汰。这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地引领教师走向成功之路,淘汰率比较高,五年只成功培养了77位名师。通过第一个五年的尝试,考虑到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差别,我们在2011年出台了《优秀教育管理者培养方案》,把干部与教师分开培养,首批只筛选了64个培养对象。先由个人申请,然后由专家组从提交的材料中(类似于开题报告)筛选出具有基本素质的人员进行培养。我想,五年之后,他们的思想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些都是“思想资源”和干部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法。

从去年开始,“教师交流”在济南换了一个词——教师交换。去年9月份,我们选派了115名优秀教师到非热点学校去任课,将指标平均分配到薄弱学校,目的就是让那些在薄弱学校的学生不用去择校,也能得到公平的那一份,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秀教师去了之后,除了教课,还要给其他老师做示范,尽义务。与此同时,相应数量的薄弱学校的教师也选派到热点学校教学,这是一个双向学习和提高的机制。每一个参与交换的教师都没有特殊待遇和补贴,都是由本人提出申请,然后给他选择相对方便一些的学校。虽然第一批教师交换的人数不多,但是效果非常明显。这是教师资源和“思想资源”有机配置的另一种方式。

均衡之路任重而道远。有句话说“世界上所有的追求,只有公平是个不归路”,我深有同感。单讲的公平和均衡,是一个假命题。就像球一样,大的圆球都是弧扇,只有缩放到一个小区域的时候才能够找到平面,平面与平面搭配起来,方能实现总体均衡。

:中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您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如何贯彻落实?

陈东生:学校德育的抓手就在四个字——是非美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灵魂,一定要贯穿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人,是我们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也是义务。

具体来说,应该从小处入手,培养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前不久,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坚决不接受,这是国家大是大非的问题。而我们身边往往是小是小非,从原则上来看,如果你能分辨身边的小是小非,在大是大非面前就能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第一层面讲“是和非”,第二层面讲“美和丑”。比如,装束怪异对他人没有利益损害,无关是非,但关乎美丑。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小处做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如果教师都能“蹲下来和孩子谈话”,与学生用同一种视角,因势利导,让他感觉受到尊重,就容易引导了。有人说,你所抵抗的和你所坚持的汇成一个总体,就是信仰。教育的信仰更主要地体现在一个细微的行为或一件小事的决断上。把孩子教好和教会,就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而是“润物细无声”。德育工作的常态化无疑就是在实践着伟大。德育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功利化,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工作的本质,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

责任编辑/宋立文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