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质项目结算管理的研究
2012-04-29王剑辉赵阿宁
王剑辉 赵阿宁
【摘 要】 结算在地质项目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科学搭建地质项目结算平台,合理确定结算标准,利于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规范地质项目验收程序,建立有序的专家遴选制度,有利于提高项目验收质量;正确认识结余资金,科学区分节余与结余两者之间关系,做好项目核算管理,利于推进地质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地质项目; 结算管理; 预算与核算
一、问题的引出
21世纪初加入WTO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中央财政体制改革逐年加大,部门零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有效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支出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了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预算体制改革的步伐日新月异,财政要求科学编制预算,细化费用支出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个别学者提出“预算等于核算”的终极要求。笔者不敢苟同,认为值得商榷。
加强预算管理,从源头上管好项目对遏制不正之风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一刀切要求预算等于核算是不切实际之举。预算与核算概念不同,管理目标和内容也不一样,预算属于事前控制,核算属于过程监控,它们反映了两个不同的管理阶段。对于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人们一般很难准确预测未来项目将要发生的一切。当技术方案不确定,项目费用支出预算越细化,导致的结果将是预算与核算之间背离越远,如果继续按原设计预算来执行项目,必将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更大损失。
地质工作具有高度探索性和科学性,其工作实践性强,风险性较大。只有加强结算管理,及时了解工程量完成质量和数量,有效地掌握项目进度,适时调整项目经费,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地质项目结算管理的意义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在地质项目经济管理中,应充分遵循地质工作规律,不但要加强预算管理,科学部署项目工作,更要强化结算管理,及时梳理项目成果,有效促进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一)地质工作客观性的必然要求
地质体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地质工作不仅是一项科学实践,还是一个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求证的过程。因此,地质工作具有明显的不可预见性特征,人们只有积极思考和不懈的科学探索,才能不断提升地质的认识程度,随着人们对某一具体地质体认识的逐步深化,地质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将随之变化。换句话说,地质项目不同于其他建设类项目,随着地质工作进展的深入,后续工作调整变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只有加强项目实施监控力度,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合理核定结算工程量,适时调整项目设计预算费用,才能保证地质项目顺利实施。
(二)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从控制学原理分析,项目管理包括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两部分内容。从项目发展时间顺序来看,项目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管理阶段,对应的经济管理是预算、核算和结算,人们习惯称为“三算”制度。很显然,“三算”是根据项目运行规律和特点,在不同阶段对项目经济活动进行的规范,它对项目正常运行和成果实现,起到积极有效的控制作用。
从经济管理学角度分析,结算属于事后控制范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事后算账。一般指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已经完成工程量和双方约定预算价格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清算的经济文件,它是对一个时期内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等方面发生的经济收支往来进行核定和了结。通过加强项目结算管理,能够及时控制项目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资金正确使用。预算属于事前控制,指按照项目技术方案设计的不同工程手段投入工作量与预算标准向建设单位申请项目经费的经济文件,是从经济角度对项目投资进行的详细估算。核算属于事中控制,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财务制度规定,依照会计科目分类的要求对成本进行核定,是对项目开展的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督。
(三)理性投资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体制改革力度逐年加大,预算体制改革步伐日新月异。财政部不断强化预算的控制力度,预算分配不但要公正、公平、公开,预算编制亦要规范、科学、透明,同时建立了预算执行率考核及项目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加快财政资金周转速度,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一旦项目设计论证通过审查,预算亦随之批准,为了减少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原则上财政类项目年度预算不允许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技术方案发生变化,为确保项目正常有序运行,一般采用结算方式来调整项目经费。反之,如果继续按照设计预算来开展工作,必将造成资金严重浪费,导致项目成果将难以实现。比如,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联合财政厅组织召开的重大项目结算验收会,新疆东部地区煤炭资源调查项目结算费用较设计预算节约资金近3 000万元。
三、结算管理的措施
“结算”最早出现在《福惠全书》(清,黄六鸿),其有“及事完,结算店账,已累至数十金,而他费不与焉”之说。它原本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完成工作量合格性进行验收确认;二是对已完合格工程量所需经费进行清算了结。因此,结算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际完成工程的数量、质量是结算的基础,技术与财务管理二者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做好结算管理的根本。
(一)搭建地质项目结算平台,合理确定结算标准
地质项目结算主要由结算工程量、结算标准和结算费用三部分构成(见表1),结算工程量相对比较具体,由验收工程量来决定,它是验收专家对完成合格工程量的正确认定。项目结算费用由各工程手段结算费用汇总而成。其F:项目结算费用;B(?准i):某工程手段结算标准;Qi:某工程手段结算工程量。
从地质项目结算结构模型知,合理确定各工程手段结算标准是正确处理项目结算费用的关键,通常采用因素分析法来确定结算标准。因素分析法,也叫预算标准制订法,是根据影响工程手段的各种因素来确定其定额标准。
公式为:B(∮)=F(∮1……∮n)
其中,B(∮):某工程手段预算标准;∮1…∮n:某工程手段预算标准影响因素
下面以固体矿产钻探手段为例来说明结算标准的求取过程(表2)。比如,固体矿产钻探预算标准影响因素有:施工地区(∮1)、岩石级别(∮2)、钻孔深度(∮3)、钻孔倾斜角(∮4)。首先根据岩石级别、钻探深度,从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中选取合适的费用标准作为钻探手段的基价结算标准,再根据钻孔倾斜角度选取适宜的斜孔系数,依据钻探施工区域选择合理的地区调整系数,对基价结算标准进行调整,求得结算标准。
(二)规范验收程序,科学遴选验收专家
结算工程量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影响到项目经费投资的科学性和验收成果有效性。项目成果验收有效性包括验收程序合法性、验收机构权威性和验收结果公证性(王剑辉、郭鹏勇,2009),成果验收有效性核心是指验收程序是否按照地质调查项目规定有关程序进行验收。做好成果验收的首要任务是验收专家遴选,应由技术、经济专家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工程完成质量、数量进行认真核实和确认,并形成客观公正验收意见。近年来,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优秀率达90%以上,野外验收优秀率超过95%,成果验收优秀率接近60%,项目各阶段“评优”达到泛滥地步。究其原因,项目评审环节有失严谨,验收程序缺少公开透明,专家遴选缺乏科学公正,未能建立完全规范的验收程序。
验收结果公正性的关键是科学设置验收专家遴选程序。验收专家应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库随机选取,尽量做到不同片区专家之间地质项目互换验收,严格实行回避制度。同时,应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定专家从业自律规则,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定期维护专家数据库。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正确认识结余资金
结余(Balance),是会计术语,原意是指结算后的剩余。财政部《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6]489号)明确规定,结余资金是指同中央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企业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尚未列支的财政拨款资金。项目资金结余主要是因为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终止或撤消,也就是说,工程没有完成,甚至没有开工的项目才能形成结余资金,结余是以结算为前提。
然而,现阶段会计核算无限放大了结余的概念和范畴,把“节余”内容也囊括其中。加之,中央财政加大对预算执行率考核,无形中助长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铺张浪费。节余是个内控概念,原本有节约而剩下之意。一般指在完成项目目标任务前提下,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压缩支出成本等措施节约的经费,是单位内部管理效益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央财政资金或者是社会资金项目,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丢,坚决杜绝乱化钱。项目预算执行率应按结算费用进行考核,结算工程量结清,费用亦视作完成,不应把项目节余资金纳入预算执行考核;中央财政应加强对节余资金支出管理,调整现行专项资金管理的不合理规定,允许项目承担单位按一定比例分配专项经费节余,提高项目承担单位主动改善内部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减少国家政府直接参与项目管理,把政府对项目过程管理转变成为成果管理,以及对项目执行质量的监管,让项目承担单位真正担负起技术和经济的过程管理,实现有效的权责分离,监管与实施分开,推进项目顺利开展。
四、结论
结算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尤其对于风险性较强的地质工作,加强项目结算管理意义更为重大。通过结算管理,体现了多干活多得益的市场法则,并能充分调动起项目承担单位主动找矿的工作热情。政府应正确引导项目结算,进一步完善地质预算标准制订以及现行预算标准的跟踪评估工作,出台科学可行的预算标准,指导地质工作顺利实施,促进地质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剑辉,郭鹏勇.试论地调项目绩效评估指标设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11):40-41,44.
[2] 郑文哲.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 王剑辉,郭鹏勇.试论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评估工作[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0(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