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2-04-29刘岳
刘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98-02
教育家蔡澄清说:“何谓点拨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点,就是画龙点晴,点石成金;拨,就是拨难为易,拨疑为悟,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省力而获丰。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换观念,绝不一包到底,而是因势利导,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引导学生自求顿悟,融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教师精心点拨,逐步使学生自动从“学会”到“会学”这一质的飞跃。
一、点思路,点方法
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解题教学就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学生如何思考就是解题教学目的之所在。”所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解题的教学。
课本中,有的题目意犹未尽,我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变式练习,扩展思维。
例如:已知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点M(2,m)和点N(-2,n)
(1)m____0, n____0;
(2)如果点A(1,a)、B(3,b)、C(-1,c)、D(-3,d)都在上述图象上,那么m、n、a、b、c、d这6个数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我要求学生根据反比例函数草图,由x值在横坐标上找到对应点,然后根据y的值在纵坐标上找到近似点,标出y的大致位置,再在图象上标出各点,就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内容。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任务后,我趁热打铁,以此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根据这题自编类似习题,在小组中展示。我在课堂上找了几名学生所编习题,适当加以指点,然后用幻灯片放映展示,再请学生修改一下。
师生修改后,题目变为:
已知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点A(2,a)和点B(b,-1),
(1)a____0,b____0,即点A在第____象限,点B在第____象限;
(2)如果点C(1,c)、D(3,d)、E(e,-2)也都在上述图象上,那么c____a, d____a, e____b, e____a。
变式后的题目不仅改变了k的符号,而且改变了原题只由x找y的一种情况,变式后不仅由x找y,还增加了由y找x的情况,拓宽了原题。
教师多方点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减少了题海战术时间,使学生认识到思有所获,学有所获。
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我通过讲解两个具体例子,然后总结出该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①边读题,边画出草图,②在图上标明已知与未知,③分析已知与未知的关系,④列出最佳关系式,⑤计算。这样边读边画,读画互进,使学生充分地理解了题意,展示了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特别是解题思路的探索,再现了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路,使学生对题目有直观的认识,更加明确题目的已知和求解。在教学画二次函数y=■x2-6x+21的图象,配成顶点式后:y=■(x-6)2+3,自变量x只有在对称轴x=6的左右取值,才能很快地画出它的图象。教会学生自变量的取值后,算出对应的y值,知道了各点的坐标,就可以描点画图了。然后教者再“点”出粗略画y=ax2+bx+c的图象的方法:①配成顶点式,②求出与x轴交点坐标,③求出与y轴交点坐标,④标出顶点坐标,⑤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对称轴,然后根据对称性,把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但还要“点”出当△=b2-4ac<0时,二次函数与x轴没有交点。
通过这样的点拨,从而使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画法有了深刻而完整地理解,在解此类习题时,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就能很快地利用图象来解题。
二、点关键,拨难点
所谓关键,就是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咽喉”部分,“关隘”之处,容易“卡壳”的地方,需要教师画龙点睛点拨,消除“梗阻”,使其畅通。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有困难的地方,需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以便扫清障碍,轻松前进。对于每节内容,每一个问题,作为教者在备课时都要准确把握。在讲解时,难点处先举出类似浅例,然后再接触要解决的问题,关键之处要先做好一切知识准备,然后水到渠成地冲破难关。
例如在讲解有关相交两圆的计算题目时,教者要点出关键,作好连心线、公共弦、交点与圆心连线,从而把两圆的半径、公共弦的一半、圆心距等集中到同一三角形中,利用有关知识就可解决相关问题。两圆相交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圆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一是两圆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如果两圆圆心距用d表示,大圆半径用R表示,小圆半径用r表示,则d、R、r、公共弦,可以用下式表示,d=■±■,知道了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了。
在讲解两圆位置关系时,学生从两圆位置关系很容易得出两圆外离、外切、内切时,两圆半径R、r与圆心距d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两圆相交和内含两种位置关系转化为R、r、d之间数量关系理解较难。两圆相交,我采用了R、r、d三条线段延伸线叠加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得出R-r 三、拨疑问,点规律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一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记下每个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听课,教者在了解学生疑问后,有目的的进行重点讲解,给学生一个明明白白的认识。 例如: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证明:连接OE,过O作OF┴CD,垂足为F,AB与小圆O切于点E■ ■ CD与小圆O相切。 在证明中,辅助线OE、OF,为什么OE是连结的?而OF是作的?教者要讲清楚“AB是小圆O的切线,切点为E”是已知的,所以连结圆心和切点,则OE┴AB,而“CD与小圆相切”是我们要求证的,因此要证CD经过小圆O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才能证明CD是小圆的切线。 在拨开这个疑问后,再帮助学生小结一下添辅助线的一般规律:1.已知切线和切点,连结圆心和切点,得到半径垂直于切线;2.如果直线和圆没有告诉公共点,过圆心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再证明圆心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点规律”,就是要点出同类型题的解题规律,以便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快捷省力地解答出来。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是2㎝和7㎝,圆心距O1O2=13㎝,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为A、B,求外公切线长AB。 例2: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4㎝和2㎝,圆心距为10㎝,AB是⊙O1、⊙O2的内公切线,切点分别为A、B,求内公切线长AB. 这两个例题我们在画图详细讲解后,总结出求两圆外公切线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计算方法,L外=■,L内=■ 解题后,要让学生注意总结,寻找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耽误时间,影响解题进程。 教学中,要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知识情境中去,去独立思考,展开分析,进行比较,把握知识特点,接受启发,吸取营养,提高认识。要点拨准确,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当点则点,当拨则拨,恰到好处。运用点拨法,可使教师从满堂灌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蔡澄清 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