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剔红 :雕出典雅中国红

2012-04-29邹曼红

艺术品鉴 2012年5期
关键词:漆器纹样

邹曼红

明剔红三足香炉

水榭栏杆处,一名老翁微侧着身子,手拿芭蕉扇,倚着临水栏杆,正在凝神观赏水中的莲花。在他周围,环绕着假山、松树、浮云,稍远处的山峦和楼阁清晰可见——没错,这是工匠以刻刀描绘出一幅美丽幽静的园林画卷。而这幅画卷,浓缩在一个高10厘米,口径25厘米的圆形漆盒上,整个盒体鲜红艳丽,画面上凸现的精美浮雕图案,是以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内容而刻。这就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国宝级的作品——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

雕漆的“剔红”和瓷器的“青花”,被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两大经典色彩,无论是“青花”的淡雅还是“剔红”的典雅,几乎都无可替代。而对红色有着特别情感的中国人,从皇家到民间,剔红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剔红属于杂项,多年来一直不被国内看重,直到2001年香港嘉士德春拍时,一件明代永乐帝御用剔红牡丹大圆盒拍出了1287万港元,创下剔红拍卖纪录。2004年,另一件永乐云龙纹剔红盒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拍出了1194万元人民币,剔红器才开始走红。到了2008年嘉士德秋季拍卖会,一件底部针刻“大明永乐年制”楷书、内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的“剔红雕双凤莲花盏托”,以创纪录的2916万元成交;2009年的嘉士德秋季拍卖会,一只貌不惊人的明洪武“剔红游归图倭角方盘”又拍出2530万港币的天价!去年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脱胎朱貌漆题诗菊瓣形盖盒,估价仅为25万-35万元,成交价居然达到了550万元,在整个艺术品投资市场处于调整的时候,能够以估价的20多倍成交,实在出乎市场意料。

历史上,中国历代帝王都有用剔红点缀宫廷的惯例,而视剔红为最爱的,要属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了。出于对剔红的热爱,被称为永乐大帝的明成祖朱棣,将剔红工艺中心从南方迁到北方,在北京建专门的漆器作坊,大规模制作剔红器,剔红从此进入鼎盛时期。永乐、宣德两朝的三十多年中,流传下来的漆器就有两三百件之多。据记载,永乐朝5年内就赏赐日本王室剔红器203件。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那时的剔红器多为官作,其制作是不惜工本的。

清雍正帝不仅喜欢剔红小件,也是第一个坐上剔红龙椅的皇帝。《清世宗实录》多次记载雍正有关剔红的御批——雍正7年,因不满两件如意的做工,批道:“做的甚糙,再做时精细着!”其子乾隆对剔红的喜爱也有增无减,故宫收藏的剔红三分之一都有他的年号。为了表达自己对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剔红器的喜爱,乾隆还在《咏宣德雕漆仕女盒》一诗中盛赞道:“不见刀痕见画工”。这是对打磨平整、藏锋不露的形象概括。

由于皇家的酷爱,剔红工艺也在这三朝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是最多的,制作周期是最长的,艺术表现力也最为突出。

从漆器拍卖来看,唱主角的当红明星莫过于元、明、清三代的剔红漆器,数量约占到了市场的九成以上,高价品几乎全部是剔红漆器。

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

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大多都是以黄色素漆为地,在上面直接雕刻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朵,四周缀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纹,犹如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纹由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浪;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这3种锦纹又分别简称为天锦、地锦、水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雕刻出楼阁、人物,主要表现洒脱、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剔犀”是用红色黑色两种颜色的大漆,相间涂层后再雕剔图案,所以刀口断面会呈现双色的线纹,极其雅致。“剔彩”是在胎型上有意识地分涂上五彩大漆,干后雕刻时,利用涂漆层不同的色泽和刻层的深浅不同,达到“红花绿叶,黄心黑石”的彩色浮雕效果。

剔红之所以难为,一个重要因素是髹漆火候很难掌握——古代的大漆干透之后非常生脆,稍一用力就会起皮脱落;而如果火候不足,运刀旋刻时就会出现“沾刀” 现象,不仅会使刀锋无力,还可能拖带漆面的图案。所以,上好的剔红器具必须在漆层干到既不沾刀又不生脆的程度,迅速把图案刻好,做到这一点,纸上谈兵容易,实际操作却千难万难。

清剔红松鹿老人香盒

明剔红人物双鹿香盒

明剔红人物香盒

清剔红菱方盘

工艺之外,漫长的时间也是剔红之所以价值昂贵的一个主要原因——每遍髹漆自然风干而且干透,需时约两个月,其间还要把每层漆面打磨平滑,还要除去阴天下雨和寒冷的冬季,这样算来,百遍朱漆髹妥至少也要8到10个月。剔红家具的制作难度更是难到极限,木胎板架成型后,每上一遍生漆,都要在漆皮未干时糊一层麻布,然后反复拍打,将麻布拍到生漆里面,使漆麻牢固结合,这样雕出来的家具才能千古不朽。

因为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繁复,用时很长,所以,剔红价格也极其昂贵。

各时期的剔红虽然在整体及结构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比较一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早期宋元时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浅,也就是后人说的“用朱不厚”,大约十层左右;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加深;到了明清以后,剔得就比较深了。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六层,多者百层。现藏在英国维多利亚埃尔伯特美术馆的一件乾隆御用龙纹宝座,髹漆厚实肥正,超过百遍。到了清代,尤其是雍乾两朝,剔红的制作分工进一步细化,“髹工上漆,画工行纹,牙工用刀”,就是先由漆工给底胎上漆,然后由画师在漆面上绘出纹路,最后由擅长象牙雕刻的工匠动刀。

明代和清代剔红的最大区别是打磨。明朝剔红完工后等髹漆彻底干透,然后用野生锉草精心打磨出光泽,随着刀具的进步和审美品位的发展,清朝剔红则一步到位,不再打磨,全靠刀工的圆润起转剔出花纹样式。剔红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可谓工艺史上之集大成,形成了气质典雅、雍容华贵、精益求精、恢弘大气的整体时代风格。

说起来有趣,剔红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一个17岁的湘西苗人,因为祖上擅长漆器制作,唐开元二十年被征召入京。后进入皇家宫廷作坊“文思院”,在漆器场做下工,一做就是12年,大唐的年号也由开元转称天宝。

清剔红双凤盘

清剔红八角牡丹纹盘

清乾隆剔红纽绳络山水宝盒

这个年轻苗人生不逢时,技艺未精时,轮不到他展露手艺,而当他的技艺炉火纯青的时候,皇帝和宫廷欣赏的器物已不再是漆器,而是刚流行的瓷器和金银器。

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秋,传闻终于变成现实——漆器场将在中秋之前裁撤,苗人也接到通知和盘缠,要他沿驿路返回原籍。离开文思院的那天下午,他在院子里逡巡不去,他想带走件东西,留作日后对长安的回忆。他找到一只尚未彻底风干的漆器盒子,黑底的大漆上绘着五朵朱红牡丹。也许是为了让这种回忆更加深刻,也许是发泄12年的一无是处,他随手操起一把刻刀,沿着漆面花纹一刀一刀刻下去,慢慢漆皮被剥离开,朱漆盒面出现了5朵缠枝牡丹,鲜艳欲滴的红色花瓣猛地凸现在黑色底漆上,显得异常妖娆。

这件漆盒捧到唐明皇面前时,大唐皇帝面露讶异之色,他的深宫内院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漆器,唯独没有这种凸起的牡丹漆盒——以往绘制在漆面上的图案都是平面,而这只盒子上却是立体牡丹,一枝一叶都绽放着盛唐红颜。玄宗把玩良久,双手一遍一遍在牡丹花上摩挲,只说了一句话:“施朱似可再厚。”

然而至今为至,唐代剔红作品已难觅踪影,宋元剔红也是凤毛麟角。国内外尚未发现一件唐代剔红,哪怕是一块碎片!只是这个始于天宝三年的无心之举,经过之后数百年的不断完善,在明代永宣两朝登峰造极,并最终成为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虽说艺术品价格的涨跌取决于市场需求,但是作为特殊行业,艺术品行情自有其独特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收藏圈总结出的“边三冷五”。“边”指处于主流藏品边缘的种类,“冷”指的是冷门艺术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热门边缘的藏品大致三年轮动一次,冷门藏品大致五年一个轮回。

按照受追捧的程度,热门艺术品非瓷器、书画、青铜器这三棵常青树莫属,排在第二集团的有玉器、古籍和明清家具等,划入冷门的藏品基本是古砚、手札、料器、竹刻等杂项;而剔红则一直与珐琅、鸡血青田等名石处于热门藏品边缘、第二集团的前面,属于三年轮动的范畴。如果剔红从2009年创下2229万元高价后开始走低算起,2012年当是剔红价格普涨的时间点,专家建议藏家依据财力适当购入二三十万元以下的剔红精品,无论收藏还是投资,都是很好的时机。

马未都说剔红

动刀的漆器中另一个品种就是剔红,包括黑、绿、黄等其他颜色。剔红和剔犀从工艺角度上讲相同,剔犀是一层一层变色,剔红就是单一红色,刷一道红漆,等半干状态时再刷一道,刷过几十道漆以后就形成非常厚的漆膜。当它呈现出牛皮糖的状态时,工匠就开始趁着不沾刀的时候剔出纹样。

制作剔红的最佳时间很难掌握,等它干透了就剔不动了。漆干透以后非常脆。我们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家具上起漆皮以后,你拿指甲盖一碰,噼呖啪啦就爆了。如果在过黏的状态下剔,沾刀,漆是非常黏的物质。所以必须在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迅速把纹样剔成,这样的话给工匠留出的时间就不够充裕。

目前发现最早的剔红实物是在日本,而非中国。日本收藏有宋代的剔红,纹样非常浅。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宋代的剔红出土,甘肃出土的一个元代平头案是中国能够证明最早的剔红。那么,由于元代出现张成、杨茂等著名的剔漆工匠,导致这个行业迅猛发展。《古董琐记》记载:"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元代的时候这两个人就非常有名了。甘肃出土的元代剔红平头案,全身都剔出花卉纹样,跟明代晚期、清代早期的案子结构一模一样。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又埋藏在地下,它出土的时候比较松散,有的腿部局部腐烂,变得比较短,但大体模样跟后来的明式平头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早期的剔红,也就是宋元时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浅;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加深;到了明清以后,剔得就比较深了。从工艺角度上讲,纹饰逐渐加深就是加深制作难度,提高质量要求。要知道,一个产品最早期的雏形往往都是比较简陋的。比如早期的汽车,就是一个代步工具。一百年前的那种老爷车,甚至跟三轮车差不多,人坐在上面是露天的。但一百年的发展使汽车变得极为复杂,变出很多分类。今天的汽车已经变成非常复杂的一个机械装置,具有多种功能。那么,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工艺品也具备这些逐渐进化的特征。所以早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薄,后来越变越厚。变厚就增加了工艺难度,增加了成本,卖得就非常贵。

明剔红花卉凤纹盒

明剔红人物阁楼纹盘

明剔红四方人物香盒

鉴别剔红真伪的方法

一看包浆,一件剔红器作旧的手法无论多么高明,漆皮入手的感觉绝对不同:真品即使保养再好,几百、上千年的空气氧化以及烟熏火燎依然会在表面留下一层包浆;而用草酸作出的包浆触手轻滑浮躁,放大镜下观察甚至能看到鲜艳的红漆。

二看底胎:时下伪剔红绝大部分使用聚酯乙烯之类的塑料为胎,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三看款识:事实上,绝大部分剔红都无款,包括清宫造办处“油漆作”的真品。有款识的分两类,明代宣德年以前是在剔红器底部用针划出款识,这叫“针划款”;宣德之后采用刀刻楷书年号,然后填金,叫“填金款”。

剔红的保存

在收藏剔红工艺品时应进行有效的保养,才能使其长久保持艺术风采。剔红属于漆器,对干湿度非常敏感,保存难度较大,15-18摄氏度,湿度在55%左右最为适合,太干了容易裂,太湿了容易长毛。如果所处环境过于干燥则可以用保鲜膜将漆器包起来加以保存。

明剔红人物双鹿香盒

猜你喜欢

漆器纹样
传统装饰纹样衍生图一四季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漆器收藏三问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
袁飞纹样设计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