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2012-04-29岳美玲陆凯

关键词:心理品质高校大学生

岳美玲 陆凯

摘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正所谓寓教育于环境之中。本文认为高校社团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从高校社团文化视角探寻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文化;心理品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89-02

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与心理品质、信念、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社团文化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和教育熏陶作用,在他们的成长与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高校社团文化?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品质?高校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基于高校社团文化视角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社团文化与个性心理品质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正式课程之外的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情感的大学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内隐教育功效。

“‘个性心理品质也称个性品质或性格品质、性格特征,相对于体质而言,也可叫做心质,它是心理素质的内核,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2]。心理品质是多维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主要是指对其心理健康状态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这也是学校教育全面推进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社团文化以社团活动为媒介在健康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维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发挥着作用。里伯(Arthur Reber)认为,“内隐学习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够陈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3]。社团文化把教育内容渗透、融合到社团文化活动和氛围中去,让学生去自我感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成长成才,在社团文化的教育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高校社团文化氛围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主地选择社团组织,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情感、成长等多方面的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心理产生困惑,情绪波动,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消除,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要舒缓、调适这些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宽松自如的课外活动环境,社团活动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4]。成员在社团活动和与其他社团成员的沟通、交流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运动健身等社团的成立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舒缓、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之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内在的驱动和激励作用。另外,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校、年级和专业,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沟通和共同提高的成长平台,他们可以培养兴趣,扩大交际范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综合素质,增长学识。社团文化还能培养社团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感等。这有助于塑造健康心理状态和应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使大学生成为具备良好身心素质、拥有优秀心理品质的社会优秀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就提高以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言,二者都非常重要。社团文化具有自主性,它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愿组成和自愿加入的结合体,学生可以习得某一方面的技能并不断得到锤炼,在展示技能的同时获得自我认同感,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自信心。如“茶艺社的同学学会了如何鉴定茶叶、表演茶艺;插花协会的同学在居室美化方面拥有一技之长”[5]。另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完善和深化自我认知知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准确定位职业目标并为就业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社团组织的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且具有共同情趣和爱好的,他们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创造性;社团文化不断吸取社会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其内涵,以加强学生的社会性,更好地发挥它对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所以,通过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更好地认知和适应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基于高校社团文化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一)充分重视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引导和熏陶作用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社团精髓与深层理念,它自身体现了高校社团的内在规定性,也指引着大学生的行为和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的参与,在大学社团文化的氛围中,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成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指引着社团成员的行为,为他们心理品质的培养指引方向。社团文化可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社团文化氛围下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社团文化的影响,感染并熏陶着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情感的大学的隐性教育资源,在心理层面上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在社团文化的氛围下受到感染和熏陶,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团文化所传递的理念,获得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和掌握交往技能,培养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

“大学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育人的过程”[6],培育社团文化的目的是营造一种大学生主动学习、陶冶情感、认识自我的自主教育环境,它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新选择和有效形式。相关调查显示,“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间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质量联系在一起”[7],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发挥作用的具体载体,是高校社团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子,也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例如,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塑造创新能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和互动活跃、创意相互碰撞的宽松创新环境。同时,在成员关系平等、轻松,结构相对松散的社团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自主性强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也是一种放松和愉悦。所以,健康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学知识、长才干,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是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状态和塑造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三)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优秀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优势,实现理想。如“自制品质的培育,自制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它以坚强的意志为基础,以心理的调节为手段,以行为的社会适应为外显标志”[8]。首先,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人的行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丰富、越深刻,越能更好地变革客观现实,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的行动和他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密切相关。所以,大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和为了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努力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熟练的技能,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现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其次,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育只有知识和技能还不够,还要实践的锻炼和塑造。要“把社团发展与走向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将活动深入到学校以外的农村、企业、社区等社会生活中去,让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9]。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快乐,习得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淑军.论社团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学地位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8]陈最华.大学生心理导引[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2:34,40.

[3]庄锦英.生活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127.

[4]李晓兵,颜洁丽.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

[5]宣勇.挑战与回应:大学生组织的重构教育研究[J].教

育研究,2006,(4).

[6]刘克利.建设大学文化 推进文化育人[J].中国大学教

学,2008,(3).

[7]万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教育改革重

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2-43.

[9]代卉霞,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J].湖北

社会科学,2003,(1).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高校大学生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