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图书馆员心理素质问题的思考
2012-04-29颜伟光
颜伟光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服务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长期习惯于传统工作和思维方式的一些图书馆员带来了学习、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图书馆员的心理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高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改进和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82-03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衡量和评价一所高校图书馆的水平,并不完全在于其是否拥有现代化的设施以及藏书的数量。一所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对发挥高校图书馆所担负的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和评价高校图书馆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因素,即图书馆员的素质。一个图书馆员的素质包含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馆员的心理素质。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由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型向信息时代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型图书馆的深刻变革和转型之中,加之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图书馆工作量急遽增加等,使图书馆员承受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各种消极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馆员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的心理素质,适应网络信息条件下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是应引起高校、高校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员自身高度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图书馆员的消极心理状态及其成因分析
(一)职业倦怠心理
职业倦怠是图书馆员因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反应,是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消极状态。这种状态尤其在流通借阅部门的图书馆员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流通部门工作琐碎、单调,一年四季借借还还,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和重复性。由于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激增,馆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读者,同时还要整理被弄得凌乱不堪的图书架位。应接不暇的环境常常会使图书馆员感到心情烦躁、体力不支,加之借阅岗位频繁的轮班、倒班所带来的生活无规律性,岗位轮换所导致的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等,都使馆员倍感身心疲惫。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服务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长期习惯于传统工作和思维方式的一些图书馆员带来很大的学习、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使馆员感到心情压抑、情绪紧张,经常处于一种精神疲劳状态,由此导致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下降,产生厌烦、焦虑、倦怠等消极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
在我国,图书馆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在很多人眼里,图书馆员的工作很轻松,没有什么大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图书馆员的工作有时也会被自己的亲人、朋友所误解、轻蔑。社会上对图书馆员的这些看法极易使一些馆员产生一种不受人尊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各高校,图书馆一般也只是被定义为“教辅单位”,也就是处于辅助教学、科研等单位的角色。关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在学校工作的实际运行中,其地位和重要性一般也都低于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部门。图书馆员不仅在经济收入上一般要低于教学、科研和行政人员,而且由于图书馆工作的闭塞性,使得图书馆员很难与学校其他部门人员结识、沟通,人际交往范围狭窄。这些因素使很多图书馆员心里感到不平衡,使他们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因而时常以一种负面情绪和逃避的态度来面对工作、面对读者,心理状态处于一种沮丧、无奈的自卑情绪之中。
(三)随遇而安心理
由于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相对稳定,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其冲击不大,因而导致一些图书馆员比较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这是在高校图书馆员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使一些馆员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加之长期从事烦琐、重复、机械性的工作,往往使他们看不到图书馆专业其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干好本职工作还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眼光往往只停留在每天例行的工作流程上,很少去思考如何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服务质量的问题。另外,由于图书馆内部缺乏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使一些原本有着积极进取心态和干劲的馆员也削弱了对待工作和读者的热情,逐渐淡化以至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
(四)怀才不遇心理
图书馆员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变化较少、简单重复的工作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和目标。那些原本想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些成绩的人,每天就在这种单调、忙碌、没有新意的生活中机械地度过,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因而他们时常抱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才干无用武之地,看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感到前途渺茫。有着这种心态的馆员只是一小部分,他们不甘安于现状,因而他们在图书馆集体中时常有一种孤独感、无助感和失落感,很难找到倾诉、排解的对象。
二、消极心理状态对图书馆员及其工作的影响
(一)消极心理对图书馆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馆员的消极心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馆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预知的伤害。长期的心理烦躁、压抑、紧张、焦虑,极易使馆员的身体不同程度地患上失眠、健忘、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还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类疾病,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痛苦交互作用,严重影响着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治疗和排解、宣泄途径,他们将被长久地困扰在这个恶性循环之中。
(二)消极心理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影响
处于消极心理状态中的馆员,在工作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读者往往面无表情、态度冷淡、没有耐心、缺乏亲和力。有个别冲动偏激的馆员,情绪控制力不强,容易与读者发生冲突,造成馆读关系紧张。在消极心理的作用下,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有所下降,工作中的创造性更无从发挥。此外,消极心理状态还有可能引发馆员缺勤率上升和离职现象的出现。
(三)消极心理对图书馆员人际关系的影响
馆员的消极心理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影响到馆员的人际关系。由于一些馆员长期处在一种疲惫、压抑、消沉的情绪控制之中,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离。例如,他可能会表现得胆怯、敏感、脆弱,做事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对与他人的交往持逃避的态度。有时也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暴躁易怒、缺乏耐性、固执己见,容易与周围的人引发矛盾冲突等。同时,馆员的消极情绪还会蔓延到他的家庭生活中,在家里,他可能会打不起精神,缺乏和家人的沟通、交流,对家庭的和谐同样造成一定的伤害。
三、 图书馆员消极心理状态的解决途径
(一)从高校和图书馆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消除偏见、转变观念,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消除偏见、转变观念是改善图书馆员心理失衡状况的重要环节[3]。在一些高校,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思想转变过程,它意味着应当改变只重教学、科研而忽视图书馆的观念和习惯做法,充分认识到一所大学办得如何,是与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的。图书馆建设既包含馆舍、设备、藏书等硬件条件的建设,也包含图书馆员队伍这个软件条件的建设。图书馆员的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平淡,然而其为教学科研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及其对大学生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所具有的隐性价值,却是不容被忽视的。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工作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至许多毕业生在回忆学生时代的时候,都会对大学图书馆表现出无限的深情和眷恋。因此,对图书馆员工作的特殊性,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予以重视并给予充分的理解[4]。只有在一个摆正图书馆地位、尊重图书馆员劳动的社会环境下,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才能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和强烈责任感投身到图书馆事业中去。
2.实行合理、有效的人才配置机制。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大多都是非图书馆专业出身,而且有一些馆员曾有过从事其他工作的经历。由于图书馆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使它恰恰需要这些有着不同学科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因此,在人才配置上,应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知识结构等特点,将人员安排在最能够展现其特长的岗位上,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创新思维,自觉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馆员能够收获工作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感受到自身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愉悦。
3.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缺乏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因而在内部管理上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馆员对待工作的热情。因此,必须克服平均主义,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将岗位职责与馆员的利益紧密相连,对同一岗位不同职称的馆员要制定不同的工作标准,真正做到职称与职责相当[5]。同时,还要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馆内民主测评与读者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馆员的工作作出公平合理、有说服力的评价,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深入人心。
4.创建和谐、安定的图书馆集体氛围。和谐、安定、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对图书馆员的心理起着良性的慰藉和引导作用。它可以增强馆员的群体感、归属感,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为此,应当努力在馆内建立起融洽、和谐的氛围。例如,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来促进馆员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使馆员在放松疲惫身心的同时,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图书馆应注重与馆员之间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了解和掌握馆员的思想动态,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对他们的负面情绪,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用诚意使馆员心中的困惑得到有效的疏导和转化。此外,图书馆还应推行馆务公开,激发馆员的参与热情,增强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自豪感,并在参与中化解心理障碍[6]。
(二)从馆员角度寻求的解决途径
1.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观。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7]。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员,要从心理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定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要看到图书馆工作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图书馆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参与者,而并非一个旁观者。图书馆工作虽然清苦,但却神圣,它要求从业者树立起一种崇高而又朴素、淡泊的职业观,图书馆员就是在这份默默无闻的工作中获得一份心灵的慰藉,与书相伴,做人类精神文化家园的守护者。
2.自我调控,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图书馆员在情绪处于低谷的时候,应学会自我调控,使自己能够在短暂的心理失衡后,重新回复到平稳、健康的良性状态上。当情绪受到困扰时,可以采取适度的宣泄方式,比如,可以向家人和信任的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调整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视野,舒缓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例如,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娱乐活动、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等,使自己在行动上走出情绪的阴影。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和乐观、平和的心境,从而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3.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高。图书馆员的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由于缺乏自信心,很多图书馆员看不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而自信心的提高又有赖于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工作不仅具有服务性,而且还具有学术性。图书馆有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的。图书馆员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够找到自信。因此,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是促进馆员心理健康、走向自信和成功的保障[8]。图书馆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具体的工作要求,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和工作研究,同时青年馆员也要尽可能地争取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在高校,图书馆员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而正是这个处于“边缘化”的群体,不仅肩负着为广大师生传递文献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的任务,而且也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工作职能的发挥,而且也势必影响到整个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理应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为此,在图书馆工作中,应进一步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具体落到实处,实行人性化管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图书馆员的消极心理,使馆员能够在一个良性运行的环境下安心工作;同时,图书馆员自身也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观,调整心理状态,全面提高心理素质,用一份源自内心的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在目前网络信息技术迅速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跟上时代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做好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
程(修订)[Z].教育部政报,2002,(4).
[3]韩丽.浅析图书馆员的心理失衡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4]张军华,雷江华.探讨高校图书馆馆员心理冲突的表现
及解决途径[J].图书情报论坛,2007,(1).
[5]卢小敏.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的不良心理与调控[J].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
[6]郑俊生,韩起来.高校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J].晋图学刊,2008,(4).
[8]赵宏.现代高校图书馆馆员不良心理状况分析及优化心
理素质方法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