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守望文学的精神家园
2012-04-29王娟瑢
王娟瑢
《昙花梦》是新中国第一部真实描写国民党警探的奇书。真实的案件,写实的手法,案情扑朔迷离,环环相扣,被知名人士评为描写国民党的《官场现形记》。
我一般不太关注报刊连载。然而在2002至2003年,我曾经被报纸上的长篇小说连载所吸引,以至于八年过去了,多少旧报刊、旧资料都处理干净,可家中仍珍藏着几十份泛黄的旧报纸,因为上面连载着香港女作家陈娟撰写的长篇小说——《昙花梦》。
昙花梦的书名,作者取意于成语昙花一现,直译可谓短暂的梦幻,本人认为作者在暗喻蒋家王朝终究复灭的必然命运,可以说,是蒋家王朝的一曲挽歌。
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时间的洗礼,留在记忆中的,无疑是璀璨的金子。《昙花梦》一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灵活潇洒驾驭文字的能力;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优美准确到位的描写高人一筹。她塑造的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警察刑事科长程慈航,极富立体感。三位绝色聪慧的女子李丽兰、马梅影、花锦芳,一个个娇俏多姿,秀色可餐,惹人爱怜,其美艳动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令我惊叹不已。
2010年5月25日,榴花红似火,江水绿如蓝,我应邀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山图书奖颁奖大会,来到人间天堂苏州。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是我见到了香港女作家陈娟女士。
陈娟,原名陈秀娟,医学博士,1942年出生于福州长乐市,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长乐中学当语文教师达17年,1981年在香港定居。现任中华文化促进总会副理事长,《香港文学报》副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昙花梦》、中短篇小说集《香港女人》、散文集《陈娟文集》等。
初次见面,陈娟大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淳朴亲切,面如满月的脸上,挂着和蔼的微笑,一双大眼睛真诚且有神采。
上世纪80年代,52万字的《昙花梦》蜚声大陆文坛,报刊转载、出版、拍成电视剧,曾牵动过华夏大地百万读者的心。
《昙花梦》的故事来源于她的父亲陈和友的亲身经历。其父毕业于重庆中美刑事警官学校,后任国民党南京警厅刑事科科长。他初出茅庐,意气风发,亲手屡破奇案要案20多个,名振大江南北,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其父经常向亲友们绘声绘色讲述破案故事,陈娟耳濡目染。因为这些案件往往和当时国民党宁沪官场争斗、官商勾结、官贼相通、官匪同流密切关联。为真实反映那段历史,也为了纪念解放后历经运动大难不死的慈父,她于1972年动笔构思《昙花梦》。
该书是新中国第一部真实描写国民党警探的奇书:秦淮河畔,美国公使马歇尔汽车被盗,加拿大使馆失窃,玄武湖桃色命案,清凉山歌女受辱,采花蜂淫窟纵欲,玉面狼情场骗奸,参议员贩毒金陵,痴情女魂断秦淮……真实的案件,写实的手法,案情扑朔迷离,环环相扣,被知名人士评为描写国民党的《官场现形记》。
该书生动地再现了解放前夕南京和上海的社会现实,描述了南京警察厅刑警科长陈慈航与绰号“江湖一奇”的马梅影、“踏雪无痕”的李丽兰、“金枝玉叶”的花锦芳之间化敌为友的周旋,与金陵飞贼、江湖大盗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金陵古都多情神探尽显无限风流。该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除此,作者巧妙地将“盗贼学”“侦破学”等方面知识融于故事中,使全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思想艺术性为一体。该书结构为母子式,在一个大案中穿插小案,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而书中强调人性和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描写,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引人深思,是有别于一般言情警匪侦探的力作。
令人称奇的是,陈娟大姐集文学、医学、玄学于一身,遗传父亲基因爱文学,遗传母亲好医学,受祖父母濡染喜玄学。她把文学作为理想的事业。
当年陈娟赤手空拳来香港,办起“医卜馆”,针灸治病兼看相卜卦。因为古时医卜就是同科。现代香港社会,尽管文明开放但迷信也盛行,她创办的“医卜馆”在香港是第一家,所以生意非常好。陈娟从医养家,以医养文,人们称她为香港的“文学义工”。
香港曾有文化沙漠之称,俗文化八卦文化泛滥。陈娟在沙漠里默默耕耘,虔诚地守望着文学的精神家园。
陈娟大姐深情地说,自己的医学、文学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撒下,却在香港开花结果,至今依旧对文学创作一往情深,誓为文学理想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