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色中华》看革命战争年代新闻的指导性

2012-04-29季慧娟

今传媒 2012年5期
关键词:革命战争红色中华苏维埃

季慧娟

摘要:《红色中华》作为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在当时的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中心任务为主要宣传内容,充分发挥报刊媒体的指导功能,积极配合苏维埃革命的现实需求,指导各级苏维埃有计划、有日程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红色中华》;新闻的指导性;革命战争;苏维埃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22-03

《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它作为中央苏区最权威、最核心的媒体,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配合当时苏维埃革命的现实需要,指导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成为党和苏维埃政策、口号的宣传者和指导者,成为党和苏维埃动员群众、领导革命的有力助手。鉴于此,本文以该报为中心就革命战争年代,报刊媒体如何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及其新闻指导性的特点进行论述。

一、新闻指导性的内涵

《红色中华》(以下简称《红中》)在其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它的第二项任务是,“要指导各苏维埃的实际工作,纠正各苏维埃在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指示各级苏维埃有计划有日程地进行工作,以建立巩固而有工作能力的苏维埃政权”[1]。可见,它从创刊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运用报刊指导民众,指导工作。

指导性是新闻固有的属性。所谓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所具有的能够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的客观功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历来公开承认并高度重视新闻的指导性,它们总是自觉地把新闻事业看作是教育和引导群众、干预和指导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列宁则把报纸看作是共产党人指导运动的重要组织手段,他指出,“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毛泽东也曾要求党的干部“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2]。

可见,党政领导机关都注重利用报纸等新闻媒介指导斗争和工作,而党政领导机关注重利用报纸等新闻媒介指

导斗争和工作正是靠着新闻本身所具有的指导性。

二、如何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及其新闻指导性的特点

《红中》从创刊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发挥其指导功能,它通过报道新闻组织、指导中央苏区广大工农群众成功地开展了节约粮食、认购公债、扩大红军、发展游击战争等运动[3]。综合其报道看,它的新闻指导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显的、直接的指导。它刊登了大量关于党和中央苏区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报道、评论以及相关的理论文章等的报道,具有明显直接的指导性。这类报道往往是从宏观上、整体上对苏区工农群众进行思想、组织和生活上的指导;另一类是潜在的、间接的指导。《红中》通过创办《红角》、《红色小词典》、和“赤焰”文艺副刊等栏目来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对群众的思想和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类指导往往是从微观上对具体工作或事件进行的指导[4]。具体分析,笔者认为《红中》的指导性体现了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善于利用权威信源进行指导

权威信源指的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或比较有渊博学识的组织或个人,在信息传播与人际活动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更加有效地引导舆论,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观点[5]。利用权威信息最常见的方法是大量使用政治领袖的政治言论。《红中》存在于一个典型的战争年代,整个社会处于战争状态,最需要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源。而在当时,政治领袖对待战争的态度和解释引导着一般民众的观点和意志,对战争的决策和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的第二期头版刊登了《庄严的开幕词》一文,文章中毛泽东高度概括了自第一次全苏大会以来全国革命斗争取得的胜利和发展,同时又指出“二次全苏大会的任务是要彻底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是要把苏维埃运动推到全中国去,号召全苏区全中国武装起来集中力量粉碎五次‘围剿,争取革命战争最大的彻底的胜利,争取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这篇文章引自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成功地为广大工农群众解读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明确了以后的革命方向,鼓舞并指引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群众夺取革命的最大胜利。可见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报必须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指导作用,关键时刻媒体的指导功能不容缺位与失语。

(二)善于用典型引路

典型是具有代表的人物或事物,它通常是从一般的人物和事物中概括出来,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是同类人物和事物中的突出代表者,具有共同的本质。因此,一个典型往往就是一面旗帜,它能起到引路的作用。俗话说:“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树立一个好的典型,就等于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红中》在反“围剿”的战争动员和苏区建设中起组织者和鼓舞者的作用,发出了诸如春耕生产、节约粮食、认购公债、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组织赤卫军和少先队、发展游击战争的号召,并先后刊登了大量的相关报道:《春耕运动中一个模范的妇女同志》、《小学生参加春耕的模范》、《秀延六区春耕中的几个模范例子》、《扩大红军的模范领导者吴昌海同志》、《两个扩红英雄》、《学习子长县扩红的光荣例子》等等。这些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在报纸上广为传播,大大增添了报纸的生气,为广大工农群众树立了一个个可供学习的鲜活榜样。他们从榜样身上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找到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促进革命战争的发展。所以,抓好典型是增强指导性的关键一环。《红中》运用典型报道和典型宣传介绍模范们的具体生动事例,树立学习榜样,对鼓舞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积极投身到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去,对指导和促进根据地建设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善于用事实说话

新闻的指导性不是简单的指令群众“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新闻报道不能代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行使指挥领导职能,它主要是通过报道事实,用事实的“无形意见”对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他们进行思想上、政策上、生活上的指导。

《红中》在第67 期的战地通讯《国民党军阀暴行的写真——烧杀政策》中这样描述:“上次白军进到苏区的时间不过一晚,虽然来不及进行很多的欺骗,以及烧尽房屋杀尽壮丁……如长陂区的社坑、黄沙、开元和潘家渡等地的粮食,被其完全奴掠。社坑的房屋以及洽村、潘家渡、罗防、四金、辽坡一带数十里的山林都被烧尽。社坑等地,特别是潘家渡附近,耕牛牲畜都被其掳掠一空。甘竹、罗防、白舍等地被捉出数十百人,逃不及的群众惨遭毒打,生死不明”。它通过描述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的事实真实地展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民众的悲惨境地,证明了国民党的残暴,撕碎了国民党欺骗民众的假面具。同时它又巧寓观点于事实在文章最后写到:“群众说要不是红军来得快,我们的身家性命不知如何结果呢?”来告诉民众红军才是改变悲惨命运的真正力量,鼓舞民众积极投入到革命战争中去。可见,要发挥新闻的指导作用必须善于用事实说话,以事寓理,避免用冗长、空调、生硬的说教文章来体现新闻的指导性。

(四)善于吃透两头,增强新闻指导的针对性

新闻要有指导性,首先要有针对性。新闻媒体要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选择群众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组织报道,就需要做到“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新闻媒介要掌握和了解党政机关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意图,弄清他们的工作部署,重要决策和政策变动之后向受众传达解释和宣传各项政策和决议。“吃透下头”是指新闻媒体要掌握基层的,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成绩和经验、问题和困难、呼声和要求,针对群众中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组织报道,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1932年,在全国反帝情绪高涨和反国民党统治的情形下苏维埃领导的革命正向外发展,可在这一关键时候却出现了瘟疫问题。瘟疫如若大面积发生会严重危害广大工农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也无疑会影响革命的进程。临时中央政府拟定了许多预防瘟疫的办法并决定在中央苏区举行一场防疫的卫生运动。《红中》在全面了解中央政府的这一决策后针对工农群众对于瘟疫问题存在的种种疑惑,刊登了项英撰写的社论《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告诉群众瘟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平时的饮食和居住的地方不干净,堆积的污染物和脏东西腐烂后经过日光熏晒而引发的。同时,还刊登了“防疫卫生运动的具体办法”(共六条)来指导工农群众正确开展预防瘟疫的运动,保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善于将指导性寓于服务性之中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从另一角度讲,新闻事业由于其社会地位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又具有指导群众和实际的作用。所以新闻报道应将指导与服务巧妙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服务中指导,在指导中服务。《红中》为增强自身的服务功能,一直坚持面向普通群众的办报思想,积极致力于解决苏区民众如何读懂报纸的难题。它采用通俗、形象、口语化的语言和浅显醒目、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标题,以适应苏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如第195期《勇敢坚决当红军:坚决上前线去,宁愿不要老婆!》,第236期《儿子宣传父亲;父亲带领儿子;叔叔鼓励侄子》,第268期《大家和我一同上前先吧!》和《多谢姐妹一片心,大批鞋袜送红军》等报道,语言通俗,贴近百姓文化水平,标题生动易懂,贴近民心。这些报道形象地反映和展示了工农群众参军的热情和决心,又彰显了报纸的服务精神,有效指引了“扩红”工作的开展。《红中》的办报思路和办报理念告诉我们: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指导,加强服务就是加强指导。报纸的服务做得好,新闻的指导性就强,服务与指导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六)善于将指导性寓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

大量事实表明,越是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报道,往往可读性越强,群众越乐于接受。因此,新闻报道要增强指导性就必须在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将指导性寓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使群众在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得到乐趣的同时接受指导。《红中》设有《红角》、《红色小词典》等栏目,登载各种歌调、文艺小品、革命故事,以及对某一事件或名词的解释说明等,在向群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五一劳动节史略》是刊登在《红中》第270期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告诉读者“五一”劳动节的由来:1884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地方工人举行了大示威,要求实行“三八制”,反对资产阶级、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工人的残酷剥削。在第二年的“五一”,欧洲各国工人亦起来响应这一号召,举行大规模示威,再次提出“三八制”的要求,最终于1889年在巴黎开幕的世界大会上,把每年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文章并没有只停留在告诉读者关于“五一”的来历层面上,而是通过传播这一知识号召工农群众在那一年的“五一”,在抗日的紧要关头,发扬国际无产阶级勇于斗争的精神,武装起来加入抗日斗争,保卫扩大抗日根据地。像此类文章《红中》还刊登了如《纪念“五卅”》、《“八一”纪念》等,不但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水平,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斗争。

三、小 结

综上所述,《红中》报处于革命战争环境下,发行范围基本在中央苏区内,因此报纸反映的内容基本上是两项:战争和农业生产。加之,由于当时交通阻隔,开会通信不方便,党内文件传送困难。因此,通过报纸传达中央指示,统一全党思想,指示各项工作是党的工作特别重要的一环。《红中》报成功地担当了这一重任,充分发挥了报刊媒体的指导功能,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6]。

新闻指导性作为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和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传统,我们决不能放弃。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新闻的指导性有不同的要求。革命战争年代新闻工作的环境决定了新闻指导性的基本特点是: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工作。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群体、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新闻的指导性是:阐释信息的意义。

中国新闻媒介作为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尤其是各级党报,作为宣传党报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就是以指导性取胜。而且,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受众需要新闻媒体的正确指导。所以,加强新闻指导性的方针不能变,但指导方法必须改变,以适应新时期受众的需要。《红中》利用权威信源进行指导,运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吃透“两头”以增强指导性的针对性,寓指导性于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的做法值得我们今天的党报重视与借鉴,以更好的指导工作,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3] 任质斌.《红色中华》报始末[J].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小组[J].新文化史料,1986(3).

[4] 郑德金.瞿秋白在《红色中华》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闻大学,2004(2).

[5] 陈信凌,刘琳.《红色中华》报的传播技巧探究[J].新闻界, 2007(6).

[6] 郑保卫.新闻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革命战争红色中华苏维埃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革命战争年代的清华地下党员名单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缅怀革命战争时期我的几位好领导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红中社全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