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闻“混搭”风格初探

2012-04-29孙卫

今传媒 2012年5期
关键词:混搭美学特征

孙卫

摘要:体育新闻是新闻大家庭中的特殊门类,随着体育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日益凸显,媒体体育新闻战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新的理念开始流行。“混搭”即是体育新闻界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种新闻整合手段,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利用混搭思维整合新闻,既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这种手段,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关键词:混搭;目标受众;心理诉求;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14-02

一、体育新闻“混搭”的必要性

混搭英文原词为Mix and Match。混搭最初是一个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的东西按照独特理念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其扩大化的理解是:将不同地理条件、文化背景、风格、质地的元素进行搭配,组成有个性特征的新组合体[1]。

为什么混搭会在体育新闻中成为潮流?笔者以为,这是由新时代条件下体育新闻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在以内容划分的新闻门类中,体育新闻有其特殊性。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信息需求中非刚性的内容,其消遣休闲的功用要大于实用性,因此体育新闻“天生”就有“娱乐”属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很快,生存压力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体育新闻的娱乐性大大被强化了。读者看体育新闻,除了获知信息,还希望获得身心愉悦。

因为这一特性,体育新闻也成为新闻领域中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最大的门类之一。媒体可以对中国足球管理中心这样一个正局级单位的领导指名道姓地批评,这在别的新闻领域是很难想象的。自由度如此之大的领域,如果还是四平八稳地做新闻,肯定没有出路。因此,在理念上革命,在形式上创新成为体育新闻竞争的必然选择。

此外,在微博独领风骚,信息无缝连接、无界流通的全媒体时代下,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越来越稀有。所以,绝大多数媒体体育版面都把“重心后移”,全力在后期加工上做文章。

因此可以说,体育新闻的“混搭”风格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体育新闻本身的娱乐性需要混搭呈现;读者有从混搭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期待,媒体竞争更是逼迫着体育版块必须调动体育新闻中各种娱乐元素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同源新闻竞争中胜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实现完美混搭的原则和手段

混搭不是混乱搭配,它不是各种元素简单混合堆积的“物理变化”,而是相互“吸引”,彼此“需要”的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的“化学变化”。混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混搭能否成功,稿件和版面整合的“基调”十分关键,在确立基调之后,应该以此为主线,其他风格做点缀,分出轻和重,主和次。下面具体谈一谈实现完美混搭的原则和手段。

(一)混搭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相关性

混搭的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相关性,在一个事件或一个概念的“外延”范围内。比如《小卡扎菲的足球人生》(《华商报》 2011年8月24日),利比亚政局本是典型的国际要闻,似乎和体育没有关系。但媒体的体育版面完全应该有紧盯重大新闻热点的意识,主动寻求与重大新闻的相关性。这篇报道即抓住了卡扎菲的三儿子萨阿迪·卡扎菲是曾有意甲经历的超级球痴这一“新闻眼”,成功完成了国际要闻和体育新闻的内容“混搭”。这样一篇报道在体育版刊发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和国际新闻版形成了呼应,增加了利比亚政局报道内容的多样性。而《人人都爱“乔帮主”》(《体坛周报》2011年10月7日)也属此类,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震动世界,在体育界也引起巨大反响。这篇文章即描述了苹果产品对中国男篮明星易建联、朱芳雨等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乔布斯去世的反应。这样的文章既抓住了重大新闻,又不失体育“本色”,自然深受那些既是体育迷又是苹果迷的动力人群欢迎。此外,《足球也有美债危机》(《体坛周报》2011年8月3日8月1日)、《伦敦在燃烧》(《体坛周报》2011年8月10日)(注:其内容为伦敦骚乱对伦敦奥运会的种种影响)等文章也都是体育新闻和国际新闻在内容上跨界合理混搭的典型之作。

(二)混搭形式必须贴切,有逻辑性

混搭的形式“嫁接”必须贴切,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只有形式和内容有真实可感的联系,才能诱发读者联想,进而使读者产生“悦读”感受。现代心理学认为,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引发联想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所以他们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其中某些现象和对象的再现,可以引起另一些现象和对象的再现[2]。这表明,要想找到塑造新闻产品 “混搭”风格的恰当形式,必须要对大众所熟悉的社会文化元素展开挖掘。

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以哗众取宠为目的,为形式而形式。因此,在用新颖形式整合体育新闻时,应合理联想,自然嫁接,避免生搬硬套。比如《变形国足》(《西安晚报》2011年7月24日)一文。国足在与老挝的世界杯预选赛中,从0︰2落后到7:2逆转,整个过程一波三折,从场面到赛果,从教练到队员都有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而此时,正值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热映之际,编辑巧妙借用“变形”一词,用“从生到死”、“从乱到定”、“从懵到醒”来概括国足的表现,较好地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嫁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实践中,形式混搭手段最多样。最常见的就是移植流行文化,这包括影视(片名)、音乐(歌词)、广告(广告词)、网络流行语等等。比如:《国足选帅“非诚勿扰”》、《刘翔hold住》、《科比不是你想买,说买就能买》等等,常规体育新闻和这些流行元素混搭之后显得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

(三)混搭细节务求精致有味

混搭之所以在时尚界率先成为潮流,即是因为混搭其实就是那些所谓“小资”、“小清新”或者“文艺青年”们的生活态度。而这些站在时代前沿的时尚先锋们日常生活的共同标签就是追求独特个性,讲究生活的精致度。同样,这些人也大多是喜欢阅读体育新闻的主流人群,既然顾客好精致、个性,那么媒体也应该投其所好,提供具有这些特征的美味大餐。以姚明退役这一新闻为例,由于退役新闻发布会是全球直播,各家媒体手中的料都是相同的,但姚明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退役影响是多方面的,做这个新闻最重要的是要做出离愁别绪的“味道”。而在版面整合上采用混搭之法则可以做到精致有味。比如《姚说再见》、《“明朝”那些事儿》,都有容易引发人联想的流行元素混搭。而在西班牙人卡马乔入主的新闻事件中,《西安晚报》则采用了俗语成语混搭之法,用“走马上任”、“厉兵秣马”、“马到成功”来整合这一新闻事件的不同侧面,足可见出编辑匠心,让人读来韵味十足。

(四)混搭意境务求平中见奇

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必然有其产生的社会土壤,混搭风格的兴起和以拼贴、混杂、组合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有密切关系。关于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的说法众口不一,但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詹明信的概括最有权威,他提出的“审美通俗化倾向、深度感的消失、拼盘杂烩、历史感危机等已成为讨论后现代问题的基本术语。”[3]在这里,詹明信已经提到了与“混搭”近似的“拼盘杂烩”。笔者以为,如果着眼于方法论,那么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应该是,反对传统创作原则,扬弃传统语言、意义系统、形式。通过各种眩目的符号、色彩组合去建构新的形象,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

日本时尚杂志《ZIPPER》写道:“新世纪的全球时尚似乎产生了迷茫,什么是新的趋势呢?于是随意配搭成为了无师自通的时装潮流。”于是,皮草混搭薄纱、晚装混搭牛仔、男装混搭女装、朋客铁钉混搭洛丽塔长裙都成为服饰混搭的经典之作。而在体育新闻整合中同样有这样的经典之作。比如李娜法网封后这一重大新闻,即有媒体用《额滴神娜》(《京华时报》)来做封面标题,“额滴神哪”本是出自《武林外传》的一句时尚流行语,稍做更改,放到李娜法网夺冠这一事件上贴切之极,使读者获得了一种于平常处见异景、“奇峰突起”的别样感受。

再比如,国足世预赛两球落后情况下,以7︰2逆转老挝,某媒体用《7︰2,这个7迹有点2》来做标题,简单的数字经独具匠心的语义混搭后,有了平中见奇的特殊效果。更有甚者,《新文化报》在拟李娜法网夺冠的封面标题时,仅用了一个大大的省略号,其下标注“我们已经没有好的标题来赞美李娜了,如果你有,请告诉我们”,这种反常规的拟题方法岂不正是后现代艺术中常见的“解构”思维的成果,把这种先锋新锐的思维移植到体育新闻的整合中,正是混搭理念的典型应用。

三、小 结

总之,在具体的新闻操作中,内容混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双向挖掘,需要有整体把握事物本质的宏观思维,而形式混搭则要求操作者具备跳跃性思维和娱乐精神,要有把体育新闻做得有趣、好玩的理念诉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辞害意”,强行进行内容或者形式的混搭。应该相信,一个人总会有一件最合身的衣服,一则好的体育新闻也一定会有最完美的呈现方法。只要有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头脑,就一定能够找到它。

参考文献:

[1] “混搭”[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5381.htm.

[2] 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猜你喜欢

混搭美学特征
另类“混搭”:美女考古学家侯亚梅的诗意生活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探讨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结构骨架之美
CES冲击太深,北美车展开玩“混搭”
让经典素材与时新素材“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