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片儿里图书馆之寓意

2012-04-29书骨精

大学生 2012年5期
关键词:宝莱坞辛亥革命复活

书骨精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特别爱研究图书馆,不经意间我发现,近期看过几部片儿里部部都有图书馆的身影,而且出现的寓意都很特别。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屡现的皇家理工学院图书馆,实拍自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属于印度的一流大学。我国图书馆界对印度图书馆了解不多,此片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印度的大学图书馆装修朴素,露着水泥墙,没有粉刷。硬件设施一般,电脑都是“大屁股”的老式显示屏;馆里只有吊扇,无中央空调。不过环境整洁,地面干净,家具、书籍布置得井井有条。而且管理很人性化,学生可用图书馆的电话、电脑,可随意打印,桌子上配笔筒、装订机。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我的同行——50岁上下的大学图书馆员杜贝,他的形象反映了印度社会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杜贝是有才的:毕业生代表、外号“臭屁王”的查图尔的毕业演讲都找他辅导撰写;同时是服务周到的,帮学生写稿、打印……有求必应。但杜贝的待人接物行事风格很卑微,学生撒谎说院长找他,杜贝信以为真,战战兢兢推开院长办公室的门,第一句说的竟是:“我是永久编制人员。”看来印度就业形式也不轻松,图书管理员还得时刻担心自己的饭碗。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天天和书呆子在一起的人,杜贝有点虚荣。代替学生写的演讲稿获得教育部长和院长好评时,杜贝坐在院长背后,拍着院长的肩膀自我表功说:“这是我写的!”不过另一次、“臭屁王”拿着同样由杜贝捉刀代笔只是已经被恶整改过的稿子读,引起教育部长和院长怒气冲天,首先吓跑溜掉的就是这个图书馆员。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映的电影《辛亥革命》中,也出现了图书馆。关于武昌起义开始时孙中山究竟在哪里,学者们有不同说法。《辛亥革命》对这个问题作了艺术化处理,将此时的孙中山安置在一座气派的美式公共图书馆里,那里的书架全都沿着四墙顶天立地摆放。

有名有姓的图书馆员——乔纳森太太很专业,她坐在咨询台后面,看见孙中山走进来,热情地递给他报道武昌起义的报纸,孙中山这才得到消息。这座图书馆管理堪称宽松,孙中山抱着面包进来,坐下吃早餐——切片面包,而在他不远处的另外一个读者,正吞云吐雾地大抽香烟。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孙中山一口噎住,乔纳森太太还走过来关切地问他要不要水。

导演和观众似乎相信,这样有人文气息的图书馆和这样可爱的图书馆员,早在1911年,即整整100年前的美国即是如此了。

和《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比,差距就出来了:为什么同为图书馆员,美国的馆员大方自信而印度的自卑猥琐?除了正剧和喜剧的区别,我想也有“刻板印象”作用:好者恒好,差者恒差。《辛亥革命》里图书馆可以吸烟,这是导演的无知,不过在图书馆吃东西却有其事。

2011年9月上映的同一时期上映的《白蛇传说》,电影颠覆原本立意,塑造了各司其职的无坏人世界,僧妖冲突完全出于职业冲突。法海的正面形象凸显,而白蛇水漫金山之举,则有些耍小女人的无理、任性和蛮横。该片场面唯美震撼,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水漫金山”一场,出现了寺庙图书馆员们在藏书阁里急救藏书的动人情景。司书僧们面对大祸临头无所畏惧,奋不顾身抢救经卷,口里只有急切的两句台词:“先拿重要的!”“快点!”

联想从前的灾难片你会发现:当大灾降临或世界末日时,人类的绝望首先表现为脑死亡——图书馆被摧毁,然后才是肉体毁灭——心脏停跳、呼吸静止;当形势逆转、世界有救时,这个过程却是逆序的,首先是英雄的肉体奇迹般复活,然后发现这种复活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复活,而不是全人类的。真正的复活还需要人类知识的复活。仅存的人类在悲观失望之际忽然发现客观知识——图书馆被幸运地保存在了一个芯片里,亦或是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可以取经,于是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仰仗着图书馆中的知识,世界在若干年后很快又恢复了原样。

这些灾难片表现了人类对于图书馆的终极想象——重建世界所能抓住的唯一的稻草。圖书馆极可能是人类竭力保护的最后一处所在,图书馆员极可能是人类的最后一批殉道者。

责任编辑:刘贞

猜你喜欢

宝莱坞辛亥革命复活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巨人复活转
黑足雪貂复活记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
“文明”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印度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