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012-04-29许东
【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难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应该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要健全各项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感化教育好每一位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3-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逐渐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未来。作为学校、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健全机制,让孩子们找到家。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该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留守儿童的家长均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只得依靠学校教育,因此,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就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们在家找不到依靠,就希望在学校找到避风的港湾。那么,怎样让孩子们找到家的温馨?我认为:首先,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项制度,比如跟踪监测制度、评价制度、谈心制度、家访制度等等,以制度来规范教育,落实责任,真正做到每位学生都有人关心,让孩子们能深切感受到他们都和其他孩子一样,是有人关心,有人爱护的。第三,学校要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开通家长热线,及时和家长沟通。第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对他们进行专题法制讲座,聘请心理咨询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等。只有学校能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有人管的,自己是有家的。
二、把爱留住,让孩子们找回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是教育的主旨和中心。教师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直接执行者,由于长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爱,如何让孩子们找回爱,这是教师在面对留守儿童教育时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特别的爱心。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因此,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言行举止施以特别的关爱。要了解他们家庭背景及性格特征,更要了解个别差异,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常性的同他们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心换心,让他们找到心灵的依靠,找到倾诉的对象,用爱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执着的爱心。爱是成长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尔,在一所小学选了一个成绩平平,其它条件也很一般的女孩做实验。他断言那个女生“具有各方面优异发展的特殊资质”。教师听说后,对她另眼相看而倾以厚爱,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引导帮助她。这个女孩受到极大的鼓舞,各方面格外努力,一年后进入优等生行列,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等。如果教师能以执着的爱心来面对他们,就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和信心,焕发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许许多多的教学实例都证实如此,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会使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奋发向上。学生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可以解决,而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教育、影响、感化。这就要求我们有恒心和耐心,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对学生失去信心。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厚的爱心。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多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违反校纪班规。面对学生,很多教师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对学生劈头盖脸批评一顿,这样要么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同教师形成对立,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面对这些学生时,应该要有一颗宽厚的爱心。教育家陶得知曾告诫那些对孩子粗暴的人说:“你的鞭子下也许有瓦特;你的冷眼中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或许有爱迪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教师不要盲目批评,而要耐心细致地问明原因,因势利导,挖掘其内心中真实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诚恳指出其错误所在,又为其改正错误创造机会,给予他们真挚的关爱,他们的错误才容易矫正过来。同时,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味的批评,如果这样,就容易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要把批评同表扬结合起来,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才能挖掘孩子们的潜力,激发他们进取向上的情感,时刻让学生树立一种“我能行”的思想,让他们感觉我并不比别人差。
第四,教师要有一颗聪慧的爱心。“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教育的难度更大。因此,教师在关爱留守儿童时要开动脑筋,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对自尊、自爱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渐进式教育,要有层次,逐步深入地进行教育,而不是把信息一股脑的抛出。对善于思考、性格内向、思维敏捷、顾虑心理比较重的学生,可以采用暗示式教育,用提醒或启示之类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谈话。对反应快、脾气暴躁、否定心理表现明显、常常被情绪左右的学生,可采用商讨式教育,用商讨问题的态度,把教育的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同时,教师可针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问题,可以以班为单位,采取多种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魏书生老师的方法,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把班级事务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让每位同学,尤其是留守儿童能真正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是这个家的主人。在集体活动中,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给他们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以对国家负责、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顾春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小学德育专题》
[2]蒋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和对策》, 《理论观察》
[3]陈丽丽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
个人简历:
许东,1969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1991年7月工作。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现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先后担任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等职,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获得过很多荣誉。目前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