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之声署名新闻评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2012-04-29袁冰西

中国广播 2012年5期
关键词:论者观察员听众

袁冰西

摘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署名新闻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听众和新闻界同行的广泛关注。评论员们解放思想敢于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抒己见,风格上在平实中见锋芒,在共性中彰显个性,这些都预示着一种新的广播文体在崛起。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

关键词:署名新闻评论解放思想新广播文体

中央电台的新闻评论经历过起起伏伏。如今“新闻消息(事实)强、评论弱”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对此台内外舆论多予以认可。

中国之声署名新闻评论较多出现在2008年,经历了三年多的发展,如今拥有特约观察员(评论员)五十多人,评论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目前评论形式已经常态化(观察员进入直播间,值守各个新闻时段),评论风格更是不同以往,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同行的目光。

新华社八旬老前辈邱原(多年采访农业战线的高级记者)对笔者说:我现在每天都听中国之声,感到评论加强了,许多评论扣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能够帮助人们思考,很有必要,当然也有的评论没有抓住重点,但总的印象不错。

以下是笔者作为中国之声一名编辑,对中国之声新闻评论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一支队伍的诞生和一种新的广播文体崛起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也应是电台的灵魂。早在延安时期,新华社所有的重要评论文章都是由中央电台的前身新华社口播部播出,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中国之声经过几轮改革,实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署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在过往抹杀个性的年代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署名固然需要文责自负,但毕竟代表了编辑部观点,发出的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于是一批术业有专攻并且有志于广播评论的专家学者集结在了中国之声的大旗下,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

打个比喻:一部《三国演义》经过袁阔成评说,好听了许多,这里三国好比是“新闻事实材料”,袁评就是“新闻评论”,评得好坏,有与没有,其意立见。我与一些特约观察员进行过交流探讨,他们都对广播新闻评论的重要意义有很深的认识,认为现在媒体竞争中题材相同的“撞车”现象非常普遍,有时候各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都差不多,更要在评论上见分晓。中国之声经过探索产生的目前新闻评论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广播新闻评论文体,既具备平面媒体社评、时评的特点,也发挥着广播独有的优势——短、快、灵活。一位观察员说:我甚至可以在一分钟前确定下来要说什么,而这是平面媒体所不可能做到的。

在平实中见锋芒。这可以说是新的广播新闻评论文体的风格。中国之声署名评论刚一出现时并未一鸣惊人,而是在稳步推进中逐渐产生影响。所谓平实,就是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努力追求对新闻事实(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广播新闻评论往往多是“急就章”,说什么?怎么说?都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慎重做出取舍定夺,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我认为心态非常重要,首先论者自我定位要准确,你是中国之声编辑部的形象(诉诸声音)代言人,不管你如何自谦,“一言九鼎”是客观存在,而被评一方的意见反馈只有通过另外渠道表达,这是一种不对称的“隔空喊话”,所以需要对客体设身处地进行一些设想,进行一番自我辩论,才能使论点更无懈可击。

人们常说:评论就是“带刺的玫瑰”。评论要求“唯陈言之务去”,忌四平八稳。平实的评论并不意味着没有棱角和锋芒,换言之,锋芒也并不一定都要疾言厉色。

评论的方法和技巧也非常重要。在中国之声的诸多新闻评论中,论者都是把问题提出来而不轻易下结论,而且通常采用质疑而不是质问的语气。比如在“关于北京市要推广四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评论中,论者肯定了这无论从环保还是对因为摇不上号而买不到车的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但也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何时启动比较好?补偿、鼓励的力度和范围有多大?如何规范和控制电动车的质量?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应该如何投入和建设?等等。

在针对“一支注射液出厂的时候6毛钱到了医院却卖到12块多,当中7成是回扣。药价高启的原因在于招投标制度当中有潜规则”一事的评论中。论者提问:“为什么一个本来是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的制度,现在反过来大幅抬高了药品价格,当中谁是把关者?决定药品价格的,省市级的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到底起什么作用?在最后确定药价的时候,专家组又起了什么作用?”

这种例子并不少见。论者都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态度。

更多的评论是直接表达看法。比如,对“北京市首次把保障房配建地块取消、作为商品房用地再次出售”消息的评论,论者根据掌握的情况指出北京市这一次的保障房土地出售,是在已经完成了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接着强调:“这个前提是必须要首先谈到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保障房建设没有完成,还要把保障房的地拿出来出让,都是一件非常不合适的事情。”

再比如在针对“鸡西市梨树区和穆棱市政府互相扯皮,水污染长达10年没人管”的评论中,论者在分析之后提出看法:“这是两地政府的懒政思维在作怪。”

解放思想,直言敢谏。这对评论的深刻程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员前提是敢说,就像新护士学习打针一样,先要敢打,才谈得上“一针见血”,当然敢打不是乱打,敢说不是乱说。

比如,公务员国考中存在的严重歧视现象、股民起诉贪腐官员利用了解内情进行内幕交易损害股民利益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国之声观察员都依据事实进行了评论。

有些话题并不“敏感”,但是网上舆论几乎一边倒。比如,广西平南县一中学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上学,20多名学生因违反此规定被开除了。针对此事,观察员评论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在学校和家长对规定没有达到共识的情况下,“学校做出处分也有它的道理”。

在舆论欢呼国产电影《失恋33天》一个星期票房过2亿打败了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丁丁历险记》时,中国之声的评论认为在“提气之余泼一点冷水可能也是有必要的。首先我们打败的只是中国市场,人家是飘洋过海来抢占我们市场的,我们打的仍然是防御战,所以这场仗谁赢谁输现在难说得很……”

善于“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

大题小做,即要在评论中把国计与民生的关系讲清楚,让听众不觉得你做的评论与他无关。比如“解决石油行业垄断要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银监会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都属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问题,但都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之声的评论中都能够在国计与民生的交汇点上聚焦着力。

小题大做,即从微观中透视宏观。比如有位四个儿子的父亲用 “三天一顿打”的办法把三个儿子送进了北大,而被戏称为“狼爸”。这本是一位家长的教育办法,算不上大事,但在相关的评论中,论者明确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孩子科学发展”,而不能被上名牌大学所诱惑,对一切围绕高考的社会现象表示了忧虑。

另一例是北京有位小学生,用7个月时间观察交通状况,提出改进限号意见,这也属小事一桩,但评论指出了与孩子相比有关政府部门存在的缺陷。

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注重“气”,孟子有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同理,好的评论文章也应该充满浩然之气,首先要正气凛然,才能够理直气壮。

评论得到大多数听众认可才能更聚拢人气,才能进一步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之声的评论要大气,要有比较深远的目光和洞察力。目前看来,那种“立片言以居要”(曹丕《典论论文》)、“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之作并不多,口语化不等于一般化,大气也不一定就得词章华丽。还有如何解决好“急就章”与“入木三分”的矛盾,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共性中彰显个性。早年报纸上的“评论员”都不署名,现在某些报刊评论员还用统一笔名。与之不同,中国之声观察员不但署名而且要亲自发声。他们是在代表编辑部发言,但是听众又切切实实听到一个个不同的口音以及不同的表达习惯(语气语态),这是广播评论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事实上,中国之声的观察员们也是各显神通,开展着良性的竞争。有人在评论中爱将自己摆进去,将心比心,使人有亲切感。比如,针对现在利用批评来炒作的现象,观察员在评论中说:“我就遇到过一个事情,到一个地方出差,跟当地的政府官员一起吃饭,一个官员知道我是做媒体评论的,是从事批评的,他跟我说,我们这边7月份要策划一个活动,等到新闻出来后,你能不能狠狠地‘批评我们一下。没有批评好像就产生不了影响,批评了大家才知道这个活动。听了这个话以后我真是悲从中来,原来很多时候批评不过成为了别人炒作的工具而已。”

有人擅长举重若轻,在语言方面诙谐通俗,很能吸引听众。比如针对美国参议院通过人民币汇率议案,中国之声评论是这样说的:“两个法案,一个是花钱的来解决就业没有通过,一个就是挑起汇率战争这个事。说贸易战也好,汇率战也罢,但有一个基本判断,19世纪的时候,我们中国是唐僧,有胃口的没胃口的都咬我们一口。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经过六十多年发展,追求的是和平崛起,我们也知道有些国家不希望我们强大。不管你没事找事,还是以你有毛病为借口来咬我们——是不行的。”

坚持收听中央电台广播40多年的《贵阳日报》资深记者余岸木对中国之声改版后的署名新闻评论有如下评价:“深刻,客观,有条理,新闻性、贴近性兼有,寥寥数语道出了问题所在和解决思路。”这固然有鼓励的成分,但也能代表不少听众的看法。

中国之声的署名新闻评论已经随着电波“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探索发展永无止境,前路即使石径斜窄,也应抱有“远上寒山”的意向和兴致,因为“白云生处”也有人家,有人家就有我们的听众。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本文编辑:吕晓红)

猜你喜欢

论者观察员听众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中国品牌观察员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首席观察员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