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2年尼克松访华秘闻

2012-04-29整理/周军

文史月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警卫尼克松总统

整理/周军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后,美国总统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走下舷梯的尼克松,主动把手伸向前来迎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总理说了一句永载史册的话:“总统先生,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2年没有交往了!”

40年前,这次历史性的越洋握手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世界格局随之出现变化。围绕这次握手及为此展开的漫长外交铺垫,谈判桌旁折冲樽俎的指挥较量,已经为许多知情者追述得详实无遗。

然而,为确保这次握手不致因意外而中辍,其背后纤细无遗、点滴不漏的警卫和接待服务细节,却至今鲜为人知。

尼克松在美国政坛上以反共起家,属共和党内的保守派,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反苏、反华冷战的鼓吹者和支持者。但此人又是务实主义者,在国际关系上有战略头脑。据他自己后来讲,1963年,他去法国会见戴高乐总统时,在对华关系上受到过教诲。

1972年2月15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出发访华的两天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因患癌症,在瑞士日内瓦的家中去世,享年67岁。

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尼克松致信吊唁了这位当年由“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护送进入“红区”的美国记者。

一、“总统失踪了!”把国家首脑、头号警卫对象给“警卫”丢了,这可是要命的失职,随行的警卫人员们顿时慌作一团

2月21日上午11时10分,尼克松的副机首先降落在北京天竺机场,尼克松乘坐的“76年精神号”专机则在预定的11时30分,准点着陆。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接待来自美国的国家元首,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到一个还未建交的国家进行访问。

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等中国领导人到机场迎接。

先期到达的美国记者和原驻北京的各国记者到场摄影、采访,向全世界报道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

无数美国人守候在电视机旁,要目睹尼克松一行访华的镜头,看看他们心中这个“神秘的国家”的情景。

按惯例,国家总统来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规格是150人,而此次欢迎仪式由371人组成,排面由原来的50人延长到120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对中方这种超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满意,他动情地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欢迎仪式后,周恩来和尼克松同乘一辆“红旗”轿车,直驰坐落在旧时皇家垂钓湖畔的国宾馆,即钓鱼台国宾馆,而不是像国外媒体猜测的那样,尼克松会乘坐他那辆安了装甲的“林肯”轿车。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尼克松总统一行也不例外。

钓鱼台为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

为表达对总统夫妇到访的欢迎,毛泽东亲自为午宴增加了三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这三道菜分别是: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当尼克松夫妇得知这三道菜是毛泽东特意为他们安排时,非常高兴,吃得很多。吃完之后他们连声道谢,表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之情。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就是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毛泽东选的“烧滑水”这道菜其实并不适合在午宴上出现,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象是鱼游水时的舵和推进器。按照他的理解,毛泽东可能是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两国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毛泽东在尼克松到达后三小时的当天下午,就在中南海会见了他。而自“文革”开始以来,毛泽东的接见通常是安排在外宾临走的前一天,此次预先定下的日程表,也是按尼克松到京第二天下午排列的。

也恰恰是由于毛泽东亲自决定的意外和匆促,当时没来得及事先和负责尼克松警卫的官员打招呼,甚至连美国国务卿罗杰斯都被排除在外,几辆负责接送的车子,悄无声息地把尼克松、基辛格拉到了中南海。

尼克松、基辛格等人走了以后,美方负责警卫的官员才发现他们的总统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等人不见了。

“总统失踪了!”把国家首脑、头号警卫对象给“警卫”丢了,这可是要命的失职,随行的警卫人员们顿时慌作一团。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人员见美方的警卫人员在钓鱼台住地范围内,像没头苍蝇似地撞来撞去,便告诉他们不必紧张,“你们的总统正受到很好的接待,安全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虽然做了这样的解释,但他们的神情还是有几分惴惴不安。

二、毛泽东的纵横捭阖和美国人的充分准备,使交谈的气氛一直很轻松融洽。但就在这时,美方一个在场人员的口袋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响

美国客人进入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寓所后,毛泽东说:“今天谈话的范畴是你定的,谈哲学。”于是,双方海阔天空。当尼克松把话题拉到越南和台湾等具体问题时,毛泽东当即制止:“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他指了指周恩来说:“那是他跟你谈的事。”

美国人又提起“放空炮”的笑话,毛泽东说:“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尼克松笑着指指自己:“就是(打倒)像我这样的人。”毛泽东说:“就个人来说,你可能不在打倒这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和敌对了20多年的美国首脑的第一次会面,竟然谈得那样无拘无束,轻松愉快。这次历时75分钟的“谈笑风生”的会谈,出乎所有人的预先猜测,显出了中美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根本分歧的特点。基辛格把这次会面比喻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必须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其涵盖的意义。

在以往的有关记叙中,都不曾提到这次会面期间曾出现过的一个小小的尴尬场面。毛泽东的纵横捭阖和美国人的充分准备,使交谈的气氛一直很轻松融洽。但就在这时,美方一个在场人员的口袋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响。他把手放进衣服口袋中摆弄了几下,却依然无法使响声停下来,只得无奈地从口袋里把发出声响的东西拿了出来。

原来,他在衣服的口袋里悄悄地装了一个微型录音机。也许是带子到头了,或出了什么故障,所以才发出了声响。此人本想在口袋中操作,把声响制止住,但没有做到,只好把录音机拿出来,尴尬地当众关上。

偷偷摸摸地录音这种行为,毛泽东历来是比较反感的。但此番哲学泛论也没什么密不可宣的内容,美国人已经非常狼狈了,他也就失去了再加揶揄的兴致,便大度地继续着原来的话题,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三、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尼克松下了一番苦功,在出访前,他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的使用筷子

这天晚上,人民大会堂华灯绽放、金碧辉煌,为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此拉开了帷幕。

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讯卫星,传输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宴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两首美国乐曲,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为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此次国宴排菜多达几十道,从规格上讲,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

席间,周恩来指着画有“熊猫”的烟盒,对帕特里夏·尼克松说:“我想送给你这个。”“你是说……送我香烟?”尼克松夫人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不是香烟。我要送你们两只熊猫。”周恩来解释。帕特里夏·尼克松惊喜万分,对尼克松说:“理查德,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只熊猫,真的熊猫。”

这个现场通过卫星直播美国,引起公众极大兴趣,《华盛顿邮报》立即发表评论说:“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后来,尼克松决定,送给中国两头麝香牛,作为回赠。

美国方面也为这次宴会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尼克松尤其费了一番心思,他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不紧不慢地夹取美味佳肴品尝,令周恩来大加赞赏。原来,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尼克松下了一番苦功,在出访前,他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的使用筷子,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宴会结束时,尼克松刚起身离席,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驻北京记者伯纳斯便快步走到尼克松的座位旁,一把将其用过的筷子揣入怀中。少顷,人们才省悟到伯纳斯的灵敏反应。据传,后来有人愿出2000美金买那双筷子。

四、北京市连夜出动了100多辆洒水车、60至80万人清扫积雪,从钓鱼台一直扫到烽火台

23日晚8时,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行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了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体育表演。就在看表演的时候,天上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而且越来越大。可按预先的安排,次日的上午,尼克松一行要游览长城、定陵。

如果雪一直这样下的话,长城、定陵的游览还能去吗?几位负责接待的人员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周恩来一锤定音:“不管想什么办法,明天还是按原定日程行动。”他要求有关负责人当晚到八达岭沿途实地查看,并议定采取什么措施。

晚会一结束,吴忠、杨德中、刘传新就带领负责安全的部分人员,赴长城等参观点去做实地勘察。雪确实下得很大,沿途积雪很厚,特别是从南口到八达岭一段,由于山路崎岖,更加危险。勘察人员在返回下山时,吴忠的汽车因路滑刹不住,撞到了杨德中的汽车尾部。可见不采取措施,第二天到长城的行车安全就很难保证。

他们返回城里,连夜对次日游览要经过的路面进行喷洒盐水和清理工作。同时还安排人力,对登长城的步行道上的积雪也进行了清扫。

2月24日出发前,对所有驾驶人员做了绝对保证安全行车的动员。

上午8时,参观游览的车队出钓鱼台国宾馆北门,按照预定的路线奔八达岭而去。沿途整个路面已经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冰雪。但公路两侧的原野,却依然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后来才知道,前一天晚上,北京市连夜出动了100多辆洒水车,60至80万人,从钓鱼台一直扫到烽火台。尼克松觉得不可思议,他对下面的官员说:“在美国,他根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动员那么多群众。”

车队平安抵达长城,尼克松和他的随员们兴致勃勃地登上高高的烽火台,眺望观赏长城内外的景色。

为了这次来华访问,尼克松专门阅读了大量毛泽东诗词和部分哲学著作,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番阅读,此刻他登高远瞩,才有更多的感触,也真正领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传神渲染描绘。

此时,记者们也围了上来。意犹未尽的尼克松即兴对记者讲了一番话。他讲长城所反映的中国历史,还联系中美两国的关系,说了一些含有政治寓意、哲理性的话。

这群“第一线”的记者们,推选合众国际社采访白宫新闻的老资格女记者海伦·托马斯,代表大家以最快速度发出报道。她随即请求中国外交部新闻司的陪同人员想办法找到一部电话,以便打电话到新闻中心做口述报道,再经由卫星地面站把报道转发出去。

可是当时的八达岭游览区内什么通讯设施也没有,海伦·托马斯有点急不可待。从八达岭行车到定陵后,外交部新闻司的陪同人员立即带海伦找到十三陵管理处的负责人。

在负责人那里,他们发现了一部电话,可这部电话被安全保卫人员牢牢地看管起来了。陪同人员和海伦拉着十三陵的负责人一同走到有电话的房间,可他们刚一靠近,就被一名便衣警卫拦住,说这部电话只能由安全警卫部门使用,别人一概不许使用。

外交部的陪同人员向警卫说明情况,一再强调这篇报道如何重要,只需短短的通话就能解决问题。但那名警卫坚决不答应,说这是死命令。的确,这是中国警卫组对所有参与此次警卫工作人员下达的命令,目的就是防止有人利用电话传布尼克松的行踪。为此,中国方面还要求尼克松的随卫人员尽可能不用无线移动电话进行联络。

海伦见交涉不成,愈发显得焦急。恰好这时,他们在附近遇到了安全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杨德中,外交部的陪同人员感到有“救星”了,立即向他报告了情况,请他协助解决一下。

杨德中表示可以帮忙,亲自找那名警卫说情。孰料,他说话并没起作用,因为他身着便衣。命令是警卫的直接上级下达的,即便是上级的上级,也丝毫没有通融余地。眼看着电话,就是不让打,海伦真的急了,冲着外交部的陪同人员嚷嚷起来。

陪同人员不能以急对急,只得劝她再耐心等等。又过了一会儿,警卫的直接上级来了。经过说明,他同意海伦使用那部电话。尼克松在长城谈话的报道终于以第一时间发出了。后来,得知这个故事的外国记者都称赞那名警卫,还说他是块当将军的材料。

五、周恩来亲自做说服工作:“中国有句俗话,客随主便。尼克松总统既然访问中国,应该乘坐中国人驾驶的专机。你们说美国总统过去没有乘坐过外国飞机,这次到中国来坐一坐、体会一下也很好嘛!我们飞行员的技术也不错。如果你们觉得不放心,我陪总统先生一起乘坐。”

北京的活动,依日程顺利进行。2月26日,尼克松在周恩来陪同下,乘坐中国领袖使用的“伊尔-18”涡轮螺旋桨专机前往杭州。这架飞机是由中国民航总局北京民航局局长张瑞霭领队,刘崇福、曲延昭驾驶的,他们是中国民航最好的驾驶员。

本来,在美方就尼克松访华安全谈判时,曾提出总统在中国时,去杭州和上海的访问要乘坐美国总统座机。他们强调“为了总统的安全,必须乘坐美国的专机”,因为“美国总统从来没有乘坐过外国的飞机。”

周恩来亲自做说服工作,他说:“中国有句俗话,客随主便。尼克松总统既然访问中国,应该乘坐中国人驾驶的专机。你们说美国总统过去没有乘坐过外国飞机,这次到中国来坐一坐、体会一下也很好嘛!我们飞行员的技术也不错。你们尽管放心。如果你们觉得不放心,我陪总统先生一起乘坐。”话已至此,美国人再也不好有什么说辞了。

北京的接待人员还不曾松一口气,杭州、上海方面又因尼克松一行的到来,安全警卫工作紧张起来。为了保证尼克松外出行动的安全,专门从北京空运过来两辆苏联产的“吉斯”牌防弹车。

然而,在“人间天堂”,还是在忙中出了点小纰漏。

因为一到杭州,中、美两方人员就各住各处,尼克松被安排在刘庄,周恩来住在西岭。根据预先日程安排,下午是游西湖,周恩来和尼克松在花港观鱼景点会合。

由于工作人员没有领会好意图,导致周恩来的随行人员在花港观鱼的景点等过了汇合的时间,仍不见尼克松一行的身影。现场保卫人员一阵紧张,周恩来也怕出什么意外,连忙吩咐有关人员立即联络寻找。

其实,尼克松一行就在距汇合点不远处的一片草坪上等候,他们也是准时到达的。负责外宾警卫工作的中央警卫处副处长兼中央警卫团副团长邬吉成当时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一向守时的周总理,怎么没能按时出现在汇合地点?但他根本没往出了什么差错方面想——这怎么可能呢?他只是推测,可能是周总理有什么紧急公务给延误了,无非多等几分钟。

后来,他从跟随周恩来的杨德中口中得知,在那边等候的人可着实焦急不堪。两边的人终于联络上了,但游西湖的活动却因此而稍有耽搁。可见警卫和接待工作,不管事前准备的多么充分,实施时也不可掉以轻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六、尼克松在归国前的告别宴会上,高举斟满茅台的酒杯,踌躇满志地说:“我们在这里已逗留了一周时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杭州发生的另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是,罗杰斯等美国国务院专家突然对即将于第二天在上海锦江饭店公布的《中美联合公报》发难,要求再做修改。据披露说:罗杰斯如此节外生枝,有借以发泄对尼克松、基辛格与毛泽东会见时将其撇下不满之嫌。

《联合公报》此前已经毛泽东、尼克松分别予以同意批准,此刻再提出修改,岂不显得反复无常吗?尼克松气得要死,在刘庄宾馆的客厅里踱来踱去,脸色铁青。最后,他还是无奈地让基辛格再找乔冠华商量。

乔冠华马上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又随即与毛泽东通话。毛泽东思虑片刻,说:“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他要周恩来对美方明确表示:“任何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于是,乔冠华和基辛格分别在当晚“开夜车”修改公报稿,吸收了罗杰斯等的部分意见。

第二天,修改稿再次经中、美两国首脑批准。这一天,周恩来还专门到宾馆看望罗杰斯,以示中国方面对他的尊重,这使他有些失衡的心得到抚慰。

杭州生出的枝节顺利化解;这个小纰漏,也提醒人们加强责任心,安排更加严密。这之后,尼克松一行在上海,又是参观工业展览会,又是继续会谈,又是举行宴会,活动排得很紧,但再也没有出现什么差错。

1972年2月27日下午4点,作为中、美关系重要里程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锦江饭店正式达成协议。2月28日,公报向全世界发表。

尼克松在归国前的告别宴会上,高举斟满茅台的酒杯,踌躇满志地说:“我们在这里已逗留了一周时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28日上午10时15分,尼克松乘机离沪,行前表示对访问十分满意,以后还要再来访问。

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中美两国彼此间长达22年的相互隔绝和对立僵局,开启了中美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不但使中国摆脱了被封锁和孤立的处境,而且从此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中、美关系正常的里程开始了。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猜你喜欢

警卫尼克松总统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中央警卫师警卫开国大典逸事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25美分欠款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25美分欠款
毛主席和警卫战士相互敬礼
25美分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