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能怎么“多了”
2012-04-29肖青辉
肖青辉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政策盛宴只是泡泡。
生物医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核电装备产业园、风机产业园……环顾大江南北,各类工业园区遍地开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然而,继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后,多晶硅、风电设备也重循旧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入佳境,部分行业却已陷入过剩的困境。
“过剩”之势
“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发起贸易保护的新领域。”2月3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机械一部主任孙广彬表示。
今年春节假期刚过,机电商会就获悉,针对去年11月的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与反补贴案,美国商务部认定存在“紧急情况”。风电行业也未能幸免。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目前,国内从事风电整机出产的企业已达近百家。
作为新能源,光伏发电是绿色事业。“现在光伏行业亏损厉害,国家补贴政策又频繁调整,未来光伏企业想在投资建站,别说盈利,想要保本都很艰难。”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电厂济宁华翰光伏电厂负责人感慨道。
为推动低碳建设,2010年山东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通过七大“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明确重点促进发展沿海风电产业、高端风电装备制造业、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及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等四大新能源产业。
能源新政可谓立竿见影。目前,山东省已经雨后春笋般地建设完成了39座风电场,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了24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厂(含垃圾发电)27座,装机容量为53万千瓦,再加上总共3.5万千瓦的光伏发电,新能源的装机容量达到了303万千瓦。
狂飙突进后,新能源开始进入艰难的产业调整期。“主要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欧洲等国大幅削减新能源补贴,导致靠设备出口为主的一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陷入困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过剩局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相较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特别是利润增速加速回落,而且出现了近年来首次利润增速低于产销增速的现象。
“市场需求疲软,突显我国机械工业产能过剩。”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说,低端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他表示,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与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贸易逆差分别高达578亿美元和492亿美元,集中表现了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虽然实现了约124亿美元的顺差,但顺差主要源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贸易,而在更能反映实际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般贸易”中,则为222亿美元的巨额逆差。
高端不足,低端过剩
对此局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源成本有很大依赖,在国际市场上技术优势并不明显。例如,中国风电产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市场规模不相适应,自主研发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太慢等。虽然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许多主要零部件国内也能够自己制造。但是,大功率风机的核心配件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仍被国外厂商控制。另外,电网接入技术也是制约中国风能发展的主要因素,风电间歇式发电特点对电网容纳能力提出挑战。中国仅2010年一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就达到1800多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突破了4400万千瓦,而电网跟不上风电装机的快速发展。风电上网对电网的稳定、备用和长距离输送均有很高的要求,且具有规模负效应,即风能发电量越大,对电网要求越高,成本也越大。
因此,中国风电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链问题,主要体现为自主创新不够和并网不畅,结果是设备制造能力过剩严重。
在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刺激下,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已从当初的喊口号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能源供给力量。然而,“被催肥”的新能源在狂飙突进中还亟需自壮身板。无序的发展、标准的缺失、政策的掣肘,新能源产业还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调整转型期。
“有序”发展是出路
业内人士指出,效益状况恶化,经营难度加大,说明我国有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首先,战略雷同与战略跟风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赛迪顾问企业战略咨询中心研究总监吴维海认为,战略投资跟风,将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一方面,造成产品积压,供过于求,价格下降,降低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大量资源用于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以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为例,许多中央企业大规模进入新能源产业领域,结果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如目前全国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几乎都涉及煤化工,而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仅为1000万千瓦左右。其次,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匮乏严重制约中央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开展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时,吴维海对50家大型央企进行了调研,发现一个重要瓶颈就是高端技术和技术人才的缺乏。如2004年、2007年、2010年3年中,中央企业高层次人才虽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所占科技人才总量比例分别为3%、4%、5%,比重仍然偏小。此外,吴维海认为,原有的考评体系在考核中央企业战略转型升级方面针对性不强,没有相应的专门指标来进行测量和评估,因此在引导中央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拉动力不够,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足够的激情。在公开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中,能明显看出这种不足。在这一指标体系中,管理绩效所占比重为30%,而其中发展创新的权数为15分,总权数只有4.5分,权重比例相对偏小。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其中蕴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陷阱,因此,在实施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解决技术的、法律的、市场的、机制的诸多问题和风险,制定严谨、规范的风险防控、转移、规避机制。”吴维海强调,纵观2011年新能源产业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应当认识到,这些变化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完善、创新人才、资本、考评策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业务策略,也就是说要通过建立科学的业务选择体系,认真评估新业务的环境、技术效率、增长潜力、自主创新能力,找准突破口,把握进入时机,确保转型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