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惧IPO审批制的消亡

2012-04-29刘胜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5期
关键词:检验员实质性证券市场

刘胜军

对那些愿意长期投资于中国股市的人而言,废除IPO审批制,只有机会,没有恐惧。

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之问——“IPO不审行不行?”——引发各界热议。虽然没有人否认IPO审批制的种种弊端,但不少人士,特别是证券市场人士,依然存在“终结审批制恐惧症”。

恐惧之一:取消审批制后,大量企业蜂拥上市,供求关系逆转,股价势必大跌。

恐惧之二:现在有发审委的严格审查,都难以阻止造假,取消审批制后岂非造假泛滥?

其实,恐惧大可不必。取消IPO审批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通往证券市场一个崭新世界的机会窗。

首先要澄清的是,取消审批制,不等于随便就可以上市。需要取消的对象是“实质性审批”,取而代之的是“程序性审核”(注册制)。前者是主观判断,后者是合规审查(重点是信息披露的合规性)。

在实质性审批下,发审委可以以商业模式、技术含量、行业地位、经营风险等诸多因素为理由,否决IPO申请。这种替投资者“选美”的做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一方面,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而证券市场的原理正在于让投资者用钱投票去“发现价值”,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的发审委根本没有资格替投资者做出“实质性判断”;另一方面,发审委主观性的判断,必然为寻租留下巨大空间。

其实,取消审批制,反倒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创造了可能。第一,取消审批制后,更多企业上市,供求关系趋于合理,市盈率回归合理水平,寻租上市的动机将被削弱,IPO不再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甚至像盛大网络、阿里巴巴这样的“主动退市”也将成为常态。

第二,现行的实质性审批制下,证监会在事实上充当了“质量检验员”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以自己的信用为上市公司质量做了隐性保证。问题是,“质量检验员”决不希望自己当初检验合格的产品,在事后又被发现是不合格的。因此,证监会没有动力去在事后查处和惩罚IPO造假行为。

第三,目前这种实质性审批的主观性,决定了它不仅不能阻止造假,反倒可能鼓励造假和寻租行为。企业家参加发审委的IPO答辩,比高考还要紧张,何也?一是因为过会与不过会是天壤之别,一是因为发审委的主观随意性,企业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发审委委员的好恶。

第四,发审委的审批,主要依靠发审委委员在极短时间内评估IPO申请企业提交的海量信息,这种只看书面材料就“定生死”的做法是极端不靠谱的。

更重要的是,取消审批制后,证监会聚焦于“发现坏人、惩罚坏人”,事后惩罚的威慑比事前审核更为有效。当然,威慑力取决于坏人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惩罚力度大小。无疑,这将考验证监会的执法意志。即使在美国证券市场,美国证监会也不可能担保不会出现下一个“安然事件”,但只要美国证监会确保,一旦发现下一个“安然”,它必将受到同样残酷的惩罚,那么造假者自然就会退避三舍。

诚然,取消审批制,更多企业上市,股价下跌在所难免。但须知这只是短期风险。IPO市盈率越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越大。长期以来,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过度短期化的原因,正在于过高的IPO市盈率,靠分红难以获得合理收益,短线炒作遂成为常态。从中长期看,取消审批制,股市市盈率回归合理水平,上市公司更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势必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市,包括养老金。中国股市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信心。信心来源于上市公司质量和“三公”的游戏规则。届时,股市将成为值得长期投资的市场,而非像现在这样的“绞肉机”。为此,付出一些短期震荡的痛苦,换来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值得的。

因此,对那些愿意长期投资于中国股市的人而言,废除IPO审批制,只有机会,没有恐惧。真正恐惧的,是那些利用IPO审批权寻租发财的权贵,是那些假PE之名行寻租之实的人。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检验员实质性证券市场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
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实证研究
拜登和习近平举行“广泛和实质性”视频会晤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质量事故的根源,值得注意!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据
论检验员的素质与人才培养
矿泉水生产企业实验室检验员考核结果分析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