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弟子成为宗师
2012-04-29卫维克·维德瓦杨华京
卫维克·维德瓦 杨华京
美国企业长期扮演大师的角色,发展并传播了许多被广泛采用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操作措施。如今则轮到美国从其弟子印度这里来取经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逐步把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和印度,有关辩论在美国也风起云涌,人们探讨这一举动带来的会是繁荣之上的繁荣还是对美国全球经济领袖地位的巨大威胁。在众说纷纭之外,美国商界和政界的领袖人物们似乎就应对印度和中国的崛起达成了共识:让更多的美国儿童学习数学和科学,培养更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提出这一补救措施的根据是: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培养出的工程师数量是美国的12倍。一些公司的高层主管比如前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就曾说过,由于美国教育体系所造成的工程师严重短缺,公司不得不把研发业务转移到国外。
杜克大学的全球工程与创业项目团队(下称项目团队)就这一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家通常所使用的统计数字是一种误导,这些公司将运营转移至国外的主要动机不是本国工程师的短缺,而是海外较低的成本和不断增长的市场。
印度迅速成为了几个行业领域前沿研发的全球枢纽。印度企业找到了一贴良方来克服其教育体系中的不足——通过劳动力培训和创新发展计划把教育基础薄弱的工人转变为研发专家。
工程教育
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文章、决策者的权威演讲以及向国会提交的报告都认为美国每年毕业的工程师约为7万人,而中国和印度的数字则分别为60万和35万。实际上,这种比较是不合理的。“engineer”在中文里并没有合适的对应词。在中国,“工程师”既可以是电机技师,也可以是技术员。中国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包括所有与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领域(如造船)有关的专业领域,这其中还包括了学制为两到三年的毕业生。有将近一半数量的中国工程学位应归于这一档。印度对“engineer”的定义与美国相当,不过也包括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学位。
重新计数的结果是美国和印度培养出的工程师人数不相上下,中国总量较多。在硕士和博士教育方面我们也发现了相似的趋势。2005年,中国的工程硕士毕业生为63514人,博士毕业生9427A,美国对应的数字则分别为53549和7720。印度的毕业人数相对来说乏善可陈:硕士18439人,博士不足干人。中国以质量为代价换取不断攀升的培养数量,中国工程师的毕业率自1999年以来有显著增长。印度毕业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私立教育机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向海外发送研发
项目团队对78家有海外外包项目的美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据了解,印度和中国是研发工作的首选,墨西哥排名第三。这些公司在美国并未遭遇工程师的短缺。他们到境外发展是因为员工工资更低、成本更节约、可以保证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连续开发周期、得以进入新市场并与日益增长的市场为邻。
公司管理层普遍认为美国工程师与中国和印度的同行相比在教育、文化理解、沟通以及对市场的认识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活干得更多,工资却拿得更少。绝大多数企业计划继续推行外包,还要把更高层次的研发外包到这些国家。
尽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寥寥,印度依然迅速成为了全球研发枢纽,其规模与势头与印度在IT服务领域的成就不相上下。在航空航天领域,印度公司为美国和欧洲公司的客机等提供关键零部件。在制药业,印度科学家为几乎所有顶级跨国制药公司研发药品并做临床研究。在汽车行业,印度工程师为底特律汽车制造商设计车身、仪表板。在电信和计算机网络方面,印度人为智能城市开发下一代解决方案。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电信设备及其他高科技电子产品出口国之一,并力图成为半导体、客车和特种化学品的出口大国。中国政府对国家最先进的实验室、生物化学、纳米材料、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资金赞助堪称豪放。
弟子如何成为宗师
如果工程教育是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印度是如何成功的?
印度工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工资激增、教育系统滞后等问题,印度因此努力地寻找创新和完善的方法来推行劳动力培训和管理。起初,印度企业推行劳动力培训和管理的重点是训练新人职人员及消除入门级技能差距。如今,这些公司不断地在提高员工技能和管理能力上加大投资,给员工颁发奖励以留住人心,让员工与公司共谋成长与发展。同时,企业主与学术机构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所需要的人才库的增长。
印度公司发展创新行为有7个关键领域:员工招聘、新员工培训、员工的持续发展、管理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留住人才以及教育升级。许多公司开发出了一套新的招聘理念,这套理念更重视员工的整体技能和资质而不是其领域背景和技术能力,公司通过培训和发展来弥补员工技能差距。
投资于员工
印度公司承担了几乎从零开始培训新员工的责任。多数大型公司有专门的学习中心来开展各种培训。
在技术领域,新员工培训计划通常需要二到四个月。其他行业的新员工培训通常为二到四个星期。培训课程高度浓缩,除必须掌握的技能外还会讲授产业化经营、客户管理、沟通以及团队建设等重要议题。紧随入职培训的是在职培训,员工在培训师和管理人员的督导下边工作边学习。
员工通常需要广泛地参与一系列的培训和认证项目。一些是内部制定的培训,一些由外部的培训供应商提供。培训项目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和专门领域的培训,也有广泛的软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比如六西格玛质量流程培训、沟通、文化、行为、外语以及个体效率等技能。除了网络课程,许多公司还制定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指导方案;同行学习和知识共享;轮换工作方案等项目。晋升和加薪通常与完成此类培训直接挂钩。
雇主在企业内部培训和指导未来领导人方面也毫不吝啬。印度公司中一线经理的平均年龄低于30岁。管理者大都采用速成方案给员工提供管理培训和指导。管理补缺的机会通常会优先对内部员工开放,其次才会走外部招聘的程序。
绩效管理系统在识别高绩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绩效管理在大多数企业中已经与员工培训和发展融为一体,公司通过定期审查确定培训需求,鼓励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评估之后的反馈会议已普遍地成为公司与员工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实现员工的发展愿望与公司的需求相一致。大多数公司通过分析招聘、绩效和识别以及通过数据预测员工流失来大幅减少员工流动。
此外,公司与高校间有高层次的互动,双方的合作包括定制学位课程、培训教师、开发新课程并协议定向招聘毕业生。
印度的经验展示了大力投入提升劳动力技能所可能获得的成就:劳动力培训把印度薄弱的教育体系所输出的毕业生转变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白俄罗斯大学校长代表团访华
应国家外国专家局邀请,白俄罗斯大学校长代表团一行13人于4月9日至21日访华。此次白俄罗斯代表团访华是国家外专局为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加强双方教育、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共识而组织的。此前,国家外专局曾于2010年、2011年组织两个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访白,取得圆满成功。
在华期间,代表团在北京、西安、重庆分别拜访政府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并与北京工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活动。
代表团团长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第一副校长班捷列延科·菲多尔先生表示,“代表团由来自12家白俄罗斯教育科研机构的代表组成。通过这次访问,一方面落实双方高校间已经签署的合作协议,也进一步探讨了新的合作机会,比如今年秋天,将有33名白俄罗斯大学生来重庆理工大学学习,其中6名来自国立技术大学。我们还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希望双方的合作从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展到科研领域。”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副校长伊瓦世克季·奥列格院士表示,“双方的合作有赖于语言的沟通,但目前中国的专家会说俄语的很少,白俄罗斯会说中文的更少。”据了解,目前自俄罗斯有两所孔子学院,分别设在国立大学和国立语言大学。
今年是中自建交20周年,也是中白友好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表示,代表团来访,实现了两国高校校长的双向交流,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