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

2012-04-29潘兴强黄燕

考试周刊 2012年5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自律教育者

潘兴强 黄燕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从情感陶冶法出发,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寓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于教师的道德修养、环境建设、艺术熏陶三方面之中,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

一、增强教育者道德修养的感染力,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一般来说,广义的教育者指的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这就不仅包括学校里的德育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家长、亲友等,但就学校而言,教育者更侧重于其狭义的教育者指的是全体教师。对教育者而言,观念的转换、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善都不能取代其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培育的准备阶段,教育者必须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通过提升他们的德育意识、德育责任能力、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权威影响受教育者。

1.教育者要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德育意识是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德育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个有德育个性的教育者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育者是用个性化的德育风格融入德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就需要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多变的角色、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道德意识水平结合起来。

2.教育者要有较强的德育能力。德育能力是实现任何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德育责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对于道德责任能力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有能够将德育责任与其他责任有机统一起来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德育责任意识,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对于道德移情能力而言,要求教育者有极强的换位思考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受教育者着想,设计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此外,根据移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应该达到抽象换位水平,教育者对学生表现的接纳、同情和理解会营造出学生集体的彼此谅解、相互宽容的道德气氛。

3.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一般来说,社会对教育者的期望是很高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因为:首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中都可能被放大到特定道德标准的高度,一旦与期望值不一致,便会招致责难。其次,对个人而言,教育者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特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即个性道德。个性道德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如何缩短这种差距就成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应该在接受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经验,丰富道德手段,转变原有的个性道德。

4.教育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教育者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不断加大,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就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荷。故此,教育者要重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就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方面。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教育者要加强道德权威建设,尤其要培养亲和性权威。亲和性权威也就是跟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动之以情。教育者需要具有极强的亲和性权威,受教育者对他们投入无限的信任,师生之间透露出来的是真诚坦荡的气氛。毕竟,只有当受教育者彻底认可、信任教育者时,这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这时的教育者就不仅仅是引路人,还是同行者,是朋友和权威的化身。

二、改进校内与校外环境平台,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社会中的人,环境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进行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须关注其校内和校外环境的建设。

(一)聚焦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大学生道德情感自律营造校园道德氛围。

校园文化载体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载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和制度文化载体。

1.以物质文化载体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校园规划和环境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为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草坪、教师、广场、雕塑等传递出道德自律情感的内涵,形成凸显道德自律的校风、师风、学风。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维护现有的物质载体,如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正确使用公共设备等行为,促使自身日常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得到规范和提升。

2.从制度文化载体开发入手,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育人能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校园制度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的发展。结合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目标要求,其实就是通过管理育人的方法强化学校道德他律。那么,第一,进行“管理育人”要注意与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相结合;第二,学校在制度管理上应该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化”境地,在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管理、校园网络管理、校园文化场所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三,制度管理既要体现约束与公正,又要体现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3.紧密结合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不断夯实校园文化核心内涵。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加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首先,狠抓落实荣辱观教育,倡导道德规范,寓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其次,大学要营造多渠道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民族责任感;最后,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重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里高尚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精神美的追求,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和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结合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理想涣散、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心弱化等现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贴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融道德自律情感于大学精神构建之中。

(二)以社会舆论导向为基点,改善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形成的外部环境。

近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传导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念往往被现实生活所否定,这种负强化极大地妨碍了受教育者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动机。也就是说,社会舆论对大学生道德自律状态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引导性,其导向内容越来越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把社会舆论导向关需要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影响。互联网作为现代传媒,给个体道德自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意申请QQ、E-mail、微博、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跟帖回复、留言、传图片等方式进行讨论。可是,就是这种虚拟性、随意性、开放性,或多或少地导致了大学生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弱化了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约束力。为此,要以系列报告会、讨论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他们感悟成长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精彩。

三、注重艺术形式熏陶,激发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鲁迅先生是以美术为例说明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的。狭义的艺术指的是,与音乐、美术、表演、书法等相联系的学校教育活动。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兴趣可以使人的情感更加丰富、安宁、和谐。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感受可以通过艺术表达出来。如果大学生活中多一些这种表达,那么,大学生的生活将会多一些谅解、真诚,以及对美的深层次理解。斯宾塞曾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所以,我们绝不认为这些爱好的训练和满足无关紧要,我们相信今后它们会在人类生活中比现在占更大的比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善于进行艺术活动的大学生,其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性格是乐观开朗的;而一个排斥艺术活动的大学生,往往做事情缺乏毅力,性格容易冲动,其行为选择也比较偏激。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往往是带有功利倾向的,家长对孩子艺术兴趣的引导大多是为了增加升学的砝码,忽视了艺术对孩子为人处世的重要意义。为此,在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培养过程中,发挥艺术熏陶作用要注意情感的导向性,让他们从艺术中理解人生、丰富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

道德自律情感是大学生拥有良好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为此,在高校德育中,要注重从情感陶冶出发,激发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最终促成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的树立。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6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43.

[3]孙兆静.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类型和功能[J].理论观察,2007,(1).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83.

[5]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5.

[6]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1.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自律教育者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