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信用卡套现
2012-04-29兰荣杰
兰荣杰
【√】持卡人正常还本付息,商家正常支付手续费,银行业也一如既往地获利,似乎并未引起多大金融风险。于是一个追问在所难免:为什么一定要禁止信用卡套现?
如今,我们手里的纸钞越来越少,卡片越来越多:工资发到卡里、买东西用支付宝、吃饭刷卡、停车坐车都可以用公交卡,真的恨不得买个报纸冰棍都要刷卡。截至2011年末,全国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2.85亿张,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信用卡大国。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或曰资本)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且往往是最为稀缺的商品。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信用卡既然可以刷房刷车刷衣刷食,是否同样可以“刷钱”、“刷资金”呢?
对于这一问题,持卡人、商家、银行与政府的态度及认识可谓大相径庭。银行严禁信用卡套现,不过允许一定条件下的现金透支。政府基本上与银行“穿同一条裤子”,但是显得“更狠一些”,对于恶意透支或套现的持卡人,或者大量办理套现的商家,政府甚至可以定罪处罚。持卡人往往不理解银行和政府的禁令,认为信用卡原本就是一种信贷工具,只要有借有还,不仅不应打压,甚至完全应当鼓励。商家则“一切向钱看”,只要“刷钱”能够带来赢利,自身又无亏损之虞,自然就乐见其成。
正是基于上述分歧,信用卡套现在现实中颇显乱象。一方面,办理套现的个人和商家大有人在,尽管多数都是偶尔为之,但也出现职业套现者,个别商家的单店套现金额甚至高达数亿。尤其是在浙江、河南等地,由于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小规模、短期限的资金需求大,兼之民间金融等传统深厚,信用卡套现已俨然成为蔚为壮观的一大灰色产业。
另一方面,银行和政府的打击基本上是挂一漏万,个别持卡人或商家获罪入狱,但是大量套现行为混杂在正常的消费透支当中,持卡人正常还本付息,商家正常支付手续费,银行业也一如既往地获利,似乎并未引起多大金融风险。于是一个追问在所难免:为什么一定要禁止信用卡套现?
信用卡降低犯罪率?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对于消费者(持卡人)而言,信用卡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支付功能,即通过刷卡消费的方式,免除携带及使用现金的诸多麻烦和风险,实现所谓“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因为多数信用卡都加入维萨、万事达等国际组织,可以全球消费,因此“走遍世界”也已实现。二是信贷功能,即可以在数十天的短暂期限内,通过透支方式借贷消费;尽管透支金额一般不太高,免息期也不长,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关键时候往往颇起作用。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尤其是在对资金需求如饥似渴的中国大陆。市场的铁律是,使用资金肯定有成本。信用卡往往有年费,但在激烈市场竞争下,中国大陆各银行的信用卡年费大多名存实亡。那么对于持卡人的短期透支,银行为何不收取利息呢?显而易见,银行并非金融市场的慈善家,不至于做亏本买卖。
一个理由可能是,因为刷卡支付增加,银行柜台服务和ATM服务的需求量减少,因而营业成本降低,可以适当弥补因透支损失的利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是,银行虽然不收利息,但是将透支成本转嫁给商家,在每一笔刷卡消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用以覆盖资金利息、运行费用乃至利润。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手续费的最终埋单者还是消费者。
但是,收卡商家为何愿意承担信用卡成本呢?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商家自愿支付给银行以手续费,无非是想通过吸纳刷卡消费,一则增加营业额,二则减少营业成本。
其实,心理学界早有实证研究表明,相比支付现金进行消费,刷卡者的心态更为“豪爽”、“阔气”,更容易实施购买行为,也更容易购买昂贵的或者不需要的商品。换句话说,因为无须真正地“掏腰包”,刷卡消费反而更容易让消费者“掏腰包”。
不仅如此,由于信用卡具有信贷功能,消费者可以提前消费,“寅吃卯粮”,或者“化零为整”地一次性消费,因而更有能力承担一些单价相对昂贵的商品。这些对于商家来说,显然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相比之下,刷卡的区区手续费就无足轻重。进一步说,因为客户使用信用卡,现金交易大幅减少,不仅可以降低假钞、盗窃、抢劫等风险,还能节约保管、清点、运送、存款等费用,因而即使不考虑信用卡交易增加的营业额和利润,仅从降低营业成本考虑也很划算。总之一句话,商家接受信用卡,无非是“吃小亏、谋大利”而已。
最后,信用卡背后还有一个潜在的获利者,那就是政府。《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乔纳森·利普曾说过:“在无纸钞经济中,恐怖组织之间的电子交易会留下痕迹。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追踪这些交易的痕迹,获得他们的行踪并进行打击。”通过推广信用卡消费,现金交易大幅减少,再借助统一且便利的电子结算系统,政府监控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不仅可以在整体上轻易掌握资金流动状况,还可具体分析个体商家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从而有助于提升宏观政策和个案处理的理性程度。再说,因为信用卡促进交易活动,政府税入相应增加,而现金交易的减少又意味着安保和刑侦投入的减少,一增一减之间,政府收益蔚然可观也。
由此可见,区区一张塑料卡片,背后其实是消费者、银行(其实还包括信用卡组织)、商家、政府之间的“多赢”局面。尽管存在信用卡盗窃、伪造、恶意透支等负面效应,但是相比正面收益而言,依然是明显的利大于弊。正是因此,信用卡被视为金融史上的伟大创新之一。
“刷卡不能”就套现
一般而言,信用卡确实可以完全替代现金,然而在两种“刷卡不能”的情况下,现金却又成为必要:一是某些商家——主要是小商家,但也包括一些大商家——拒绝受理信用卡支付,或者因规模等原因被银行拒绝授予POS终端,消费者仍然需要携带现金甚至巨额现金,银行因而也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柜台和ATM。二是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欠款等一般使用现金,银行普遍不会向个人发放POS终端。究其原因,一是个人收支不够频繁,不能支持POS终端的设备及运行成本;二是个人普遍不愿支付手续费给银行,也不存在使用POS增加收入的动机。
在金融市场相对发达且完善的社会,面对“刷卡不能”的情形,持卡人还可选择支票进行支付。一般而言,支票须以足额现金存款为出票基础(否则即是空头支票),也就是相当于使用现金,不过可以减少携带、存取现金的诸多麻烦和风险。但是因为出票和兑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或者出票人有意将开票时间倒签,使得支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信贷功能。
出票人在出票当时可能存款不足,但只要兑现时余额充足,依然构成有效交易。然而问题在于,随着印刷技术导致的伪造水平提升,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的迅猛发展,即使在支票使用最为广泛的欧美诸国,支票领地被信用卡蚕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在新兴市场比如中国等地,私人交易几乎从未流行过支票支付,基本上是直接从现金交易转向刷卡交易。
一旦缺乏支票交易的基础,如果面临“刷卡不能”的情况,习惯使用信用卡的持卡人通常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如果持卡人具备支付能力,问题仅在于不能刷卡,完全可以直接使用现金,最终也就是稍微麻烦一点而已。第二,如果持卡人本来不具备支付能力,刷卡的目的无非是进行短期借贷;一旦不能刷卡,则必然面临债务违约或交易失败的不利后果。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刷卡的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想想“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来由),比如成为压垮一个商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拯救病人性命的关键一笔医药费。
显然会有人不解:既然银行愿意让持卡人免息透支消费,显然是信任持卡人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那为什么不直接允许持卡人“刷取”现金呢?毕竟从根本上讲,持卡人不管是刷卡消费还是提取现金,都是对银行形成债务,都有义务在约定期限内偿还欠款,否则即须承担相应的民事乃至刑事责任。就法律关系而言,两者没有任何质的差别。
但是如果允许持卡人“刷现金”,则可以圆满解决持卡人因“刷卡不能”而无法实现短期融资的困境,甚至可以解救诸多持卡人于困顿乃至危难之中;不管是还债还是看病,或是购买其他任何急需品,持卡人只需提前“刷现金”即可。银行不会因此而导致债权减少,持卡人也不会因此增加债务。如此有效解决“刷卡不能”难题的一举多得的办法,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综观世界各国几乎所有发卡银行,对于信用卡提现(现金透支)都有极其严格乃至苛刻的规定。普遍的做法是,首先设定一个提取现金的上限,通常只是刷卡消费透支限额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其次是规定信用卡提现只能通过银行柜台或ATM终端进行操作,不得通过刷卡消费的形式由商家直接提供现金。
换句话说,持卡人只能向银行“贷”现金,而不能向商家“买”现金。不仅如此,信用卡提现不享受免息优待,从提现当日起即计算利息,而且利息普遍偏高。多数银行在利息之外,还按比例收取数额不低的手续费。因此最终一比较,如果刷卡消费和现金透支所形成债务的本金相等,提现者最后负担的利息、手续费等资金成本总是高出许多。
套现的罪与罚
既然如此,理性的持卡人自然会选择刷卡套现而非现金透支。毕竟,套现成本低,获取资金相对更多,而且可以借助无所不在的POS终端操作。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信用卡套现属于发卡银行明文禁止的行为,诸多情形也受到刑法的严厉规制。
套现交易一不小心,不仅民事责任不能免除,还可能为持卡人或商家带来牢狱之灾。有很多人对这一点并不知情,比如2月23日,北京海淀区POS机套现案开庭时,数位嫌疑人均表示不知该行为涉嫌犯罪,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违反银行规定的行为,以为出事了赔钱即可,没想到还可能坐牢。
其实,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之规定,恶意透支即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可以根据金额高低判处轻重不等的刑罚,最低可能拘役了事,最高则可达到无期徒刑,并处高额罚金或没收财产。对于办理套现的商家,根据两高(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七条,只要达到一定情节,就可以《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论处。
如果说持卡人套现受罚尚属情有可原,毕竟套现所得已经耗费,入狱坐牢无非是换一种方式承担还款责任而已(尽管持卡人的民事清偿责任不能免除,但是真正履行者并不多见)。然而对于办理套现的商家来说,不管是否获利,只要套现总额达到100万元,或者造成的逾期透支达到20万元,或者造成银行损失超过10万元,就可构成非法经营罪。
平心而论,商家因此获罪,多少有些冤枉。首先,商家并无任何非法占有银行资金之恶意,而且实际上也无法支配套现金额。按期归还也好,逾期或者坏账也好,都是持卡人个人所为。其次,商家办理刷卡套现,依然要按比例向银行支付手续费,实际上对银行还有贡献。
其实,绝大多数套现者都能按期还款,其中相当部分本不愿意套现,只不过交易对方只接受现金,所以不得已刷卡套现。如此一来,办理套现的商家不仅没有损害市场,相反还促进了交易。诚然,商家在办理套现时需要虚构交易、虚开价格,或者采用现金方式办理退货,但是这些都可算是无伤大雅的“小动作”,或许有违同银行所签之POS机使用合同,但是若要因此入罪坐牢,难免有些冤枉。
套现动了谁的奶酪
那么,银行和政府为何千方百计要打压套现呢?流行的说法是套现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这么一顶大帽子,相信对于多数持卡人、商户乃至公众而言,都显得空洞而无力。其一,究竟什么是“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难道仅仅是银行的用卡规定?其二,如果套现行为于持卡人、于商家、于银行、于整个市场交易均有利,只不过不符合银行规定而已,为何不干脆为其“正名”,让套现也成为正常的金融行为?
仔细分析,因信用卡套现受害最大者,无非是发卡银行。一方面,因为套现导致持卡人“曲线借贷”,得以避免费用高昂的现金透支或个人贷款业务,因而使得银行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套现行为假消费之名行借贷之实,逃避银行对借款人的常规审查,相比正常的刷卡消费,即使同样是透支,却可能因以下原因导致银行坏账风险加大。
因为POS终端的审查限制,经营非法业务(如毒品)的商家,往往不能获得POS授权。如果持卡人刷卡消费,通常意味着其生活正常,进而代表其支付能力正常;反之,一旦持卡人刷卡套现,不仅意味着其现金存量已经枯竭,而且意味着购买违法商品之可能,因而其支付能力也往往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刷卡消费的一些商品(如金银、房产等)具有保值价值,或者具有较长折旧期限(如车辆、电器),一旦出现还款不能的情况,银行至少还可通过变卖持卡人财产的方式受偿。换句话说,正常的刷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银行债务的担保,而套现则缺乏此一功能。
此外,当持卡人已经决定恶意透支的时候(比如即将移民),刷卡消费只能获得普通商品,要么难以带走,要么变现比率太低;相比之下,刷卡套现可以直接获得现金,犯罪成本大幅降低。由此可见,虽然套现也会为银行贡献手续费收入,但是相比银行可以通过现金透支或个人贷款获得的高额收入,以及套现导致的上述潜在风险,银行竭力阻击套现行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仅如此,套现行为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种风险较高的交易。因为套现容易成为洗钱、信用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工具。以使用盗窃、伪造的信用卡犯罪为例,套现显然是比刷卡消费更为理想的手段。
不过,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既然套现行为导致银行风险加大,政府自然有意愿加以阻击。因为套现行为必然伴生虚假交易行为,导致进入POS数据库的交易记录失真,不利于政府监控、分析市场总体态势,甚至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另外,套现一般不涉及发票,商家经营套现的收益普遍都流失在税源之外;相比之下,银行不管是办理现金透支还是个人贷款,其收入都需纳税。
当然,对于商家而言,刷卡套现也并非没有任何风险。抛开法律风险(涉嫌非法经营)不论,经营套现业务必然要求商家保持大量的现金流,这不仅意味着盗抢风险的增加(同时对应政府成本的增加),也意味着商家需要耗费更多人力物力处理现金支取业务(同时对应银行成本的增加)。正是因此,除个别纯属帮忙的商家之外,兼营或主营套现业务的商家都会在银行手续费之外,另行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
既然信用卡套现于银行、于政府、于商家都有潜在之风险,相比套现对持卡人的“救难”功能,或者促进交易的功能,总体来说可能弊大于利,因此世界各国、各银行普遍禁止套现行为。所谓“扰乱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归根结底就应该是这个意思。
市场的问题用市场方法解决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禁止套现在总体上属于一种“良法”,有利于社会整体风险的降低,但是既然诸多持卡人都有现金需求,即使通过严刑峻法打击,也属于“治标不治本”之“懒人政策”,既不能杜绝套现行为,相反还容易引起金融垄断等非议。那么,如何回应持卡人的合理现金需求,更加科学地设计金融产品和管制政策呢?
首先,因为一部分现金需求是由刷卡交易被拒绝所致,持卡人无非是将个人资产(含银行通过信用卡的授信)从左手换到右手,并无多少金融风险,因此最容易解决。
出路之一在于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这既需要市场力量的推动,也要求政府采取一定的鼓励乃至强制措施。出路之二在于发展个人支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业务,尤其是在工资发放、非现场交易等领域,这些业务可以成为现金的最佳替代品,自然也能大幅降低信用卡套现的必要。
其次,对于将信用卡作为信贷工具的持卡人,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信用卡贷款业务或许可以借鉴。鉴于发卡行在签发信用卡之前,已经进行过对申请人的财产和资信审查,当持卡人急需现金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贷款审查程序,直接依据信用卡消费记录等文件,发放短期、便捷的无担保个人贷款。贷款金额一般不可超过信用卡透支限额,也可有一定幅度的折扣,但折扣率不宜过高,否则无异于逼迫持卡人私下套现。鉴于贷款业务的风险比透支消费要高,信用卡贷款可以收取利息。如此一来,那些有现金需求、同时又有偿还能力的持卡人可以远离套现的风险,转向真实的个人贷款。银行也能扩大贷款业务,在避免套现风险的同时,增加信贷业务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再次,对于缺乏预期还款能力的持卡人,或者意图诈骗银行资金者,可以通过加强对POS终端的监管而提升套现难度、减少套现行为。一方面,银行授权POS终端时应谨慎审查,从源头上排除不合格商家。
另一方面,通过税务部门与POS系统的联网,将商家的所有刷卡交易都作为计税收入,必然会增加套现业务的成本,进而减少套现与现金透支或个人贷款业务的成本差异,使得持卡人自觉放弃套现。如果依然有持卡人选择套现,还可将商家办理套现的行为视为经营活动,根据营业额征税,自然也可使相当部分商家知难而退。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很少出现信用卡套现行为,很大原因即在于税收制度的完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欧美超市提供的现金提取业务不属信用卡套现,只针对借记卡办理)。
最后也应该是最少使用的手段就是刑罚。市场的问题用市场方法解决,只有在处理真正有诈骗故意的套现者时,才应当动用刑罚工具。而因为市场支付工具不完善、小额金融产品缺乏、税收系统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的套现行为,应当尽量避免草率入罪。
【√】银行的钱是那“带刺的玫瑰”
根据《刑法》及《解释》的有关条款,套现行为构成犯罪可谓相当容易。
2009年通过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同时第七条又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对于持卡人而言,关键在于超期或者超限透支,也就是套现之后没能及时还款,并在银行催收两次之后超过3个月仍未归还,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任意一种,即可构成信用卡诈骗:(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2)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3)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4)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5)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此外,《解释》还规定一条“兜底条款”,将“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也视为信用卡诈骗。在具体金额上,透支达到1万元以上即可入罪,而100万元以上即可判处无期徒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持卡人套现之时是否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只要套现的客观后果是未能及时还款,即可构成犯罪。相比之下,普通的民间借贷关系中,只要债务人主观上并无诈骗之意,即使最终导致债权落空,也不构成犯罪。这一微妙的差别似乎表明:私人的钱可以放心借,银行的钱却是“带刺的玫瑰”,一不小心就会祸及自身。
各方观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卫平
POS机刷卡套现虽然没有显性的受害者,但是它作为一种危害金融秩序、破坏信用卡产业的经济犯罪,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这类犯罪一朝一夕看不出危害性,而一旦危害性显现出来,破坏性就会非比寻常。
对银行来说,POS机上的非法套现还将放大他们的信贷风险。随着信用卡的逐步普及,不少持卡人手中持有多张信用卡,用卡套现倍数效应惊人,一旦持卡人利用信用卡循环套现,风险最终将转移到银行身上,发卡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大大增加。
正是因为POS机套现伤害的主要是宏观金融秩序和规则,所以许多人才未能意识到这一产业带来的危险。1亿、5亿这些数字不是一个偶然的数字,它代表着POS机套现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了。试想,如果1亿、5亿这些通过套现产生的高危资金链因某些原因突然断裂,那将对金融业造成怎样的冲击。
河南郑州市管城区检察院侦监科科长杨小兵
POS机套现会危害到金融秩序的稳定。每一次套现都是一次产生隐性贷款的过程,大量套现就会在金融监管体系外产生巨大的现金流。这部分隐性贷款脱离了银行控制范围,没有任何使用范围的限制,既无任何担保又无法预测资金流向,银行无法正常审查和监控。这些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刺激地下融资的泛滥,为不正当资金使用提供便利,可能用于非法洗钱、非法融资等,它们给银行系统带来极大的风险,降低了金融业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危害金融秩序的稳定。
POS机套现破坏了信用卡行业的规则。由于可以获得无风险收益,许多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到POS机的特约商户就会很愿意发展信用卡套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