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晋聊天
2012-04-29庄月江
庄月江
壬辰清明时节,旅居美国的好友刘德威兄发给我一份电邮,附来余秋雨近作《门孔》。《门孔》写大导演谢晋的真挚父爱,生动感人。
2001年5月,谢导夫妇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参观,我曾拍下过一些照片。我找出照片,扫描,回发给了德威兄。
谢导逝世已近四年。期间,每当有人提起他,或者看到有关文字,我总会想起前些年我与他的闲聊……
一
与谢导聊天是一种享受,他那睿智的言辞和渊博的知识,有如一桌丰美的艺术盛宴,令人向往,令人回味,令人久久难忘。
我有幸与谢导两次聊天,而且聊的时间颇长,聊得很是投缘,完全得益于有幸参加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筹备活动。
2004年9月28日将要举办的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已经准备了好几年。2002年5月7日下午,谢导夫妇到孔氏南宗家庙参观。听管委会主任孔祥楷先生介绍孔氏南宗的历史和现状后,谢导表示,今后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一定会帮忙。孔先生当即说,今后祭孔时,想请几位电影界的名人来朗诵《论语》章节。谢导当即道:“纪念孔夫子这位中国读书人的老祖宗,我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要讲帮忙。”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孔先生与谢导“热线”不断。
2003年9月4日下午,我奉孔先生之命去上海谢导办公室拜访,谈及请电影艺术家之事,谢导满口答应。那天,他谈兴很浓。因为谢导的作品《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我都看过,对过去和当前文艺界的情况我也有所了解,能讲出点东西,所以谢导也高兴同我聊。当我发现办公室墙上挂着沙孟海先生所书“东山谢氏”镜框时,我猜谢导一定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子孙。果然,谢导告诉我,谢氏家族从中原迁到上虞落户,按家谱排序,他是谢安的五十三世孙;为纪念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相,祖父还为他起了个“淝捷”的号呢。
那几天,谢导从泰顺选看《山村女教师》的外景回沪不久,还沉浸在泰顺的山水美景和古老廊桥带给他的兴奋之中。谢导说,被称为“浙南屋脊”的泰顺,是一块没有被污染过的神奇土地,劝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从杭州坐吉普车到泰顺,要整整十个钟头,山道崎岖,一路颠簸,“我比年轻人还吃得消!”谢导讲这句话时中气十足,得意之色尽上眉梢,根本不像一位八旬老翁。8月正是浙南山区的酷暑天,野地里40多度高温,每天跋涉七八个小时上山下谷选景,连续转了一个多星期。我问谢导累不累,谢导说累当然累,但开心。那里明清老房子的古朴大气、木制廊桥的多姿多态,以及排列在溪水中的矴步,都让他开了眼界,都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谢导还告诉我,当地陪他的同志趁他坐下来小憩时,劝他坐滑竿以少耗体力,他坚决不从,说:“我不坐。一坐,不成了南霸天吗?”
谈话谈到了“文革”时期中国文化人遭受磨难,饱经沧桑的谢导只是笑对,他内心的创作激情依然没有消失。当寒冬过去、春天来临,谢导的创作激情又如火山喷薄而出,以致至今的近三十年中,由于谢导“更多的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谢晋语),在作品中倾注着自己的激情,展示着自己的修养、理想和人品,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
二
2004年8月16日下午,我随衢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郭建农又一次叩开了“上海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的大门。这次,是去“敲定”有关电影艺术家名单的。谢导说,请人的事,已有眉目,他正在积极联络之中。接着,他说,由于八百多年前孔氏大宗的南迁,给我国南方的文化繁荣带来了诸多好处,正缘于此,“我送给孔祥楷先生的书上题了‘孔府南迁,造福江南八个字”。谢导的记性真好,这本《足迹——谢晋五十年电影艺术生活回眸》还是两年多前送给孔先生的。谢导牢记题词,可见孔夫子和孔氏南宗在他心里的地位。
在与谢导谈好正事后,开始东拉西扯。我告诉谢导,去年从上海回衢州不久,便在《文汇报》上看见一篇散文《八十岁的年轻谢晋》,就是记述他讲给我听的泰顺风光与他一路上与众不同的顽强和敬业精神,觉得特别亲切。我问:“谢导,这个月初出版的《上海滩》上,陈震祥先生写的《谢晋趣事》,你看过没有?陈先生说你在西北拍《啊,摇篮》扫尾那天,喝醉酒睡了两天两夜,第三天醒来‘谈体会,说是全身彻底消了一次毒,是吗?”谢导大笑,说:“陈震祥瞎三话四,那天大家都吃醉了,吃的是汾酒,我是吃多了,但肯定没有困两天两夜。不过,吃醉了酒,细胞要死掉好多,有害的细胞要死,好的细胞也要死。”
谢导问我看过前天的《新民晚报》没有,我回说我家里订有《新民晚报》,但前天出的要今天上午才到,故未看到。他立即告诉我们,大前天晚上《新民晚报》总编请他与特地从香港赶来的吴思远喝酒,然后开了高级房间请他俩美美睡了一觉,半夜将他俩叫醒,请他俩点评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看着电视直播,我们发表各自的意见,记者立即记录,第二天登在报纸上。”谢导眉飞色舞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返衢后,我立即找出14日的报纸,通栏标题《爱,拨响全世界的心弦——著名导演谢晋和吴思远今晨点评奥运会开幕演出》,文章加照片,大半个版呢)。谢导对我们说:“你们肯定也看了。我真的很感动,整个演出不长,就那么几下子,但浓缩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让我们什么都看到了,非常简洁,又非常富有文化和哲理,非常高雅,让人钦佩。这对我们有启发,有压力。还有四年,北京奥运会就要举行,到时候就得看我们的了,要拿出点真玩意儿来!”接着,谢导又与我们谈起足球,谈起女足教练在比赛前后的两种状态,简直动了气。我说想不到谢导对足球还这么精通。“足球我怎么不精通!我从十岁看到了八十岁,年轻时踢足球还踢断了一条腿呢。”谢导颇为自豪地回答。
谢导的书橱里有一套十六开的精装大书,文史出版社出的,都是近百年间撰稿人的亲见亲历。这套大书,是李瑞环送给谢导的,仅回忆西安事变的那本,足足有一寸多厚。谢导告诉我们,近段时间,他在办公室一有空,就读这套包含着中国百余年风云的史书,因为书中有他见过和采访过的不少国共政要,因此读来更觉亲切。
谢导送我们到电梯口说再会时,握着他温暖而有力的手,我感受到“八十岁的年轻谢晋”这句话说得多么贴切而生动,感受到了谢导满腔的艺术激情和不竭的青春活力。□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