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初探
2012-04-29杨威
杨威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程度地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以及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一、教师适时、适度指导,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科学教育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在宽松、自由、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中,幼儿无所顾忌、放松自由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此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加以指导,促使幼儿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寻求答案。自信心对于幼儿来讲,非常重要。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原始的、初级的,其“发明”、“创造”在成人眼中往往不足为奇或不伦不类。但是,对于幼儿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由此,幼儿会萌发出“我真棒”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将成为激励幼儿进取的动力。如,在“找空气”的活动中,幼儿各自选取了塑料袋、打气筒、小瓶子等不同的材料,将其放入水中,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冒泡的情况,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证实了空气的存在。幼儿总想使自己的想法和操作方法与众不同,教师要在保护幼儿探究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加以指导和肯定,以激发幼儿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二、保护幼儿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好奇是创造力的源泉。只有当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探索、细致观察、认真思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幼儿对客观现实世界充满了好奇,又富于想象。他们好动、喜欢探索,无论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都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等等,一些在成人眼中不足为奇的事,孩子们都有无数个“为什么”、“怎么样”。这种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如果教师采取冷漠、遏制、急躁的态度,幼儿的好奇心就会被压制和挫伤,创造的萌芽就会被扼杀,也就失去了创造的灵感和机会。因此,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三、多形式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科学活动可以分为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
1.正规性科学活动。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和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幼儿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
例如,教师设计诸如“盐和糖都不见了”、“神奇的电”、“方便与省力”、“弹性”等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和感受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
2.非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科学发现室、科学桌、自然角等环境内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它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同时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设备,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决定自己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幼儿有充分的权利选择做什么、怎样做。因此,这种科学活动更有助于幼儿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及创造潜能的开发。非正规性的科学活动随时随地出现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指导。
3.偶发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偶然发生的事情展开的一种科学活动。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有可能发生。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参与人数的多少,都由幼儿决定,教师事先没有活动的计划,也不为科学活动提供设备和材料。这些科学活动是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所引发的。教师要及时发现、支持、鼓励,适当指导,使幼儿的科学活动和创造萌芽不致中途夭折。
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这三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使其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服务。
四、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幼儿产生创造的欲望,发挥创造的潜能。教师在活动角应多为幼儿准备一些宜于动手操作、探索的材料,允许幼儿可以随意取放、敲打、拼摆、拆卸,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另外,幼儿的科学教育离不开大自然和社会,要想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融于自然和社会,就必须带领幼儿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扩大其思维空间。幼儿只有对大自然和社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其创造的内容才能丰富,思维才能开阔,立意才能新颖独特。
人人都有创造的才能,处处都有创造的空间。只有让幼儿放开手脚,并给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其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