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识字,相得益彰
2012-04-29王迪英
王迪英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识字是一个语文教学上的难点,利用古诗诵读结合识字可以提高学生学识字的兴趣,同时由于古诗文特有的音韵美,学生在学字过程中没有很大的学习负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好诵诗识字的环境,并要形式多样,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学会生字,并熟读成诵。
【关键词】学诗;识字
对刚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识字是一项新的任务,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不足,将严重制约其读写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应达到3500个,小学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应达到1600个左右,占到识字总量的50%。经调查,这1600个左右的字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频率约占到90%。从“50%”、 “90%”这两个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小学一、二年级认识这1600左右字的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小学低段6、7岁的孩子而言,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掌握这1600左右的生字,又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一、低段识字现状: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记字难,遗忘快,不会写字”的现象。教材遵循《课标》“多认少写”的原则,平均每课课文要认10个左右的生字,这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较大的负担。
笔者曾就识字状况在所在学校的一二年级中做过一个调查,从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反映的情况来看,都觉得在这一阶段的识字让他们觉得很累。教师觉得低段语文课本中课文多,课程紧,每课课文一般有十个左右的生字,学生根本无法在短短一堂课内就识记,尤其是那些家长没有时间多管孩子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让老师恼火万分。而且这些生字由于分两类,要求三会的生字相对简单,而只要求认读的生字占了大部分,由于没有更好的复现平台,学生在课堂上瞬间记忆过后,就容易忘记;家长则反映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这些生字;而孩子们则觉得老师每天教那么多生字,每天要记那么多毫无关联的生字太难了,自己看那些字书又看不懂。
于是,这些6、7岁的孩子如入乱花丛中,茫然四顾,花很多,却不知该采哪一朵。
二、创设情境:天街小雨润如酥
古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不仅蕴含着高尚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同时,由于古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往往兴趣较大,也更乐于去接受它,诵读它。经过幼儿园教学之后,学生普遍会背诵《春晓》、《草》等浅显易懂的古诗文,因此把诵读古诗与识字相结合,在教师的精当指导与点拨下,学生在诵读古诗中顺其自然地学识字、识好字,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要让学生在古诗诵读中自然而然地识字,首先要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尽量减少刻意的痕迹。因此,可以在学生学过拼音后,在黑板一角开辟一个“古诗园地”,每周选择一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古诗写在上面,内容要浅显易懂,可结合《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并逐字注上拼音。在呈现诗文后,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拼读,教师不作背诵等过多要求。
由于有了拼音基础,加上老师看似随意的呈现方式,学生对黑板上的古诗往往兴趣浓厚,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往往一下课,教室里就会是一片诵读之声,且读得摇头晃脑,兴高采烈。这时候的古诗对学生而言就像是一个老师和他们做的小游戏,如果教师能适时地鼓励学生:“你们谁先会读呢?”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而对于那些学困生而言,由于老师也没有要求人人会读会背,所以他们也不会有过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更主动地去诵读。同时,由于每周都有新的诗文更换,学生也会有一种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可以引导学生在新诗呈现后能有一种更大的诵读兴趣。如此,让古诗文诵读悄然走进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之中,恰如天街小雨般悄悄滋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之“田”。
三、形式多样:草色遥看近却无
古诗文诵读与识字相结合需要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但在这一环境形成之后,教师也要似无意实有心地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识字,以达到诵读与识字相得益彰的目的。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可以让呈现在古诗上的拼音不再出现,逐步让学生脱离拼音的拐棍,而在反复诵读中加以巩固,让学生在语文课前由课代表领读、诵读几遍,以巩固古诗背诵,同时,利用每堂课始几分钟指导学生识字,把这一环节作为生字复现的平台。同时,在诵读时间上灵活安排,不再拘泥于课前几分钟,而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以晨读、亲子读等形式,并适时举行趣味识字比赛等形式对学生的识字情况进行检测。
同时,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识字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与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不刻意却精心,学生随意却有效,恰如早春草色,遥看有近却无,学生在不经意间既熟读了必背古诗,又复现或学习了生字,拓展了识字范围。
当孩子识字量增加之后,相当于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自主阅读的大门,由古诗起步,由汉字堆积成的世界已经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会寻找更多的诗诵,会找更多的书看,去认识更多的字,从而形成一个识字诵读的良性循环,恰如早春之美,胜过“烟柳满皇都”,化刻意为“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诵读与识字中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滋养、熏陶。
参考文献:
[1]靖书霞,黄卫东.例谈古诗中的识字教学.《小学教学设计》,2010.34
[2]胡红霞.扎实识字,海量阅读——小学二年级识字方法改革初探.《文理导航(下旬刊)》,2011.8
[3]王向东,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语文教师,2005.7-8
[4]李振村,让经典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