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记者采访的提问技巧

2012-04-29王成华

新闻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采访提问技巧

王成华

【摘要】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必要途径,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的优劣和新闻节目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感悟,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做一浅析。提问前精心准备,做到由“已知”求“未知”。提问时注重技巧,做到问得艺术,访得要点。双方沟通灵活多变,求得实效。

【关键词】采访;提问技巧;准备问题求细;现场提问求活;双方沟通求变

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必要途径,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的优劣和新闻节目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感悟,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做一浅析。

准备问题求细

采访是一门艺术,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记者必须把平时积累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社会经验、机智与才能,都融入到采访前精心设计的提问当中去。每次采访前,记者都要对当事人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做到由“已知”求“未知”,写出的新闻才能“出彩”。

2009年6月6日,盐城某公司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公司在历时两年的美国“337调查”诉讼案中获胜,标志着我国企业第一次主动加入337调查并赢得最终胜利。记者在参加新闻发布会前,到企业及互联网上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设计出企业主动应诉法宝是什么?胜诉后的价值等60多個问题,被采访者在接受访问时,对记者熟悉该企业诉讼案的前因后果相当认可,并愉快地接受了三个多小时的专访,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制作访谈节目《跨越大洋的较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此节目后来获得第十三届江苏新闻奖。

曾经两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过30多个国家的首脑和政党领袖,被誉为“和著名政治家纵谈天下大事的能手”。她在讲到其成功秘诀时说,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用上几个星期时间,进行资料准备和研究工作。她讲,如果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前所未闻的,应该显示出你对他的生涯了如指掌。这样他就可能尊敬你,有兴趣跟你交换意见,进行会谈。

有时,不但要了解受访者的相关资料,还要增加自己的学科修养,以便能和受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记者黄钢采访李四光时,对李四光人物本身有所认识,但对其职业基本常识不了解,第一次见面谈话很不投机。李四光在谈话中一面谈一面还要对有关地质学问题进行解释。最后他送给记者一本《地质常识》,建议记者先看看,然后再采访。黄钢记者读过此书之后,同采访对象交谈十分投机,其采访的作品《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成为新闻界公认的佳作。

在掌握采访对象的基本资料后,根据采访的侧重点设计问题时,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题目,设计问题一定要突出重点,问题必须具体、准确、简洁、口语化,使提出的问题能够准确地传递给被采访者,防止受访者对问题迷惑不解,记者设计的问题也应该让受众一读即懂。

有时受访者根据时间安排,虽然只给你几分钟的采访时间,记者也要准备三、五十个问题,因为被采访者一旦对你的提问感兴趣,就能谈上几十分钟,让你获得稀有的新闻。

设计问题还必须适合采访对象的身份。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在采访《西行漫记》,访问毛泽东时问:“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你认为这样的战争要打多久?”这样的问题,只有一定领导地位的人才能回答。而斯诺在采访十五岁红军小号兵时则问:“你参加了长征?你为什么参加红军?农民喜欢红军吗?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

现场提问求活

一次成功的采访,记者在熟悉采访对象,设计多道问题的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做到问得巧妙,问得艺术。除正面提问、引导提问外,常见的还有:

1、侧面问

在不好从正面提问时,可以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然后问到正题上。1980年4月11日,邓小平同志单独接受美联社记者约翰·罗德里克访问。其中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邓小平同志何时辞去政府中的何职一事,罗德里克的提问是巧妙迂回的。他不是正面问对方何时退休辞职,而是故意将自己扯进去,仿佛在顺便讨教问题,而达到自己预期目的。

问:我(66岁)要和副总理(75岁)竞赛,到85岁才退休,行吗?

答:你不能完全与我竞赛,因为我计划80岁时退休,到了1985年,我已是81岁了,甚至到那时,我还不能完全退休,可能还要当顾问。

问: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好消息,是吗?

答:因为你知道,我们新党章要取消干部终身制,还没有正式作出决定,但总的精神是,不管担任何种职务,一个人只能连任一至二次,但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例外,他可以继续任职下去。

问:你意思是说,像我和副总理那样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可以这样。(笑声)

答:我不够格。

问:那么,我该怎么说自己呢?

答:当我说特殊情况时,并不是指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而是指青年人。

2、追问

对采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线索,必须时刻留心,及时追踪下去,使采访重点材料得以丰满。记者在采访全国“农技铁人”姜德明如何推动绿色蔬菜生产事迹时,一位村民偶然冒出一句:“有次吃饭,我听姜主任嘴里发出嘶嘶的响声,一看,原来他在吃辣椒。”姜德明患骨癌截肢,癌细胞转移后又两次手术,无胃的他怎么还吃辣椒?记者顿觉这种反常情况很重要,马上追问:“是习惯吗?”回答:“不,他是江苏省盐城地区长大的,平时不喜欢吃辣椒,可是为了刺激胃口,还是忍着辛辣,大口地咬着。”姜德明当时被癌症病痛搅扰,吃不下饭,为了增进食欲,保护体力,继续推广绿色蔬菜,强迫自己咬辣椒吃米饭。就是这些生动有说服力的众多细节,使创作的社教专题《绿色情结》荣获江苏省电视新闻类一等奖。

3、激问

对不愿谈的事情,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将受访者的情绪激动起来。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她知道对方高傲,尤其轻视妇女。一见面时果然霍梅尼显示爱理不理模样。法拉奇刚坐定,就大声嚷开:“你是又一个伊朗国王,是新的独裁者!”翻译吓得不敢实译,法拉奇就直接用霍梅尼听得懂的法文嚷道:“你是暴君、暴君!”尖锐激烈的措辞,逼得对方不得不正眼相视。

4、错问

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会使采访对象觉得记者把事情搞错了,如果不加以纠正,记者就会照此引用。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引诱被采访人说出事实来。《西行漫记》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去西安的慢车上,与两位陌生的旅伴攀谈,当青年人无意中说到家乡附近有土匪活动时,斯诺立即问:“你说是红军吗?”回答不是红军是土匪,斯诺进而问:“可是红军也不就是土匪吗?报纸上总把他们称为赤匪或共匪的。”回答是报纸编辑不能不这样称呼。斯诺再问:“但是在四川,大家害怕红军不是与害怕土匪一样吗?”回答是地主害怕,农民欢迎。斯诺用一连串的反问与故意错问,了解到普通老百姓对红军的真切态度与内心想法。

双方沟通求变

记者对不同的访问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对夸夸其谈的受访者,记者在采访中对他们的话应特别留意,最好从侧面进行核实一下;而对情绪兴奋的受访人,话扯开了收不住,记者要在恰当时机,以婉转方式当机立断引入正题;爱打官腔的受访者是比较难以采访的,记者要抓住时机,抓住采访关键点,才能够发现问题;而谦虚谨慎的受访者,一般不愿透露自己的成就,记者可以从外围入手,然后根据了解的情况,从具体事例谈起;遇到时过境迁,当事人记忆不清时,应当采访当时参与的众多人,让当事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与提示,再现当时激动或愤怒的场景;而一般基层群众,文化水平稍低,平时与记者、干部接触机会少,容易怯场,遇到这类会干不会说、情绪紧张的采访对象,记者态度要平易近人,不妨采取聊天形式,与他们拉拉家常,待气氛融洽后逐渐转入正题,或从他们生活中引出话题。

有一次记者曾经在农村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泡茶递烟之后,就在鸡舍旁拘谨的站着,沉默寡言,他的两个孩子也一声不响的依着门看着,气氛很不和谐。突然,一只大老鼠窜出鸡舍,向仓库奔去,记者惊叫道:“好大的老鼠。”那位农民却无可奈何地说:“谷仓里还多着呢!”记者马上接上话茬道:“哟,看不出来,你不仅是位养鸡专业户,还是个养鼠专业户呢!”那位农民马上搓搓大手嘿嘿一乐,门口的孩子也跟着笑了起来,现场的气氛活了,接着那位农民津津乐道、有板有眼地谈论起养鸡的经历,从而使现场报道进行的生动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简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技巧探讨
儿子“采访”我
简析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