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新篇章
2012-04-29王丹红王传习
王丹红 王传习
时值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25周年,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分别在厦门、绍兴举行。此次会议由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华艺董事会与爝火出版社、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举办。厦门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等出席厦门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海外十多个国家、中国大陆十多个省市近二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
马华文学的系统研讨
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对马华文学的系统研讨。马华文学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形成较早,成绩骄人。马华文学研究,在华文学术界以往虽然不乏其人,然而都未曾系统深入。本次大会对马华文学的历史、现状,对重要老作家、新生代作家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客观评述。研究者提交了数十篇论文,并展开热烈研讨。
马华作家驼铃、莫顺生(潇枫)扫描了马华文坛现状。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曾维龙讨论了马华文学副刊研究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贡献及作用。马华作家爱薇对新一代的华文作者给予了热情肯定。诸位论者还从多个角度对马华文学的历史发展、现状忧思及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除了对马华文学的整体论述外,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也予以了应有的关注。方北方、韦晕、伍良之、甄供、吴岸、杰伦、驼铃、孟沙、煜煜、王涛、林独步、张贵兴、李永平、温梓川等马华作家及作品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论文论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论等各类体裁,涉及的主题五光十色。对《爝火》刊物的研究也首次成为研讨会议题之一。1999年7月马来西亚梁冠中、甄供、杰伦发起创办了《爝火》文学季刊。文学刊物对于华文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少学者对该刊给予了充分肯定。
有关中国作家与马华作家的相互影响也是此次会议的亮点。除中国大陆的研究外,马来西亚学者也开始以参详的眼光,评论鲁迅、郁达夫、茅盾、余光中等著名作家与马华文学的深厚渊源及重大影响,显示了开阔的研究视野。
东南亚华文文学内在发展规律之研究
本届研讨会秉承了往届的传统,对于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多种体裁的华文文学作品展开生动的探讨和争鸣,出现了新的学术气象。
东南亚华文文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既有别于璀璨悠久的中国文学,又不同于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日益广被关注的海外华文文学,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菲华作协副主席柯清淡在以《一方水土,生养一方文学》为题的发言中,以“菲华文学”为例论证“东南亚华文文学”之不可取代性,这个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关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贯穿了会议的始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杨松年教授作了题为《我心目中理想的文学大系》的发言,提出如何更科学地编纂文学大系的问题。近年来,东南亚华文界所出版的作家作品、文集、年度文选、评论集等尽管数量不少,但国别化的文学大系始终未能面世,编撰工作仍然困难重重。与会者认为,这篇论述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的编纂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文体的提出与讨论,也是前所未有。传统体裁的研究热潮尚未退去,新的文体样式又应运而生并引起注目。譬如对“隽语”的讨论,不同观点纷呈。对于“闪小说”的文体研究也存有褒贬不一的看法。代表们就相关的学术问题引发争鸣,进行学术思想的碰撞,使研讨会显得生机勃勃、趣味横生。
打破学科边界拓展研究领域
这次研讨会另一新特点即是提倡以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力求避免研究方法单一化。
(一) 文学与教育联姻
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华文报刊一直是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三驾马车”,以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作为专题研究,在历次研讨会上都或多或少得到重视。
华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需要深入探究。会议中既有对过去华文教育的巡礼,又有对现行华文教育的审视。中国现代文学馆许建辉研究员的《张静淑记忆中的吉隆坡华侨华文教育》,为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华人华文教育事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胡维娜论析了新加坡现行的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治理探讨了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的关系。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连志丹副教授呼吁华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华文教育对于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是与会专家们热议的课题。江苏社科院研究员刘红林、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萧成、厦门大学副教授苏永延就此问题作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可以相互促进。
(二)比较文学的方法
把东南亚华文文学置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比较的视阈下研究,放在更广阔的空间维度和更漫长的时间维度来考察,不仅能够跳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孤立面向,避免单独就文本论文本的片面看法,同时也能更全面地凸显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独特地位、社会意义、美学价值。
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在现当代文学大家中,众所周知,鲁迅、茅盾、郁达夫、巴人、老舍、丁玲、余光中等人均对东南亚华文作家产生过深刻影响。旅美作家、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卢新华在绍兴会议上发言,谈及自己的创作与鲁迅的关系。上海鲁迅馆副研究员乔丽华、上海交大姚旭峰、厦大李城希等也分别就二者的关系做了专题比较。
此次研讨会的另一个突破,是将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进行比较。有代表认为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还有代表探讨了新世代东南亚华人文化属性及身份认同问题,冀能加深对海外新世纪华裔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学者并将“新移民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了比较。来自德国的作家谭绿屏、荷兰的作家池莲子、新西兰作家林爽尚就海外华文的生存之道现身说法。
在绍兴举行的闭幕式上,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於贤德教授作了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特色。而此次会议的举办地点依次为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和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其办会的跨地区性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作者分别系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