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堂中教师的思想引领
2012-04-29李瑞霞
李瑞霞
【摘要】新课堂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为此,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并且积极地进行反思;要调整心态,树立“人本观”;要用心去引领,用爱去召唤。
【关键词】教育;个性;思想;反思;人本观;引领
“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这是肖川在《教育的力量》中谈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立身之本,人的才能通常是由个性表现出来的,人的个性如果遭到过分压抑,就会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做起事情也缩手缩脚,很难发挥出聪明才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张扬个性、开放问题、倡导自主体验,成为当前课堂主旋律。但是,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认知能力有限,作为学生思想引领者的教师必须具有极强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把握好思想和学习的航向。因此,在新课堂背景下,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并且积极地进行反思;要调整心态,树立“人本观”;要用心去引领,用爱去召唤。
新课堂背景下,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做有思想的人,并且要积极地进行反思。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是教师职业的幸福之源,也是使教师感到充实、有价值、有尊严的途径。教师虽不能都成为名师,但教育教学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有个性和独立意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思想,能够引领学生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做有思想的老师,应该积极地进行反思。“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结束了,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表现,反思这节课成功和失败的地方,思考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怎样改进、完善,使学生真正把握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肤浅的,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教师的思想是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反思中不断升华的。孔子“一日三省吾身”为教师做出了表率,反思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手段将不断改进、不断成熟;反思每一次感动,每一次遗憾,每一次困惑,我们的情感将会更加丰富;反思学生的成长过程,我们看到的就不会是一群顽皮难驯的学生,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熠熠生辉的生命……
新课堂背景下,教师要调整心态,树立新型的“人本观”,引领学生在独立自主中成长,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就学生的愿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真正优化课堂结构,创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突破口,在新的教学观念引导下,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用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通过意识体验达到自我肯定。而如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顺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是教师当前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更要重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人本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社会适应性、自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累。一节课45分钟,用尽全身解数,不厌其烦地讲解,但总觉得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师道尊严,把教育工作当成了一场拯救。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教师不是“救世主”,学生也不是被拯救者,我们只有从思想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很多事才会变得简单有成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怎样事无巨细和管理有方,终究取代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如果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最终的目的。教育就是一种发展人、引领人的活动,教师的身份就像是一位向导,给予学生知识和精神的引领,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方向。
新课堂背景下,更加要求教师用心去引领,用爱去召唤每一名学生,使他们在民主、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和我们讲出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所以我们要随时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感知,摸准他们的脉搏,发现问题,多一些关爱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批评,以心换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应尽可能在每堂课前几分钟走进教室,利用短短几分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惑等。以诚相见、推心置腹,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也换来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学生最佩服那些课上得好,真正能让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师。一旦学生对老师由佩服到崇敬,就会衷心地服膺教师的教育引领。美好的人生从“心”开始,教育就是面对心灵的事业,应该发生在心灵距离最小的时刻。每个学生都会有进步,应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机会,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自觉历练。把心灵的养护和智慧的培育作为教育的两翼,支撑孩子们飞起来。课堂上,既要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直言,也要随时发现他们思想上的瑕疵、理解上的误区,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思想,使之沿着正确地思想轨道去主动探究,发展思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须向陶行知那样,把教育视为伟大、崇高、神圣的事业,把学生当做可爱、纯洁、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孩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快乐地生活在学生的世界里,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才智倾注给学生,用自己全部的爱去滋养学生的心灵,武装学生的头脑,让正确的教育理念扎根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应该向于漪老师那样,躬身示范,学习不懈,探索不辍,奋斗不止,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灵,一腔火热的情感,一股不竭的力量,把自己的生命系于成长、成人和成才之上,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坦荡和真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是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有思想的老师,用智慧的眼光欣赏学生,用心去呵护,用爱去浇灌,引领每一颗幼苗沐浴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