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应用下网络舆情的利弊分析

2012-04-29陈辉林京京

北方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舆情网民

陈辉 林京京

【摘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论,能够相对迅速、准确地反映社会民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部分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冲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客观辩证地去看待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党建工作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活跃,网民数目猛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网民数已超过5亿人。网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网络舆论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这类渠道表达个人想法,因此网络舆情的爆发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 网络舆情对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

1.提高公民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社会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和热点,网民会根据自己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网络言论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高互动性,公民参政热情度有明显增强。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公民参与成本越低,其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越高。网络舆情的海量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等降低了公民参与党建工作和政府行政的信息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本位”的现象,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监督党和政府的行政行为

网络舆情的自主性和相对平等性使网民拥有了传统社会舆情所不具备的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网民通过网上论坛、微博等方式对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行政行为谈是论非,评论正误。同时,党和政府通过收集这些意见和情绪,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基于此能够相对准确地了解公众的想法和反应,并作出相应的有利国计民生的调整。

公民通过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低门槛、快传播,可以大胆地对公共事件或某项公共政策予以评论,形成网络舆情,进而监督党和政府的行为,并以施加压力。上海交通管

理部门“钓鱼执法”,在当事人发帖求助后,司法介入,纠正有关部门的错误执法。此次事件最终冲破政府部门惯常通过传统媒体擘画的“舆论引导”路线图,使“钓鱼执法”事件的处置不断朝着网络舆情的话语取向方向发展。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网络的健全不断发展起来,逐渐使得执政者从对突发事件与敏感话题变被动解释为主动发布,扩大了信息开放范围,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提高了民众网络参政议政权利的实现。

3.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效率,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

由于网络传播的高效和便捷,就某个问题或政策便可在网上展开调查,节约了人力、物力。网络调查前所未有的广度,可以同时调查收集各阶层意见,短时间内就能对民众需求和社会形势形成总体预判,快速而准确地做出针对性的决策,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的基础,也是政府接受公民监督,更好地履行职责的前提。作为国家和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也加入了这场网络问政的浪潮中。从2010年开始,各级人大代表陆续开通邮箱、博客和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广大网民进行平等对话,听取民声、收集民意。网络在政府机关信息发布、舆情收集、危机处理、公民参与等公共政治领域发挥着其它媒介难以企及的优势。

4.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由于传统社会舆情传播方式的多方面限制,现今网络舆情带给了民众更多的直接性、自主性和平等性,也给完善民主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无需他人代表,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表政治意见,减轻了代议制民主所固有的在向上传达民意过程中偏离人民本意的程度,提高了民意的“保真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从2008年开始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的活动,拉近普通群众与国家总理的距离,提高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也让国家领导人更加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二 网络舆情对党建工作的消极影响

1.改变社会的舆论导向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网络主导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增加,在网络这一高速、广泛传播的媒介上,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引起舆论导向主体和能力的转移,对社会政治稳定带来负面影响。2011年3月,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网络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各地市民疯狂抢购食盐,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最后谣言的终止也是网络微博的功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场闹剧反映的是网络话语权的滥用,网民吸收信息时断章取义,过滤信息时又囫囵吞枣。

2.网络舆论暴力将对稳定民心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由于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政府掌握的各类信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有时可以因为特定需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取舍,主导舆论方向。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不良群体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强大的舆论声势,借此“制造”新闻热点,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利用虚假的信息制造舆论导向,满足个人私欲。从“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到“深圳联防队员打砸民宅强奸女子”等案例中,网络暴力打着维护道德的大旗,公布他人的隐私,践踏他人尊严,侮辱他人人格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舆论压力往往将事件的主角公之于众,失去隐私。激烈的网络言论演化成了现实的社会威胁,发生以暴制暴的事件,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3.影响党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及其决策

由于网络舆情中存在虚假信息的传播,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相关信息及工作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这是影响政治稳定和我党和政府正常运转的隐患。我国目前互联网的信息监测技术和法规建设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一旦发生网络舆情,都会面临网络舆情的内容难控、发布难控、受众难控的问题。

在一些交互性较强的网站上,网络信息可能由人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虚假信息不但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度,一旦被网民采信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由于网络产品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网络舆情研究带来困难。

三 对于党建下的网络舆情发展的建议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为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及其有效利用,本文提出四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迅速占领网络这一新型舆论阵地

深刻把握新媒体下党建宣传的受众特点和传播规律,不断改进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可使用更加快捷和新颖,大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如视频、图画等。并建设新型专业化党建宣传队伍,适应新媒体形式下的工作,培养一批既懂新闻业务又懂新媒体技术的人才。制度化管理,对于信息进行专业的筛选,把握住舆情的正确导向有重要意义。

2.扩大受众范围,将年轻人视为红色主力军

将党建的氛围利用新媒体使其发展到年轻一代中去,把新生代年轻人视为宣传的主要对象。针对受众的个性,更需要现今传媒巧妙结合新旧媒体,利用传统媒体的准确和权威性做基石,加上新媒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画面新鲜感强的特点,达到优势互补。

3.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络舆情发展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大染缸也需要漂白剂的浸润。合理的机制可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改造,使其跟上时代的主流。加强网络警察的建设,严控网络犯罪。在第三方的监督下提高对不良和虚假信息迅速辟谣、纠正,保证信息的权威和可信度。

4.继续发扬与百姓沟通的精神

党政机关利用网络多与群众交流接触,达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目的。倾听民意,为百姓说话。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舆情
舆情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