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片编辑的“关系学”
2012-04-29杨杰
杨杰
【摘要】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蒋齐生先生曾提出,图片编辑“是本报权威的新闻摄影代言人和业务指挥官,他的业务和职责主要有两条:一、着重培养本报新闻记者;二、在报纸版面上很好地运用新闻照片,”并建议图片编辑应在“报纸总编一班人中设立”。但遍数全国的媒体,目前一般都是设专职图片编辑,甚至还有由版面编辑代劳的。但笔者觉得,在现有状态下,要想达到蒋老要求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搞好与各方的关系是能够实现的。
【关键词】图片;编辑;关系
一、“本钱”在手心不慌
图片编辑的本钱就是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建立紧密、和谐联系。专业素质表现在,首先要会看图片。一是看图片反映的主题内容是否符合当前报道要求,不发与党的声音不一致、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没有人文关怀、不尊重个人隐私的图片;二是看图片的新闻性、时效性是否强,一般情况下,新闻性、效性强的图片就应首先安排编发;三是看图片的画面是否有典型瞬间,有典型瞬间的新闻图片才有视觉冲击力。其次,加工新闻图片要适度、有技巧。一方面是根据画面表现主题和画面构成的需要,在忠实于原作反映的事实与情景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剪裁加工。另一方面是对新闻图片进行有效的“组合”,增强图片报道的信息量和视觉效果。第三,要具备分辨真伪的能力和方法,发假新闻是最大的失误。要仔细观察,认真辨别,合成的图片,一般从光线、透视能看出些端倪,再查看图片属性,就更准确些。前段时间,一位通讯员发来一张开学活动的图片,非常生动,正准备大幅使用,却发现它的原始拍摄日期是5月份的,经联系也证实了根本不是开学时的活动,典型的假新闻。第四,编辑图片说明要有文采。图片文字说明不仅要对图片进行解说、补白,更要对新闻形象有所升华。这样编辑出来的图片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价值,提出的建议才有分量。
二、背靠大树好乘凉
作为图片编辑,工作中常常有人微言轻、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找棵 “大树”做靠山。
我们报社社长是一位超级摄影发烧友,技术方面没说的,严谨到了苛刻的程度。在做了10多年的领导,政治素质、新闻敏感更是高人一筹。笔者每天把本报记者和通讯员的图片稿下载好建档,然后向社长推荐。把关、定稿都是社长的事情。
有了这个“靠山”。当今的《阜阳日报》、《颍州晚报》才会出现图文并重的局面。新闻图片不再是报纸的配角,摄影记者因受到重视而士气倍增。日报每天的大幅图片、晚报一版的通栏图片,成了风格,成了标识。因所谓“必发”文字稿件太多而挤压图片、甚至不发图片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了这个“靠山”,最难的人情关把住了。铁面无私,看照片不看作者,以图片质量说话的选稿原则,使得选用的图片令人信服,大家无怨言,慢慢的形成了健康的风气,记者们拍的不太好的图片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更别说非要求见报了。
“靠山”虽好,压力也是巨大的。和社长一起看图片时,笔者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没有一版的照片呀”。图片受重视了,要求也高了,在内行人面前,是别想蒙混过关的。每当这时,笔者的心里都像灌了铅似的,总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有负领导的希望与重托。同时也意味着今天又要熬夜了。赶紧与各位记者、通讯员联系,约稿,把窝在手里的图片赶紧发过来;上系统看看其它版是不是有可用的图片。经常搞到深夜才能完成当天的任务。
三、乐为他人做嫁衣
作者和编辑一直以来就是一对矛盾,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也是如此。作为编辑,不能认为记者图片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尊重别人的劳动,记者不给你及时供稿,真正着急的还是编辑自己。
但是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以记者满意为准绳。因为如果一张图片是摄影记者非常辛苦拍来的,他就会把这种得来不易也带入对照片的评价中,结果就会失去客观的评判。图片用的位置、大小达不到预期,就会有怨言产生。而作为观者的图片编辑只会从最后的结果进行评价,不受照片产生过程的影响,会客观一些。但也应充分体会记者的艰辛,了解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意图,了解新闻内涵,才能使图片得到更好的运用,才能使图片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摄影记者才能满意,才能更好的密切合作。
怎样做才能使记者满意图片的使用,心情愉快、积极主动的投入采访工作呢?
今年一月份,笔者在发稿平台上浏览《颍州晚报》版面时,发现A9版上有一幅两栏的图片《别烦,我就是拉你坐车》,感觉不错,赶忙调大图看,抓拍很生动,批评很善意。当即和晚报值班总编联系,把图调到一版,发通栏大图。报纸出来后,受到读者和网民的一致好评,最满意的当然还是记者,不仅有面子,稿费也高了好几倍;还有一次,记者在火车站拍了一组情侣出行的图片,但无论用哪一张,都觉得单薄。于是我选了3幅有代表性的组合到一起,并冠以《与爱同行》的标题,主题立刻凸显了出来,也增强了厚重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晚报一版通栏见报后,自然是一片赞扬声。记者自己都说,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同时,从记者的立场想问题,理解记者的辛苦。今年6月,一位记者到颍上采访麦收后种稻插秧的新闻,这种新闻不像单位的宣传照片,没有人热情接待,自己租车去的。为了找到一个好角度,记者下到水田里,相机贴着水面,拍出了视角新,冲击力强的好图片。辛苦不说,腿上还被蚂蝗叮了。所以笔者极力向社长建议要把这张图片用成晚报一版通栏图片。这样记者才觉得自己的辛苦值得,才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其他的像烈日下呀、冰雪里呀,这些图片只要拍的好,都尽力争取发得好。
为了给记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去年开始,报社要我们视觉艺术中心每周在日报编发一个《视点》图片版;在晚报编发一个《视觉新闻》图片版。从策划选题到编辑排版,工作量一下加大了许多,压力也很大,而笔者自己却没有任何收入的增加。但考虑到能提高记者的稿费收入,也乐得尽心去做了。这个版面的开设,受到上级领导和读者的赞赏,更是受到记者的欢迎。
当然,有时候也出现不如人愿的时候,但只要解释清楚,记者还是能理解的。今年2月份,一位记者拍了一组《小候鸟》返乡的图片。但是,当天的《阜阳日报》4版刚发了一组新华社的《春运中迁徙的“小候鸟”》。尽管我觉得本报记者拍的比这组还精彩,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了;还有一位记者拍的《8年前公交结情缘8年后公交作婚车》,无论是照片本身,还是新闻性,都是难得的好稿件。但当天晚报一版有半版广告,图片只发了三栏大小,实在可惜。
要使记者满意,就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这样做会辛苦许多,有时还会有自讨苦吃的感觉,但既然做了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那就要把嫁衣做得漂亮一些,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
四、相互理解多体谅
现在我经常会为图片的事情发愁。图片少了,愁没图可发,是最难办的。图片虽多,但无好的,愁一版。图片多,好的也多,还是愁,愁有些记者的辛苦可能会白费。
前两种情况,靠记者的努力来解决,后一种情况,就要靠和版面编辑搞好关系了。以我们的现状,图片编辑是不可能去指挥版面编辑的,图片用的大小,数量基本还是掌握在版面编辑手里。也不能事事都去找社长,那样不仅显得自己无能,还会搞僵与版面编辑的关系。
要搞好关系,就要理解版面编辑的苦衷。图片有时用的不好,并不是有意为难谁,版面编辑也经常会当不了版面的家。遇到领导及重大活动,广告发布等只能服从大局。另外,版面編辑有自己的编排理念,他们会根据稿件合理的布局当天的版面,图片一般也要服从这个整体。工作中我们要积极配合,对他们的需求有求必应,提供他们满意的配图。文字稿件紧张时,图片及时跟上,使他们从容一些。这样,等我们有要求时,他们才会最大限度的给予配合,才能达到多发图、发大图的目的。
(作者单位:阜阳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