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策过程模型探求“隆中对”的成功与终结

2012-04-29袁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6期
关键词:隆中对

袁珍

[摘要] 政策过程模型是目前国内的政策科学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也是西方政策科学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居主流地位的理论模型。本文在介绍政策过程模型提出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理论模型对政策科学的价值及其相伴随的缺陷。“隆中对”堪称中国历史上一项著名的战略决策,也是一个完美的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的应用。隆中对策何以成功又因何而归于结束呢?文章在评析政策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缺陷的基础上,对隆中对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阶段论; 隆中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38

[中图分类号]F27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6- 0080- 03

(3) 图2为分析软件中相应工作参数设定表可以满足多种分析需要,可根据GB/T1792方法要求设定相应分析参数,适用性特别强,分析前可以随时调整参数。

4试验部分

(1) 将活化好的玻璃pH电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的连头连接到主机后面板的参比电极插座;电极插入到烧杯盖上的插孔里。

(2) 将硫醇硫电极的连接头连接到主机后面板上的指示电极插座;电极插入到烧杯盖上的插孔里。

(3) 将902型铂电极的连接头连接到主机后面板上的辅助电极接线柱;电极插入到烧杯盖上的插孔里。

(4) 将滴定头固定到电极插入到烧杯上的插孔里。

(5) 将配制好的滴定溶剂注入专用试剂瓶(棕色)中,并将吸液管与之连接。

(6) 打开电源,启动应用软件,先联机再单击“取样”,使滴定管中注满滴定溶剂(注意:应排除气泡)。

(7) 设定相应分析参数,开始测定。

(8) 结果计算

试样中的硫醇硫含量X[%(m/m)] = (V · C × 3.206)/m

式中,V——达到终点所消耗的硝酸银醇标准溶液体积,mL

C——硝酸银醇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m——所用试样的质量,g;

3.206——方法常数,100乘以硫醇中硫的毫克原子量,g。

5数据分析

取多个航煤样品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从试验数据分析来看自动测定仪测得结果和手动分析方法没有明显区别,而且自动测定仪分析结果重复性要高于手动分析。操作条件也完全符合GB/T 1792规程要求。

6应用自动滴定测量系统时应对以下几点加以注意

(1) 微机与自动滴定测量系统之间连接时,必须在微机与滴定系统关机的情况下进行。

(2) 自动滴定测量系统在使用前,或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或要求有较高的发送精度时,必须首先对滴定管精度加以校正。

(3) 计算机中的软件不得随便更改和删除,否则会造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4) 在滴定时,滴定管的管道中不应该有气泡放出,同时要求搅拌均匀,否则容易出现假终点。在出现假终点时,可以单击功能键,用调整终点、继续滴定和人工添加终点等功能来处理。

(5) 当所要的S形滴定曲线已经出现,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自动判别终点时,可以单击功能键,用人工添加终点功能求出滴定结果。

7结束语

分析测定的自动化,提高了分析测试精度,避免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分析数据误差,应用到实际分析中既保证了分析数据的准确又降低了分析人员的工作强度。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让人们叹为观止的一项决策,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说其“万古千秋名不朽”也并不为过。蜀汉为什么会陡然兴起,为什么又匆匆归于衰亡,我们都可以从隆中对策的成功与失败中寻找到原因,甚至可以说,蜀汉“兴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隆中对策的成功在于使刘备集团最终取得了巨大的业绩,实现了短暂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它的失败体现在此对策并没有让刘备一统天下,以实现复兴汉室的愿望。这个著名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决策是一个完美的决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的应用,本文从阶段论模型的价值和缺陷入手,来探求隆中对策取得成功和归于失败的原因。

1政策过程模型:政策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

1.1政策过程模型的提出和发展

政策过程模型是用于政策分析的模型之一。政策过程的“阶段模型”(stages model)是在政治和行政明确区分的影响下被提出来的。最早尝试对政策阶段进行划分的是哈罗德·拉斯维尔,他将政策过程分为7个阶段:情报、建议、规定、合法化、运用、终止和评价。这个模型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它通过把每个阶段独立起来,减少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复杂性,从而为以后的政策研究者开辟了一条道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拉斯维尔的学生布鲁尔提出了一个派生但是在实际意义上被政策科学家们所采用的流程:创始、估价、选择、执行、评估与终止。此后,不断有学者提出自己对政策阶段论的看法,在此不加详细论述。总之,在学者们共同倡导和努力下,政策过程阶段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成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而被广为接受,成为西方政策科学界居主流的理论模型,也是目前被国内的政策科学研究者所普遍采用的理论。

1.2政策过程阶段论的价值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政策过程的阶段论已经广泛为学者们所接受。虽然政策过程阶段论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滑坡趋势,但是作为盛行20年之久的理论,政策过程阶段论对政策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 政策过程阶段模型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剖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的方法,至少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种手段,为人们理解复杂的政策过程提供了一个简化的模型。”为开展大量的经验研究、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在丰富政策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为进一步理论建构打下基础。

(2) 政策过程阶段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这一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政策领域。“阶段论是一个更具概念化倾向的模型,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政策领域,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国家和政策领域。”

(3) 政策过程阶段论帮助政策科学尽快地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对于政策过程的强调,使研究不再严格地依附于在政治科学中逐渐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经济学偏好中的准市场研究。”

1.3政策过程阶段论的缺陷

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没有人对政策过程阶段论的观点提出全盘否定,但人们公开质疑它的基础假设。如果对政策过程阶段论批判性的矛头指向做个整合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性的视角首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该理论没有提供因果解释,没有解释驱动政策过程向前发展的动力。狄龙指出,“政策过程阶段论缺少任何因果关系的解释——是谁推动了政策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政策过程阶段论没有指出。”持相同批判观点的还有萨巴蒂尔,“阶段模型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因果模型,不能很好地说明政策过程如何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也没有预测能力。”

(2) 过于简化了纷繁复杂的政策过程,它只对特定的政策领域和问题进行研究,以简约性牺牲了含盖面而缺乏解释力。在实践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很难被分离为不同的阶段。政策过程阶段论忽视了政策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关系,忽视了政策执行和评估之间的互动,简单地抽象使理论缺乏全面的解释力。

(3) 这个模型不能提供经验验证的基础。由于事实的情况比政策所描述的更加复杂和易变,因此,政策实施很难按照预期的模型发展,也就无法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正如萨巴蒂尔所批判的:“这一模型没有为验证以经验为根据的假设提供一个清晰的基础,因此它既经不起证实,也经不起修正和证伪。”

2“隆中对策”是一个完美的线性决策模式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制定了联吴抗曹的著名的隆中对策。史实表明刘备也基本上是依诸葛亮所制定的照隆中对策来执行的,最终实现了短暂的三分天下。为分析的简洁性,本文采纳了金肯斯对线性决策阶段论的看法,来说明隆中对策是一个完美的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式的应用:

(1) 创始阶段:刘备胸怀大志,但蹉跎半生,无所成就,三顾茅庐求孔明“开其愚而拯其厄”。

(2) 情报阶段:诸葛亮对曹操、孙权、刘璋、刘表的事实信息做了简明扼要地整理和分析。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所以曹操综合实力雄厚——兵多、名正、人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显然孙权群众基础好,区域资源开发久;刘璋:君主无志,所立之地益州险塞、易于防守,民殷国富,但刘璋未能有效利用,其下智能之士谋明君;刘表:荆州地势四通八达,但非其所能守。

(3) 谋划阶段: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和整理,诸葛亮为刘备做出取荆州、收西川、伐中原的谋划,“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4) 决策阶段:对孙权是联合还是对抗,诸葛亮提出“可用为而不可图”的建议方案;对曹操是急攻还是缓攻,诸葛亮提出的方案是“不可与之交锋”,“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后,当即顿首拜谢,采纳了诸葛亮提出的方案,并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实施。

(5) 执行阶段:史实表明刘备后来基本上执行了隆中对策,取荆州,收西川,建立蜀汉政权,成为鼎足天下的三强之一。

(6) 终结阶段:关羽大意失荆州并遭擒杀,刘备为复仇举兵伐吴,蜀吴之间的矛盾趋向深刻和尖锐。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战略无法继续实施,著名的隆中对策不得不走向结束。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隆中对策反映了线性决策模式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式的应用。

3从政策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缺陷看隆中对策的成功与终结

三国乱世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时代之一,社会矛盾爆发,各种政治力量或联合或斗争,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之际,曹操已据有北方、孙权已保有江东,而此时刘备却到处依人,势穷力蹙,祸败相仍,蹉跎半生无所成就。正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策,才使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顿时明朗而清晰地呈现在刘备的面前。从诸葛亮在高卧隆中时对天下各个政治集团的事实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加工;对当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政治军事形势作深刻的分析;与刘备首次会谈中,为刘蜀霸业的建立提出一套完整的策略方案: “跨有荆、益”,“和诸戎”,“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正理”,然后相机伐魏,北定中原;以后几十年中刘备对此方案的实施;以及联吴抗曹的方案到最后不得不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都体现出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将复杂的政策过程简约化的特征和优势。事实也表明,这个线性决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蜀汉政权陡然间兴起,穷蹙无归的刘备竟在蜀称帝,造成短暂的鼎足三分的形势。

为什么蜀汉政权又匆匆归于衰亡?我们从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的缺陷中可以探寻其失败的原因。隆中对策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的应用,看起来似乎是万无一失。但是按照历史记载,曹刘斗争最终以魏胜蜀败为结局,三国分裂最后复归于晋。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了整个战略,刘备未能实现诸葛亮所制定的打垮曹操吃掉东吴一统天下的计划。我们从线性决策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可以看出隆中对策归于终结的原因:

(1) 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缺乏因果解释的缺陷使隆中对策无法继续实施。逻辑性非常完美、看起来万无一失的隆中策,没有说明联吴抗曹的政策在制定后,是什么推动其进一步付诸实施的。如果说是刘备一成霸王业的雄心壮志推动着隆中方案被实践的话,那么在关羽遇害后,刘备为了兄弟义气,不顾大局,不听文臣武将的劝告,亲率几十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致使蜀汉多年蓄积起来的精锐毁于一旦,使主要对手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则说明此动力假设站不住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缺乏联系上的因果性,换句话说,简化的模型未必真。它不能清楚地说明各个阶段逐步推进的动力机制。联吴抗曹的决策在关张之死后失去了继续推行下去的动力,枉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无力回天,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2) 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过于简化了实际政策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关系,简单地抽象不能反映实际的政策过程,这也是隆中对策终结的一个原因。刘备与孙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利益,而非如隆中对策假设的那样“可用”。赤壁之战后孙刘的利害冲突深刻剧烈地集中在荆州问题。例如荆襄之战,孙曹联合,使骁勇善战的关羽人亡地失,联吴抗魏的钳形攻势宣告破产。蜀国从此从其巅峰跌落下来,一蹶不振,日益走下坡路了。在政策过程的每个阶段,由于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和易变性,究竟会发生哪些事情,无法从模型中看到。在实际的政策过程中,决策者经常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对环境直接做出反应,而不是以一种非常系统的、甚至有些线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衰弱。作为隆中对策重要执行者的关羽,违背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以致荆州失守,并给蜀汉集团带来一连串无法逃避的严重后果,构成蜀汉由兴到衰的转折点。刘备作为隆中对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关羽败走麦城后会以兄弟义气用事,忽略全局利益,仅凭自己的私人情感而采取了征吴这样冒险的军事行动,复仇的激情增加了行动的盲目性,刘备败死于白帝城。

(3) 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忽视事实中变量的变化也导致了隆中对策的终结。诸葛亮在提出隆中对策时,假定对于战略要地的荆州和益州,刘备有意而他人皆无意。事实上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两家因荆襄地盘的冲突而日益凸现出来。同样隆中对策在制定时假定刘备集团是主动的:主动去占领荆州和西蜀,以形成对曹魏的钳形攻势,实现与曹魏的对抗以图天下。而事实上其他集团也并非呆瓜。曹操后来听取了司马懿的建议,采取联吴击蜀的方针,派使者出使东吴,得到孙权的支持,导致刘备失陷荆州,关羽也遭擒杀,蜀、吴之间的矛盾趋向深刻和尖锐。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战略也无法继续实施,著名的隆中对策不得不走向结束。

从隆中对策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政策过程的阶段模型,对于理解政策过程具有启发性,但却可能没有正确地反映实际政策过程的运作状况。反过来,从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型的价值和缺陷,我们也能够知道为什么蜀汉政权“兴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了。

4结语

政策过程阶段论曾经在政策研究中稳居主导地位,但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虽然如此,这一模型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却仍然为很多政策研究者使用。“政策过程阶段论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分析和阐明既定的政策。虽然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这些优点并不能对政策的产生进行预测和验证,但是阶段论决不仅仅是小小的造诣。”本文以隆中对策作为政策过程阶段论模式的一个应用案例,从阶段论的角度探求隆中对策取得成功和归于结束的原因。我们只有意识到阶段论模型的主要优势和相伴随的缺陷,才能以此平台作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论,才能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正确的理论借鉴和理论指导,为政策的出台提供质量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英]黑尧.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 赵成根,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 [美] 保罗·A·萨巴蒂尔. 政策过程理论[M]. 彭宗超,译.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3] Paul A Sabatier,Hank C Jenkins-Smith,et al.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M]. 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

[4] 陈辽. 三国演义谋略三十种[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5] 王延坤. 企业竞争之道——《三国演义》启示录[M].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6]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隆中对
强基固本的“隆中对”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东风华为“隆中对”
让《隆中对》盛开团队精神之花
《隆中对》战略决策SWOT分析得失谈
诸葛亮悲剧原因探析
隆中对
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全国代表”考察延安
《隆中对》《出师表》同步训练
王道话语与霸道话语(上)
——读《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