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状态下的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2012-04-29孙克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类历史

孙克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实践表明,高素质人才除了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相应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中学历史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状态下,历史学科应该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师如何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进步发展的本质含义就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等),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方面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是创新活动的结果。

创新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历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和创新教育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不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相关的历史事实,再现历史上的一个个创新人物的活动和形象,让学生置身于创新的时代潮流和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使之懂得创新对人类进步的巨大影响, 创新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作用,从而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历史教材本身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史实的教无疑是必要的,它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操培养和智能训练也是有利的,但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激活其创新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例如,中国近代史教材没有提及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举出这样的两个观点: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功臣,以此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李鸿章的洋务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有关史实,对李鸿章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是次要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激疑、启思,论辩、释疑,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天地和创新的乐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包涵了人类每一创新过程的艰难曲折,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的意志和品质是学生自身发展和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历史表明,创新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恰恰相反,每一次历史创新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和众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创造者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意志品质。

古今中外凡有过重要发现和发明的创造者,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中学历史教材记述了人类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和改革,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创新成就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例如,可以介绍大禹、司马迁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舍身忘己的敬业精神;可以介绍哥白尼、达尔文、牛顿、曹雪芹等对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狂热的痴迷;可以介绍爱迪生、诺贝尔等不畏挫折、不畏失败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仅有中学历史教材中突出创新的实例和素材还不够,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补充和完善,使学生了解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屡次挫折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增强了能力和意志才取得最后成功的,从而懂得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练自己的创新意志、形成优秀的创新品质。

四、历史新课标的精髓在于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因而民主、开放、探究性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起来的。

在新的课程状态下的历史创新教育,一是要创设适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它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宽舒与和谐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和互动的,教学的导向是探究和求异的。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愉悦的,其意识和思维也必然是开放的、活跃的和多向的,学生敢于和能够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也敢于和能够用发散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历史教材包容了许多创新的素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文本”和师生交流的“话题”。历史新课标的施行,又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中学历史的创新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探索的精神、不懈的追求去变革教法,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去教育、启迪学生,捕捉并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只有如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学才能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和巨大潜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人类历史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