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为何中国经济能强劲增长
2012-04-29
导读:《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为何中国经济能强劲增长》认为尽管受到了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经济转型期间各种矛盾的困扰,但是中国经济比很多批评者想象的更加富有弹性,其增长将继续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今年四月,中国的工业产值、房地产建设水平和电力生产急速下降,这则消息重创了全球股市和商品价格;5月,当中国央行宣布放宽货币政策时,其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几乎和美联储一样;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同期欧洲领导人也信誓旦旦表示要保证经济增长,不过显然中国总理的讲话分量更重,以前世界各国的工业革命很少受到过如此广泛的关注。
可很多人仍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戛然而止,因为中国在包括公平、效率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然而很多局外人关注的这些问题并不一定真会给中国造成恶劣的影响,例如有人认为如果欧元崩溃将严重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经济比很多批评者想象的更具弹性。
人们总是把中国和其他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进行比较,尤其是那些后来出现大幅衰退的国家,比如最常见的就是1997-98年前的“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的高投资率维持了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但是当出口放缓、投资不振以及外资撤离后,很容易引发金融动荡。批评者指出,中国的投资增长比过去的“亚洲四小龙”还要快,但是那里的银行以及其他贷款机构仍然毫无节制的发放贷款,尤其是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贷款的政策后,中国贷款额从2008年占GDP的122%上升到了2010年占GDP的171%。
然而和那些亚洲国家不同,中国并不依赖外部借款,它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内部而不是随时准备逃跑的外国投机者。中国的存款率为GDP的51%,高于投资率,这些资金都储存在国家控制的金融系统里,这样中国的金融系统可以很好的应对延期付款和违约。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银行有充足的流动性资金,它们吸收的存款要高于发放的贷款,这些存款的五分之一会存放在中央银行。这样对于需要日后偿还或者在更合适时间注销的问题贷款,中国银行有更大的余地进行展期。中央政府同样给予了银行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政府的债务是GDP的25%,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大约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因此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给任何可能破产的银行注资。
所以即便对欧洲的出口受到重创,中国政府仍有很大的空间来刺激经济增长。当信贷紧缩影响了西方客户时,中国政府增加了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另外他们还可以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在中国,每22000人只有一名医生,如果普通中国人知道进入老年阶段,他们的健康将有保障时,他们将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要知道家庭消费只占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然而长远来看,如今这些对中国有利的因素,很可能在未来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首先,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的时候,中国异常的高储蓄率将下降,进而资本将不再那么容易获得,另外当人们受够了低回报率的存款后,储蓄者会寻找其他替代品,现在已经有人把钱拿到国外投资。到今年四月,中国的储蓄率增长速度为历史最低水平。
因此中国必须学会合理使用手中的资本。对一些仍有国有企业控制的、有高回报率的领域,应放松限制,欢迎私人资本的介入,同时中国应该减少对银行系统的纵容,并建立更好的社会保障网络。当然中国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中国的改革者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庆幸的是他们还有时间。悲观者会拿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在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前,那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一样都是债权国,但是日本是在人均收入为美国120%(以市场汇率计算)以后才发生了这一切。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这一水平,那么它的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5倍,可这还早着呢。
(鹿城/编译译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