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发型太田痣一例报道

2012-04-29黄俊蒋素兰邓次冰王杭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太田黑素细胞激光治疗

黄俊 蒋素兰 邓次冰 王杭

晚发型太田痣目前在临床上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也知之甚少。目前关于太田痣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早发型太田痣,而针对晚发型太田痣的报导还非常少。笔者曾接诊1例晚发型太田痣,对临床表现进行报道,并回顾以往散发病例中的发病年龄、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临床资料

某女,46岁,右侧面部褐色色斑10年。病史:10年前,患者右侧面部于拳击瘀血消退后,开始出现点状褐色色素斑,逐渐增多,无伴随症状。从发病到就诊,没有进行任何治疗,身体健康,否认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面部,散在深褐色、圆形及椭圆形、绿豆至黄豆大小的色素斑,部分融合。右侧巩膜正常,无色素损害(如图1)。鼻部、额部、左侧面部、下颌部、肩背部及全身其他部位未见色素性皮损。患者拒绝做病理活检和治疗。结合其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晚发型太田痣。

2讨论

太田痣一般约50%是先天性的,其余出现在10岁以后。凌伟军[1]在“太田痣367例发病年龄调查”中,总结1岁以内发病234例(63.76%),1~16岁发病84例(35%),16~25岁发病23例(6.81%),21~26岁发病26例(6.27%)。成人发病率较低,而且国内外30岁以上发生太田痣病例较少(见表1)。目前,对于晚发性太田痣在年龄上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散在病例报道的年龄分布在31~81岁,相比较而言,3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较多。笔者建议将>30岁发病的太田痣定义为“晚发型太田痣”,其临床病例报道罕见,可能原因是临床医生不够重视。

后天获得性晚发的真皮色素增多性疾病中有褐青色痣、晚发伊藤痣[2]、晚发太田痣等。这些皮肤病的临床共同特点:黑色、蓝黑色、褐色、青灰色色素斑。共同的病理表现:真皮胶原束之间散在树枝状,纺锤形黑素细胞。关于晚发的原因,目前只有一些推论:在胚胎期,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从真皮到表皮基底层的移行过程中,未到达基底层,异常停留在真皮层。这些黑素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后来被局部炎症、肿瘤、性激素、或一些未知的老化因子刺激而被激活发病[3]。该患者于外伤后逐渐发病,外伤可能是其诱因,也可能是一种巧合。据张海水[4]在“Versapulse激光治疗太田痣3 021例临床分析”的研究中发现外伤、妊娠等因素诱发太田痣15例,1例为女婴在出生时因饮水不当引发严重窒息后发病。但是这些诱因是如何激活休眠状态的黑素细胞,从而诱发太田痣,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晚发太田痣病例较少,其激光治疗效果及预后是否和青春期以前发生的太田痣相似,还不甚清楚。S.E.Chang[5]报道2例,调Q755nm激光治疗4~5次,效果不及传统太田痣,原因可能是治疗次数不够,需要继续治疗。从目前发表的散发病例报道来看,这些晚发太田痣中无1例提到并发症,比如微静脉畸形[9],伊藤痣,脉络膜黑素瘤等,预后较好。

综上,笔者建议将30岁作为晚发型太田痣的界定年龄。为何炎症、外伤等因素可以诱发其发病,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和病理表现与先天或青春期前发病的太田痣相似,未见明确的并发症。关于晚发型太田痣的治疗目前仍以激光治疗为主,但是其疗效仍然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凌伟军,刘忠绪.太田痣367例发病年龄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0):588.

[2]Javier Mataix,Norberto Lo pez,Rosario Haro,et al.Late-onset Ito''''s nevus:An uncommon acquired dermal melanocytosis[J].CutanPathol,2007,34:640-643.

[3]Ono T,Egawa K,Kayashima K,et al.Late onset dermalmelanocytosis: an upper back variant[J].Dermatol,1991, 18:97.

[4]张海水,杨 菊,张永香,等.Versapulse激光治疗太田痣3021例临床分析[J].激光医学与医学,2004,25(3):58.

[5]Chang SE,Kim KJ,Kim ES,et al.Two cases of late onset Ota''''s naevu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2002,27:202-204.

[6]王小东.太田痣一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4):63.

[7]Lynn A,Brozena SJ,Espinoza CG,et al.Nevus of Ota acquisita of late onset[J].Cutis,1993,51(3):194-196.

[8]Whitemore SE,Wilson BB,Copper PH.Late-onset neuvs of Ota[J].Cutis,1991,48:213-216.

[9]余文林,曾 东,苑凯华,等.太田痣合并微静脉畸形3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256-1257.

[收稿日期]2012-03-25 [修回日期]2012-04-17

编辑/何志斌

猜你喜欢

太田黑素细胞激光治疗
眼睛的激光治疗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肾移植术后泛发性扁平疣1例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TLR3活化对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内活性氧簇表达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自体培养黑素细胞治疗白癜风患者疗效观察
不同波长Q开关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分析及超微结构观察
真皮黑素细胞的研究进展
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太田痣的激光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