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有效性策略探讨

2012-04-29毛建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 要】学校和课堂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如何有效“寓德于教”具有深远意义。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尚未形成稳固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初中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应注意“寓德于教”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必要性、原则性及其方法上的有效性等角度出发,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寓德于教

历史是形成人类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是“永恒且具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理应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有效教育信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的要求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就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理念,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要求使基础教育改革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历史教育的生命,堪称“历史教育之魂”,最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培养道德素养的价值。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人类精神文明、启迪学生智慧的历史使命,应具备特有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即“史德”。一个有责任心、爱心、坚持正义、为人师表的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还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既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又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发展,这是历史“寓德于教”的前提与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德育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在自身的水平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教育。“以生为本”的原则还强调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要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自省、慎独,在实际学习中自觉培养道德素质。

(二)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要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知识,又要巧妙地联系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要使道德素养的培养保持生机与活力。讲述古代重民、爱民、“民贵君轻”思想需结合今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讲述历史爱国英雄、爱国精神,需结合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遵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身教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教师的表率作用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学习和仿效,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寓德于教”的有效性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关注道德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在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方面意义重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要彰显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道德素养的培养

其一,教师应科学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涉及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史料非常广泛,其中不仅包括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包括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图片资料、视频、音频等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不仅可以营造生动良好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二,教师巧妙创设道德问题情境,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精讲深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笔者结合学生思想特征,尝试着设置一些道德问题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实践证明,科学巧妙的道德问题情境也会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

其三,利用反映相关历史史实的文艺作品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文艺作品源自于历史真实又高于历史真实。在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中,应重视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三)课堂教学评价中要体现道德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为主。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再用传统的认识教育的方法去测评道德教育,就更有效。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有意识地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考察、引导和激发。

参考文献:

[1]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刘开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7.

[4]王建伟.中学历史中教学如何渗透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10,18.

作者简介:

毛建(1981.10—)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历史教师,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