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理论觉醒与理论自觉
2012-04-29姜永志阿拉坦巴根
姜永志 阿拉坦巴根
摘要: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理论的缺失导致了心理学只注重实证资料的积累,而缺乏将众多纷杂数据资料及其关系进行整合的逻辑线索。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为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提供了契机。唤醒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如果说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是心理学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那么心理学理论自觉性则是心理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心理学理论的潜意识已经被释放到了意识层面,理论研究由隐性层次上升到了显性层次,理论自觉与理论觉醒已经与实证研究共同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学科品格被灌注到心理学的科学精神及体系之中。未来的心理学发展必定要遵循这样一条逻辑线索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觉醒;理论自觉
中图分类号:B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148-04
作者简介:姜永志(1984-),男,内蒙古通辽人,心理学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阿拉坦巴根(1972-),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拷问心理学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感叹,心理学的历史是如此的破碎和零散,纵览其发展历程,从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再到机能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再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认知心理学再到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学科发展繁荣的背后都缺失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反思,都将自身视为唯一合理合法的心理学体系,但他们的本质却是出奇的一致,即自然科学精神和实证主义的心理学观成为心理学这门最具生命力的新兴学科的全部。心理学怎么了?这一问题从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诞生以来,很少有学者对心理学理论荒漠进行系统的批判反思与重新建构。尽管心理学科学在自然科学的光环照映下显得光彩异常,学科发展越来越精细化,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精致化,然而心理学研究却成了实证资料的积累,实证资料的纷繁复杂的背后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主线将他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今天看来,心理学虽然光彩照人,却并不能告诉我们全部的人类心理的本质、人类生存的心理意义等诸多问题。这_症结的滥觞来自于心理学研究的“有失偏颇”。而这种偏颇就是对自然科学观及其实证研究范式的过度崇拜,对心理学科学的理论反思一直是心理学科学精神所缺乏的。心理学应该是具有理论自觉的一门学科,理论决定高度。实证的累积需要通过理论来抽象和综合,这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之一。值得欣慰的是,沉浸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理论批判反思与理论建构终于在近代西方心理学体系中有所展现。这就是近年心理学的理论觉醒,理论觉醒与理论自觉是相互灌注的,二者应该与实证科学精神共同构成今后心理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
一、心理学理论觉醒的艰难历程
我们为什么要用心理学的理论觉醒和理论自觉来形容当今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呢?从字面来看,觉醒应具有醒悟和觉悟的涵义,即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灵量(Kundalini)被唤醒的过程(注:灵量一词来源古印度瑜伽语,老子所说的万物之母,“先天地生”、“为天下母”的力量,便是灵量),人的内在生命本身具有意识本体与物质本体的矛盾其构成人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属性就是有意识的维护、发展自我本体,在与外在物质世界的矛盾过程中发展自我本体。每一门科学都应具备这样两种性质,觉醒和自觉是对自身科学内部的关照。但是心理学历史表明,心理学自身并没有意识到重大理论建树的批判反思与建构对学科专业的意义,而仍旧盲目追寻实证资料的积累,热衷于建立实证资料累积下的微观小理论。其实,心理学也应该有一个对自身的关照,有一个反躬自省的过程,有一个理性逻辑发展脉络。心理学发展受经验理性主义的束缚,对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未能辨明,实证主义心理学对自身理论建设的缺失导致现今实证范式心理科学的危机,但他们却未能觉察。实证主义疑惑之处在于为什么以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和范式来进行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不能真正揭示人类的心理。心理学发展其实一直都处于这样一个迷惑懵懂时期,也可以称为潜睡时期,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只注重实证数据资料的累积和微观理论的建设,而很少考虑重大理论批判反思与重构的问题,科学的心理学甚至认为将心理学与理论扯上关系亵渎了心理学的科学精神,是退回到了哲学思辩的哲学心理学形态,很多心理学家回避还来不及,怎会主动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呢?然而这一传统在后现代哲学时代出现了转机,后现代思潮的兴起,科学实在论、科学解释学、社会建构论、话语与修辞心理学、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等众多对实证主义独霸局面的不满,为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提供了契机,唤醒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建立了一门理论心理学学科,这一学科建制就如同理论物理和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地位一样,是对学科的元问题的研究。
理论心理学是20世纪60-80年代在北美和欧洲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心理学分支,这门心理学分支的产生正是心理学理论的觉醒,但这一觉醒之路却走得尤为艰辛。自科学心理学建立后,秉承自然科学精神的早期心理科学几乎全盘接受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机械论自然观和实证主义作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曾经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前提,也为其提供了五大基本原则和立场,早期心理科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信奉价值中立的立场,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的原则,同时坚持自然科学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些立场,将人类心灵世界按照物理世界的客观存在来进行研究,企图通过简单的公式、定理和推论来解释全人类的心理,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内容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试图将人类心理还原为心理物理元素,希望建立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心理元素周期表,将心理还原为物理粒子,这显然忽视了人心灵的自觉、觉知和觉解性质。行为主义心理学固守人为机械模型的刺激一反应行为模式,将人类心理意识从心理科学中除名,这显然是为了顾及科学精神的面子,这样的行为是可观察的外显的。以自然科学早期的哲学观来看,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和具备观察及操作的心理现象才可以进入科学的视野,显然人类意识世界是难以观察、操作和量化的。后期的逻辑行为主义虽然通过中介变量的引进缓解了极端行为主义的心理观,但仍秉承着实证主义科学路线的原则和立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发现人类潜能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但这一心理学体系难以掩饰其心理的本能还原论倾向,将人类的潜能限定在先天的机体范畴同样不能摆脱机体中心论和本能还原论的桎梏。有学者指出,20世纪后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或许可以成为统一心理学学科的心理学体系,虽然意识重新被唤醒,但是认知心理学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走向关注机制的极端。将研究限制在大脑和神经上,企图寻找将主观转换为客观的研究路径,却忽视了人类心灵与历史文化意义的研究,将计算机类比人脑的研究模式也难免难脱人为机器的嫌疑。
心理学发展历程中这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都难掩自然科学的气质和精神,对理论研究的极端排斥,实证与理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模式的对立和分野构成了这一时期心理学研究的独特景观,这是19-20世纪100年间心理学发展脉络中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时期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心理则被学者视非科学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极端排斥理论研究可能是心理学及其学科社群不成熟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正如国际《理论心理学》杂志主编斯塔姆所说:“心理学研究处于成长中的多学科领域的心理学研究,多年来表现出一种不成熟学科的局限性:其有时思想狭窄,有时又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技术上的理性主义,而有时又体现出极度的盲目崇拜和一时的狂热”。实证主义在当代的学科危机,使其内部不得不对自身理论建设进行反思,同时科学哲学的后实证主义转向,以及科学解释学、科学实在论、社会建构主义以及修辞心理学的出现,都是心理学理论觉醒的前奏。美国学者罗伊斯在1975年出版的《心理学的多元方法论:理论类型、特征与普遍观点、体系和范式》,率先提出理论心理学是由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同时将理论心理学概括为惟理论,即寻求经验与理性的逻辑一致性;经验论,即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观察、可重复验证性;隐喻论,即通过符号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觉知。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理论心理学专业期刊的创刊和国际理论心理学会议的召开,再次掀起了理论心理学全球化的浪潮。2009年在我国南京召开的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也昭示我国心理学理论研究逐步受到世界理论心理学界的关注。至此,世界范围内理论心理学已经独立成为一门单独学科建制的学科,心理学的理论意识已经在心理学传统中觉醒了,这对心理学学科发展来说无疑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二、理论自觉——心理学应有之义
如果说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是心理学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那么心理学理论自觉性则是心理学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一自觉性本应就贯通心理学发展的始终,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库恩的范式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劳丹的新实用主义的研究传统理论等科学哲学理论早已证明经验是负载理论的,理论并非来源于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操作活动。理论已不是经验事实搜集之后的概括和归纳,理论本身是独立的,是理论家在科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建构和发明,理论概念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理论是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传统中的人之间互动和对话的结果。有研究者指出,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和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的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反思,理论心理学最终的目标是也就是增强经验研究方法的清晰度和哲学的反思性。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斯的观点,理论心理学包含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 theory)两方面。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元理论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学的学科问题,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趋势、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等。二是心理学的方法问题,涉及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心理学选择方法的依据、心理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与对象的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关系等。三是心理学的基本框架,涉及心理行为的基本分类、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联结不同分支学科、不同研究方式、不同理论学派等的理论框架。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些特殊的和具体的心理现象或问题。如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实体理论的研究对象。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
客观的说,心理学自身在发展中从未离开过理论研究,只是这种理论研究被实证主义的光环所蒙蔽。心理学历史中关于心理学元理论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吵伴随着心理学的成长。冯特和铁钦纳将研究对象视为经验和意识本身。布伦塔诺将心理学研究对象视为意识经验的心理机能,格式塔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对象视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知觉现象,精神分析将心理学研究对象视为潜意识和性本能,人本主义将自我实现和潜能视为发展方向,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将符号的输入、编码、存储和输出的心理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后现代心理学将社会建构的言语建构为研究对象。单从这一个视角出发,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理论之争从未停歇过。这种争论对增强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自身的反思具有建设性意义。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这样的元理论问题也是各派心理学家热衷讨论的话题,早期心理学家如冯特就曾对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做过系统的讨论,认为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理学、民族学及其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冯特的心理学体系所包含的研究简单心理现象的实验心理学和研究历史文化中人的高级心理现象,如价值与意义的民族心理学就是最好的说明。行为主义则将心理学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企图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物种的连续性,通过对动物心理研究来推演人类心理的普遍性。认知心理学则过多的依赖现代计算机科学,其中认知科学就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产物。也有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从心理学依附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哲学、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到心理学排斥其他学科(如哲学等人文立场的学科)来保证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再到心理学开始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的关系(如哲学、神经科学),最后到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建立共生的关系这样一个历程。心理学史研究表明,在心理学科内部对实体理论如知觉理论、情绪理论、智力理论、人格理论等的实体亚理论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歇过。在知觉理论中。如布鲁纳的知觉理论与格式塔的整体知觉理论就属于不同理论派别的争论;在情绪理论中,如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与沙赫特的双因素情绪理论就属于认知心理学内部理论的争论;在智力理论中,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等就是从心理学不同分支学科对智力理论的讨论;在人格理论中,如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塔佩斯的大五人格理论也是从学科建制内部与外部对智力理论的讨论。这些实体理论的讨论的一个共性就是都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形态,即通过对实证资料的积累,在资料累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演绎、抽象和概括过程中建立起来实体亚理论。
传统心理学的元理论争论尚且如此,而当今关于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工作明显已经由当初隐性层次上升到了显性层次,在显性层次上对心理学理论进行广泛的探讨应该构成心理学界对心理学学科的理论批判反思与理论重构,应该重视挖掘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如果说传统的理论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涉及全学科范围的理论问题为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分支进行广泛的讨论,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心理学主要是指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可以说,当代理论心理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元理论与实体理论相结合的独立学科体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总结反思心理学的理论成果。我国有学者指出:“从微观层面来讲,许多具体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证资料的支持,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需要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化的理论假设。从宏观界面而言,许多具体的实证研究会逐渐关心那些经验性工作中所包含的‘元物理意义的形而上问题,因为较长时段围绕着某一问题做实证研究。必须要有理论的关联性研究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多的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者将会走向一种‘理论的自觉,进而会营造起一种有利于心理学理论创新的学术氛围。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最终与理论研究的范式在科学目标上将走向一条殊途同归的发展进路”。因此,通过元理论化研究路径、多元化方法选择路径以及模型构建研究路径等方式方法将元理论与实体理论整合在一个框架下,对心理学诸多理论问题进行追问,不断完善心理学科学建设,这不仅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当代理论心理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理论心理学的学科建制虽然已经在西方心理学界予以建立,但我们不能对这一成绩盲目乐观,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盲目排斥,到心理学研究中对理论的唤醒,再到对理论的关怀,这仅是科学发展范式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按照库恩的范式论,心理学目前仍处于前科学时期,离常规科学时期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当科学研究出现新的变故之时,理论与实证的关系再次回归老路也未尝没有可能。因此,我们既要对心理学理论予以与实验研究同等的重视,同时亦应在心理学科学研究中贯彻心理学的理论自觉精神,既是时刻反省学科自身的理论发展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心理学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数据驱动”的实证主义仅是众多心理学研究范式中的一个典型范型而不是全部,“思想驱动”的理论范式同样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思想驱动”的理论精神贯穿到心理学逻辑主线的过程中,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认清以下三个问题,或许只有这样,才不会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科学精神而理论,才会使心理学研究成为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学科。
第一,理论研究应回归人本身。理论精神的灌注要突破传统的以实证资料为中心和以方法为中心的局限。传统的实证心理学往往通过对实证资料的积累。而忽视人作为心灵主体的觉解性质,离开了人心理与行为本身而被各种已有的研究资料所遮蔽,脱离了人主体性的心理学研究必然不能有效揭示人的心灵的性质。另外,有的心理学家盲目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合法的方法路径,他们不是以人本身而进行心理学研究,而是以原本先验存在的客观实证研究范式为中心,不是凸显问题而是凸显方法的重要性而进行心理学研究。选择方法优于选择问题的研究路径只是为了追求物化的自然科学精神,而将人类心理的现实问题于不顾,我们说这样的研究并没有灌注科学精神,真正的科学精神需要体现在三种研究中,即做“求真”(做最好的研究)、“求存”(解决生存问题,一般研究)、“求用”(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的研究)的心理学研究,而求真、求存、求用这六字就灌注了心理学的科学精神。
第二,理论研究应正确处理好建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关怀性思维的关系。理论研究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能发现问题,对于理论创新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是极为可怕的,但仅有批判性思维视角也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学术研究成果既是批判出来的,更是积极鼓励出来的,理论研究不能只停滞在对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上,这只是理论研究的最初级阶段。理论研究还必须具有建构性思维,心理学理论研究要对历史中各具形态的心理学理论学说观点进行质疑,“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同时也要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这就必须要有建构性的思维。美国学者李普曼曾提出著名的3C理论,他认为理论研究应关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关怀性思维,其中的关怀性思维,主要体现在承认、重视、尊重、珍惜、关照、培育、同情、欣赏和回应等方面。这种关注性思维不仅要灌注到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批判反思中,也要灌注到理论创新与建构中来。只有对这两种对立的思维形式进行积极的关怀,能够承认差异、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俱荣俱损,这样的理论研究才是具有科学品格的研究。
第三,理论研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主席、南非著名心理学家法尔玛格尼,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2009年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上反复强调理论心理学与实践紧密相联。从理论心理学的概念看,研究实践问题是理论心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学理论既包括元理论也包括关注具体领域的实体理论,实体理论正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获得的理论,即从具体的心理学实验、实践中获得的理论。理论心理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人们解决实践问题。理论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人性、身心关系、方法论等抽象问题,看似与实践相去甚远,但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构成了实践者进行实践的理论前提或理论预设,在实践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对其实践产生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因此,“思想驱动”的理论心理学研究与“数据驱动”的实证心理学研究都是心理学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差异仅是分工不同而已。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有理论预设的参与,同时也需要理论的反思,反过来,理论心理学的理论也需要实证心理学的实证检验和验证。理论心理学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自身的活力。
因此,心理学的科学精神不能单靠心理学实证资料累积的“数据驱动”进行,也不能仅靠坐在摇椅上理论家的“思想驱动”单独完成。理论与实证在一定范畴内的张力才是心理学源源不息生命力的源泉,才是消解心理学学科内部分离的良药。在当代,心理学理论的潜意识已经被释放到了意识层面,理论研究由隐性层次上升到了显性层次,理论自觉与理论觉醒已经与实证研究共同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学科品格,被灌注到心理学的科学精神及体系之中。未来的心理学发展必定要遵循这样一条逻辑线索来进行研究。其中。国内学者推出的拓扑知觉理论、社会内隐现象的钢筋水泥模型、分阶段综合模型、智力的多元结构理论等理论,已经显现出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对这一科学精神的实践,将理论自觉的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只要我们坚实地走下去,大力加强心理学理论建设,注重心理学理论自觉意识的培养,扎实推进国内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高峰强,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基础的动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2).
[2]霍涌泉,刘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霍涌泉,心理学理论价值的再发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苟雅宏,论理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
[5]叶浩生,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J],心理学报,2007,39(1).
[6]霍涌泉,梁三才,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
[7]张海钟,姜永志,当代理论心理学概论[M],北京:线装书局,2011.
[8]葛鲁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9]张海钟,姜永志冲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3(4).
[10]燕良轼,曾练平,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原创性反思[J],心理科学,2011,34(5).
[11]霍涌泉,魏萍,西方理论心理学的演进及方法论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
[12]霍涌泉,段海军,从立论之基、研究内涵到方法进路、发展契机——拷问理论心理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3]法尔玛格尼,理论心理学不关注实践问题是误解[N],光明日报,2009-8-19(6).
责任编辑:杨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