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的功利性学习动机

2012-04-29李凤珍

考试周刊 2012年62期
关键词:功利性学习动机动机

李凤珍

摘要: 功利性动机以外界要求为行为动力,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构也在随之改变,到了高中阶段,功利性动机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功利性动机产生的原因一是来自于学生个体社会化成长的结果,二是学校教育的环境促使了学生功利性动机的出现。功利性动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但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有利于矫正学生的偏科现象。教师应该巧妙利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利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进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内外结合,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功利性动机成因利弊引导方法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喜欢”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身心不由自主地投入,几乎处于“陶醉”的状态。

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观更看重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认为一种成功的教育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前提,甚至认为没有兴趣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样一种观点所倡导的教育一直致力于在帮助学生寻求一种“乐学”的状态[1]。另外,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思想更看重学习的责任和压力,甚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这些诗句和典故中,我们能读出一些学习者的努力和苦楚。

学习到底是苦还是乐呢?我们再到现实的教育环境下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有声有色地讲故事背古诗,小学生们也可以学得轻松快乐,初中生尚能应付自如,到了高中,学习似乎再跟“轻松”联结不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对学习的热情也在逐渐下降[2]。但在面对压力和任务的时候,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甚至可以在看似单一和枯燥的学习中体会到无穷无尽的充实和乐趣。以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例,理科生明显比不过文科生,同一班级又比不过其他学科,这种现象在高一高二尤其明显,到了高三却有所好转,很多理科学生开始重视语文,成绩也有很大改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其实,学生内部动机在减弱的同时外部动机却在增强,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毕竟语文成绩在高考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容小觑的。

一、什么是功利性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对学习的强化不包含在学习过程之中,这种动机就是外部动机,也被称为功利性动机[3]。如学习是出自父母的要求、教师的约束、升学的压力、同伴的竞争压力、求职的需要等,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期待自己在学习上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而这种“回报”又往往与成绩、荣誉、威信,以及未来体面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习成为他们谋取某种“利益”的“手段”,刻苦学习成为他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二、功利性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动机结构随年级增长而产生变化的现象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社会化成长的结果,二是学校教育的环境促使了学生功利性动机的出现。

第一,学生学习动机结构的变化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有着必然的联系。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充分意识到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将这些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这种标准的指引下,学生对学习原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变得越来越淡,对学习的目的性和社会方向性意识却越来越强,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升学、就业、责任、压力等因素。这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4]只有不断地将外界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个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几个要素加速了学生学习动机结构的变化。首先,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高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只有跟着老师的思路和要求走,才能在学习上不掉队。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格形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考虑到的也主要是外部要求,自己的兴趣丢了,自身的兴奋点没了[5]。其次,学习负担过重,这一点在高中阶段尤其突出。休息时间少,课外活动少使得很多学生都在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这种生理上的疲劳感会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感,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学习兴趣产生变化不可避免。再次,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考试和升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拿到高分、名次,从而使教育生产了一大批“失败者”,在重点中学,这种现象比较明显。长时间的挫败感阻碍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愉悦心理体验的缺失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减弱。

三、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利弊

一谈到“功利性”,我们可能更多地想到的是弊,但学生有功利性的学习动机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它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就应该有它存在的道理,对学生身上存在的这种动机类型我们应该辩证对待,恰当引导,争取它为学习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弊的角度来看:一是功利性动机过强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功利性动机过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就会越来越少,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使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苍白的积累知识的过程,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还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发生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功利性动机过强不利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个体更看重从学习和考试中得到的实惠,而淡化或忽略了人类学习最初的目的——学习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及发挥人的创造精神的一种活动[6]。三是由于对知识本身缺乏足够的好奇心,学习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创新的精神。

从利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动机的这种变化使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更明确,也可以因此把学习组织得更有意义,学习情景也能因此变得更持久。偏科的现象在各个学段都普遍存在,但到了高中后学生学习动机结构的这一变化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了各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会采取有效措施去弥补自己并不擅长的科目的不足,从而保证自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这就是功利性学习动机积极的一个方面。

学生是一个有着多种心理需求的社会群体,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需求和体验并不比成人少,他们渴望平等的尊重、期待同伴的关爱、盼望师长的认可、关注别人的评价、愿意展示自己的特长等。当在学校教育环境下这些心理需求被忽视后,学生就会对学校教育的真正含义产生怀疑,进而拉长了自己与学校和学习之间的距离。

针对功力性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利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及学习动机结构的变化,培养他们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不否定他们对学习的功利化追求,更要珍惜他们对待知识纯真的好奇心。如果能让学生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功利性动机有效结合起来,就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D·P·AuSubel.Educational Psychology:acognitive view[M].Newyork:Holt,Rinenartandwinston,1968:10-13.

[2]琳锦秀.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1,(6):80-8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94.

[4]游永恒.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9-62.

[5]刘跃雄.11-15岁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特点及班级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8-22.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猜你喜欢

功利性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动机不纯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