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复习有效性
2012-04-29周锦忠刘恭祥
周锦忠 刘恭祥
摘要: 针对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地理高考,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高考试题研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提出提高高三地理课复习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地理高考试题高三复习有效性建设
新课标地理高考已经进行多年,如何通过高考试题研究,讲究应试技巧,提高高考成绩呢?笔者结合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37题学生的答题情况,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提高高三地理课复习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附: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37题部分设问及参考答案
图13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4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城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参考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一、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名词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概括性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第2条“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了解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等都需要以掌握地理概念为前提。高考中许多考生因不能准确理解和使用地理概念而丢分。例如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37(1):描述图示区城地形的主要特点。许多考生把地形特征片面理解为地形类型或地势特征。再如平时考试训练时相当部分学生把“气温度分布规律”错答为“等温线分布特点”。误解“异常”的含义,即不理解“异”就是不同,“常”就是正常平常,可能比平常年份高,也可能比平常年份低。造成解释问题片面,只简述水温比正常年份高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忽视水温比正常年份低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部分同学该小题一半分数就因为平时教学轻视关键字而丢弃。
加强对地理基本概念的教学,特别是一些易混淆的要进行比较,不断用实例巩固加深理解。如:地形与地势、地形与地形区、土地与土壤、区时与时区、气候与天气、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地势低平与成地势平坦、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等近似的概念;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寒流和暖流、低压和高压等矛盾概念;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包含关系概念。
二、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及考试答题时却常常答不全面,原因是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所以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而零散的知识点更有价值。如对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方式的区位因素分析是人文地理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学生都觉得“乱”,掌握起来挺难的,碰到具体案例分析时更是无从下手。如37题(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很多考生答题时无从下手,不知道用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因素进行分析,甚至有的学生从政治角度分析本题,把“原因”答成“意义”。其实只要构建完整的区位因素知识结构,用其指导具体案例的区位因素分析,便能准确而全面地回答了。如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等,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让学生根据该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抽取影响的主导因素,很容易得到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等)。又如工业区位主要因素也能结合“鲁尔区和硅谷”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这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理清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给学生建立区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解题套路,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掌握地理的分析方法
必修2、3有很多案例,涉及多个区域,虽然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分析方法。例如: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在复习中,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在复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时,教材首先是分析荒漠化的原因,然后介绍荒漠化的危害,最后分析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分析和解决。
但要注意不能笼统将案例作为答题的套路,注重相同问题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关键在于区分共性规律和个性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得高分。2012年高考及以后都应更加严谨,进一步加强区分度。如:与城市中心等距离的地点地租能力的不同,可以是受交通的影响,也可以是受地质、地形,或是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又如:我国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低,但泰国、缅甸的季风水田农业的商品率却较高;我国东部江浙一带水稻种植业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因为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再如37题(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考生生搬硬套日常归纳的答题思路和教材内容,即从影响工业的几个区位因素去回答该题,没有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答题。本题要求解答的问题是新兴服务业,而不是工业。造成大多数考生错答“城市密集,劳动力丰富”,而“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这个答案几乎无人回答。
四、要注重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述和归纳的训练
要重视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试题怎么考,怎么答(感悟高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首先,加强审题、信息提取等解题能力训练。37题(2)要求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考生没有认真审题看清“分析”二字,答题时简单罗列“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没有分析具体原因,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其次,重视答题规范性训练,提高答题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注意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岭”,“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等。教学中要精选一些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练—考—评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在复习中对练习题精选、精练,在评讲中侧重重点难点的分析及扩展,做到“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陈澄等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宋明月.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区别概念.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