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课堂再多一点“自主”的氛围
2012-04-29王敏敏
王敏敏
摘要: 本文试从教师教的几个环节探索如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课堂活跃起来,如何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从学生学的环节探讨如何使学生更愉快、更乐意地接受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教师主导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把接受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注重“授之与渔”,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让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一
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虽然好多教师已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主导”却存在着问题。
1.教师的“导”超前。
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解难、引路,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教师的“导”过多、过细。
在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小。学生仍然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3.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一般看来,目前大多数老师的课堂还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忽视了现代媒体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消失了。
4.教师有过多的“放心不下”。
化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为基础之上的,但目前有好多教师不放心学生亲自实验,往往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而“演示实验”就演变为一味地“记”实验,剥夺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更确切地说是扼杀了学生创新、研究的机会,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二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呢?下面是我的体会。
1.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得迅速又牢固。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内涵也是如此。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氯气”时,新课伊始,我先讲了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利用某种气体发动了惨无人道的战争。一次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这是德军用炮弹释放了一种气体),一时间黄烟滚滚,风沙大作,随着风势剧增,但见无数士兵大咳不止,疼痛难忍,以致精神失常,倒地身亡,阵地上陈尸千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故事把握这种物质的大概特征,再点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若渴的心理要求,从而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2.实验探究,尝试自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应“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所以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并不是要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只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然后通过演示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辅助老师完成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接下来教师一般不给任何提示,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自学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其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氯气”时,我在导入新课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对氯气到底了解多少?然后演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氯气、氢气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爆炸,铁丝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氯气的溶解性,以及氯水的漂白性等,接着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3.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和交流。
自学课文后,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教师必须组织恰当的讨论和交流,讨论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再通过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产生互补作用,加深认知程度,还可以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小集体共同的认识成果,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主要讨论范围,学生进行共同探索。通过小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人际间的协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氯气”时,对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很多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得到答案,而对于其化学性质通过自学看书是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的,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下为设计的一组讨论题:
1.氯气溶于水只是物理变化吗?为什么?
2.Cl■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样证明?
3.为什么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的氯气却没有呢?
4.怎样证明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分子?
5.氯水为何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6.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是什么?
7.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分别是什么?
8.如何保存漂白粉?为什么?
9.如何证明Cl■的氧化性强于O■和S?
由于讨论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的讨论实际是一个对知识的认识、理解、递进的过程。讨论时教师则来回巡视,有意收集一些学生的鲜明论点和错误观点,发现一些典型案例,以备分析归纳之用。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交流,知识点得到了分析、梳理和掌握。
4.教师精讲,难点释疑。
通过引入、实验、自学、讨论,学生还是会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没有掌握或者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比较零乱、条理性比较差,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难度。加之为了照顾后进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内容的难点或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精讲,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氯气”时,做完实验之后,我又对氯气的化学性质中的“强氧化性、HClO漂白性,以及漂白粉的制备和性质”作了进一步讲解。
5.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化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不但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基本能力的形成,良好思维的发展,而且是了解、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课堂练习是完全必要的。不仅如此,还必须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效率。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课堂练习应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应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每堂课完成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后,配备一定的发展练习,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教学“氯气”时,我在完成导入激趣、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四个过程后,设置了下面三个题目:①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有什么不同?②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③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检验Cl■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6.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课堂总结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因此,归纳总结时应继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全面综合、系统概括,其效果远远比教师唱独角戏要扎实得多,丰富得多,从而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主人翁意识也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再次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在教学“钠和水反应中”时,学生觉得现象太多,不好记忆,我就引导学生用下面的五个字进行概括:浮、熔、游、响、红。从而使学生不仅记住了钠和水反应的现象,而且学会了总结和概括的方法。再如,在教学“氯气”时,对于一些常见物质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学生觉得不容易记忆,我就帮助学生用这样的话来记忆:磷燃氯中烟雾茫,铜燃有烟呈棕黄,氢燃火焰苍白色,钠燃剧烈产白霜。
总之,在当前环境下,面对一个问题,应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认知过程,也可以对该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师生之间的密切协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不是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固有知识的机械行为,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去“发现”的学习过程,符合我们现在一直倡导的新课程的理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