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了生产力,同时又何止于生产力

2012-04-29刘晓玉

理论月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

摘要:人们研究技术的功能,从研究路径来看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是传统的理解和分析。将技术仍然当作生产力。另一条是现代的理解和分析,给予了技术的功能以不仅仅止于生产力的解释,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技术的功能。确切地说,以上两种还可以这样定义和理解:在把技术理解为具有功能和意义双重面向的技术批判理论中,前者属于功能化的技术,它由因果逻辑决定,它可以诉诸各种技术学科加以说明;后者属于意义化的技术。它属于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具有直接与功能相关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成分,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包括了技术所属人类世界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正是这些维度间的互动,在部分意义上促成了现代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技术功能的研究,使得我们认识到技术的功能在今天已经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技术功能;生产力;功能化技术;意义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113-05

作者简介:刘晓玉(1974-),女,辽宁大连人,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科学技术的当今功能,是不是还是第一生产力呢?科技的功能,在今天有没有变化呢?这些都体现了哲学的时代功能。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科学技术中的后者,仅仅探讨的是技术的当代功能。本文首先概括了学界对技术功能解析的两条路径,然后分别对这两条路径加以剖析。并最终指出技术的传统功能仍然保留,但是,技术的现代功能也在拓展。承认技术的现代功能在拓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技术的作用乃至更加广泛的技术问题。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技术功能解析的两条路径

人们研究技术的功能,从研究路径来看分为两条。一条是传统的理解和分析。从传统的角度和角色来看,将技术仍然当做生产力,对技术的分类和细化,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深入和拓展。此外还增加了对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新探和新的理解,丰富了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和内容。比如,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从范畴上讲,技术属于生产力,生产力包含技术。可是从功能上讲,技术又创造了生产力。同时反过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也促使人们反观技术的发展。另一条是现代的理解和分析。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技术的功能。无论马尔库塞,还是海德格尔,还是哈贝马斯,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还是芬博格等,他们都给予了技术的功能以不仅仅止于生产力的解释。

二、对技术的分类和细化是对技术作为生产力功能的新发展

正如上面提到的,技术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传统的生产力的角色,一个是现代的角色,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角色是技术的传统功能。作为传统功能的技术,在两个方面得到了深入和发展,一方面是技术自身的细化和细分,另一个方面是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发展。技术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是对技术的分类和细化是对技术作为生产力功能的新发展。人们对技术细分和细化,将技术本身及其使用上进行了各种分类,试图和希望通过技术分类的探讨,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这既扩大了我们对技术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技术角度的探讨,扩大了我们对生产力认识的视域。例如以下将要提到的五大分类。甚至还有人在研究技术的发展时,对技术的走向也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为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功能提供了好的材料。

第一,将技术划分为生产技术(Production technology)和消费技术(Consumption technology)。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康纳(James O''Connor),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他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两种技术类型''并分别分析了各自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就生产技术而言,在利润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的利用是不可能自觉地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从工业资本主义的一开始起,它对技术的选择就是以其对成本和销售额而不是环境的影响为基础的。”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但是由于采用不能完全燃烧的硫烟煤做燃料,导致了惊人的污染。蒸汽机的发明在经济领域中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却无疑是一种灾难。就消费而言(既指技术被设计和定位成用于创造新的或改进型的消费品,也指通过广告宣传、包装技术等方面来推广消费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体资本在市场的引导下,越来越快地销售消费品,降低资本的周转时间,以便维持利润,这导致了消费主义社会的普遍化以及生态上的破坏和浪费。

第二,将技术划分为资本主义的技术(Capitalisttechnology)和社会主义的技术(soCialist technology)。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高兹,他认为开展生态运动主要不在于停止经济增长,限制消费,而在于如何选择技术并给予技术以足够的重视。他认为对自然的统治必然通过技术的统治影响到对人的统治。同时他认为,技术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社会主义的技术,二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技术选择。他甚至说过,如果社会主义运用与资本主义一样的工具,那么它就不比资本主义好。哪些是资本主义的技术?哪些是社会主义的技术?资本主义的技术是核技术等“硬技术”。它代表了一种独裁主义的政治选择,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利润。实施核计划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核放射、核事故、核垃圾,食物链中的核污染等等,都将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伤害。而且,核垃圾的运输和堆放也是一个难题,因为钢筋水泥建筑也挡不住核辐射,即使在国家的长期监督下用“冷却法”处理核垃圾,也需要几百年时间。所以,核技术不是“清洁技术”。以上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的技术。社会主义的技术是太阳能、风力、地热等方面的“软技术”,它们是小规模的分散化的技术,它们不能够被大公司、银行或政府垄断,更具人性化,所以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技术。这类小规模的、地方性的、可再生性的能源安全、清洁,不会伤害自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将技术的使用也做了细分,提出了科学技术使用的分散化(diversification)的想法。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莱易斯(William Leiss)和阿格尔。他们都主张科学技术使用的分散化(diversification)。新的社会不是否定科学技术本身,而是要改变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即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集中地使用中解放出来,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走向小型化和分散化。莱易斯认为,改善村民的生活不是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要把技术以及资本分散到农村,使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第四,将技术的类型划分为能源密集型(energyintensive)和资本密集型技术(Capital-intensive),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福斯特(J.B.Foster),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以创造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严重依赖能源密集型(energyintensive)和资本密集型技术(Capital-intensive);从而节省了劳动力的投入。但是增加能源投入以及用更多的能源和机械替代人力意味着更快速地消耗更多的优质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并且向环境倾倒更多的废料。也就是说,反之,还有一种相对的,能源零散型和资本分散型技术。这一点和莱易斯所主张的科学技术使用的分散化和小型化有些相似。在福斯特看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用新的技术和社会机制来代替那些具有生态学和人类学危害性的技术,并以此提升生活质量,这是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

第五,甚至还有人在研究技术的发展时,对技术的走向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的走向极其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的走向。对世界的不均衡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康纳(James OConnor)。他在谈到技术的走向(technology trend)时候指出:“资本主义积累和危机是以其不平衡和联合的发展为特征。”什么是不平衡发展?什么是联合发展?根据他的理解,不平衡发展是指历史性生成的工业、农业、矿产业、银行、商业、消费业、健康、劳动关系以及政治结构等等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状况。不平衡发展一方面可以用来描述原料供应地区(“第三世界”或“欠发达国家”)与对产品的生产加以垄断的地区(“第一世界”或“发达国家”)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也可以用来阐释作为整个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再生产的基础的城市与乡村r或帝国主义力量与殖民地;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对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对前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对后者则带来了资源的毁坏和衰竭。迫于急切发展经济的压力。南部国家以及北部的那些原料供应地过度地开发本地区的资源,以出口到发达的工业化地区,创造尽可能多的外汇,结果造成了这些地区资源的毁坏和衰竭,如土壤的恶化与流失、森林的过度砍伐以及对矿物燃料的过度开发等等;而这些原材料在工业化的地区则恰恰是以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联合的发展是指“那些‘发展了的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形态与那些‘欠发展地区(或城镇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形态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结合———社会经济或政治生活的新、旧形态的混合。”资本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把各种社会经济形式联合起来,它至少有以下两种相互并存的形式:第一,南部国家农村中无地或只有少量土地的人向城市的迁移,以及南部国家人口向北部国家的迁移;第二。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向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和更具有市场潜力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输出。

可以说,以上提到的5个关于技术的分类,丰富了我们对当代技术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技术的功能在现代有很多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很多的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内容。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这些分类都是在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视野里进行的,他们的前提是认可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功能。那么在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传统功能的范畴内,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自身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丰富的内容之外,那么,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也有进展和新的探讨,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三、作为生产力的技术功能,在生产力和技术两者关系上的推进

从传统的角度和角色来看,将技术仍然当做生产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深化和拓展。作为生产力的技术的功能,不仅仅在自身的技术的细化和细分上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在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上还有新的发展。这种发展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技术促使人们启发人们关注生产力的质和量的区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生产力增长和技术的关系问题的质疑;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技术居于哪个环节和位置。这些都丰富了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和内容。

第一,技术促使人们进行了生产力的质和量的区分。在这个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解比较典型,其代表人物是日本的著名哲学研究者岩佐茂(lwasa)。岩佐茂将生产力进行了质和量的区分,深化了对生产力内容的认识,在深度上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岩佐茂把仅仅为了提高生产力,而不考虑对自然破坏作用的技术称为“硬途径”技术,(thehard way)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荷的技术称为“软途径”技术(Soft path)。生产不应该仅仅考虑成本问题,不应该仅仅迎合消费者的欲望,不应该只是追求产品的高性能、高品质,而应该从保护环境视点出发,开发和制造对环境产生最小负荷的产品。为此,岩佐茂提出了生产力的质和量的问题。所谓生产力的量就是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量;所谓生产力的质就是在实现生产力过程中是压制人还是解放人,是保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单纯追求生产力量的增大,岩佐茂称之为“生产力主义”或“生产第一主义”。岩佐茂通过“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来界定生产力的质的问题。“谁”指的是“资本的生产力”还是生活的人的“劳动生产力”;“什么”指的是“有利润的产品”还是有利于环境和人的产品;“怎样”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用什么原材料进行生产。岩佐茂认为,在“资本的逻辑”所贯穿的社会中,“劳动生产力”被包裹在“资本的生产力”中,作为资本的生产力而起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增大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生产力的破坏。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作为生产力质的问题,“怎样”生产尤为重要。要求从破坏环境的生产系统转换成保护环境的、循环型的生产系统,就是要改变生产力的质。从“硬途径”技术到“软途径”技术的改变就是生产力质的改变。

第二,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生产力的增长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的质疑。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英美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他提出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诸多质疑。比如,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第三章有这样一段话:

哈贝马斯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是意识形态。这是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自十九世纪的后二十五年以来,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第一。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了,国家的这种干预活动必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第二,(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或“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于是,技术和科学便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哈贝马斯继承了马尔库塞等人的思想,指出技术与科学今天具有双重职能:它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意识形态。不过他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先验地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而只是晚期资本主义才具有。

海德格尔用“座架”一词来命名这种“促逼着的要求”。现代科技不再是单纯的中介或工具性力量。而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强制性座架,“去魔”与“着魔”的可能同样存在,是“发屁,毁灭”的真理命运。在1949年和1950年,他做了四次演讲来讨论科学与技术在塑造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演讲最初被标以“物”、“构架”、“危险”、“转向”四个标题,这些演讲先后被重复修改了好多次。第二个演讲最终被重新命题为“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在整个50年代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1962年他出版了《何谓物?》这样一本更加深入地探讨当代科技的起源及其对于我们思的影响的书。所有这些作品,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对于科学与技术的思考。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一书中,区分了两种技术:一种是传统的“手工技术”(handwork technology);另一种是“现代技术”(modern technology)。这种区分暗示我们,现代技术与传统的手工技术相比较,是某种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并且在他看来下述对现代技术的认识无疑是最糟糕的,即“我们今仍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当作某种人类用以达成其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态度恰表明我们对技术的本质还一无所知。”海德格尔认为,尽管现代技术同传统的手工技术一样,也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解蔽和改造,但其性质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技术的本质在我们称之为座架的东西中显现出来。座架就是把人框架在技术视野中。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技术的统治和支配。“座架(Ge-Stell)意味着对那种摆置(Stellen)的聚集,这种摆置摆置着人,也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着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他们不仅有人关注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的传统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J.B.Foster)非常关注技术的进步能否解决环境问题。技术进步能解决环境问题吗?福斯特分析说,依照“杰文斯悖论”:“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煤炭,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这种资源的需求,这是因为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除了煤炭,汽车和冷冻技术也是如此。引进能源效率更高的汽车,将使道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从而未能遏制对燃料的需求;同样,冷冻技术发明和完善是生产更多的冷冻设备。作为‘后工业或资本主义自然半成品的非物质化的承诺不过是危险的神话而已。比如生态学社会主义者奥康纳(Jallies OConnor)非常关注技术的进步能否解决生态危机等。技术能够消除生态危机吗?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克服经济危机,而且还增添了新的危机——生态危机。两种危机并存并互相作用,使资本主义危机日益加深。而技术是不能消除生态危机。技术既不能消除经济危机,也不能消除生态危机。这些解释都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技术功能的内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

以上关于技术功能的新的解释和理解,使得人们对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情形越发没有头绪了,这么多功能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把握。技术在当今社会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技术的功能在今天是否有新的发展,技术的功能是否也具有时代性,等等诸多的疑问,使得技术这个难题在今天成为一大困惑。

五、重新定位技术的功能:拓展了生产力,同时又何止于生产力

综合以上所言,今天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推进科技的当代功能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技术的当代功能。我的中心观点是,技术的功能,保留了生产力的功能,拓展了生产力的功能,同时又何至于生产力?按照马尔库塞的说法。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很赞同这种看法。关于技术的当代功能,安德鲁·芬伯格也有论述。芬博格在《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面性》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颇有心得。他说,“在把技术理解为具有功能和意义双重面向的技术批判理论中,我已尝试着把这条进路将涉及的内容做了规划。功能化的技术由因果逻辑决定,它可以诉诸各种技术学科加以说明,这些学科是相对分化和自主的。而意义化的技术属于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具有直接与功能相关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成分,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广义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所属人类世界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正是这些维度间的互动,在部分意义上促成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归纳和概括,我们似乎找到了上述关于技术的诸多功能的整合和归类的答案。通过将意义划分为功能性技术和意义性技术这样的两个划分。我们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哪些功能属于功能化的技术,哪些功能属于意义化的技术。那么对应于我本文的论述,也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功能性技术属于技术的传统功能,意义性技术属于技术的现代功能。

不仅如此,此外,我也非常赞同芬伯格的说法和理解,他所说的以上两种分类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我甚至还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分类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之外,每一个分类自身内部也是互动的一种关系,而不应该理解为孤立地发展和存在的。而且,正是这些维度间的互动,在部分意义上促成了现代技术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技术在今天会发展得这样高度和繁荣。总之,对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新探和新的理解,丰富了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和内容。比如,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从范畴上讲,技术属于生产力,生产力包含技术。可是从功能上讲,技术又创造了生产力。同时反过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也促使人们反观技术的发展。所以说,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是互动的。

那么根据我上面的论述和总结来看。人们研究技术的功能。从研究路径来看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是传统的理解和分析,将技术仍然当做生产力。另一条是现代的理解和分析。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技术的功能。而确切地说,以上两种还可以这样定义和理解:在把技术理解为具有功能和意义双重面向的技术批判理论中,前者属于功能化的技术,它由因果逻辑决定,它可以诉诸各种技术学科加以说明;后者属于意义化的技术,它属于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具有直接与功能相关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成分,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包括了技术所属人类世界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

通过对技术的功能的研究,使得我们认识到技术的功能在今天已经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些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超越以往的对科技仅仅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和提法,通常我们对反思技术的理解是: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面性。我在课堂上,提到科技的作用,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科技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仿佛是一句顺口溜。可见我们的理解和教育中,科技的作用具有双面性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然后就戛然而止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至今还停留在这个技术双面性的作用上,很少或者没有向前继续推进和思考了。我们需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技术的功能。这样既是体现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常常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体现。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早已不是当时小平同志所提出来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水平,而我们的生产关系也已经不是当时的状态了。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反思我们的理论和我们的认识。笛卡尔的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尽管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对我们认识我们的思想,还是很需要的。

参考文献:

[1][5][1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高兹,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M],波士顿,1980.

[4]James O''Connor,Accumulation Crisis[M]New York Basis Blackwell Inc,1984,p40.

[6][英]特里·伊格尔顿玛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7][8][13][美]约翰·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10]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1]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5][加]安德鲁·芬伯格,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J],哲学分析,2011,(1).

责任编辑:梅瑞祥

猜你喜欢

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框架协议在港签署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