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
2012-04-29仝伟
仝伟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深入调查、分析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现状特别是暴露出来若干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为提高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培养质量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对策
1.引言
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模式亟待转型以迎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形势之下,社会对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现代武术专门人才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目前武术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育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分析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2.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武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据调查表明,现我国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原则上在一年半内完成,实践活动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技术基础薄弱,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科研工作的能力过程中都需要以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文件作保证。而调查表明,现武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在一年半内完成了,这说明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2.2教育模式单一化。
目前,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生教育模式普遍采用传统的专业式模式,即导师组负责制。虽然部分高校已强化导师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但远不能满足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武术研究生全面知识体系的构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武术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
2.3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
目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的现象。其中,武术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培养方式简单、不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相脱节,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不突出、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等诸多问题。研究生毕业后,虽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不能胜任指导教学与训练任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研究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调研还发现,有近80%的招生单位不能切实地根据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缺乏明确、务实的培养原则。
2.4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根据对部分高校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培养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发现,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表1武术方向专业课程学时数统计
调查表明(见表1),被调查的高校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中,专业理论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的2/3;专业技术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1/3,平均每学期也只能安排几次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普遍存在武术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偏少,又缺乏有效的培养手段,目前武术硕士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应引起高校领导和导师的高度重视。
3.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3.1正确认识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目标。
武术硕士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显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武术人才的特殊要求。如何根据武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应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的高等学校武术师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理应成为拥有较强的学科力量并符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适应大众化体育教育发展要求,成为以适应社会急需的体育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
3.2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当前,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必须摆脱单一化教育模式的桎梏,建立以传统教育模式与协作式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新教育模式。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导师个人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与校外合法、健康的武术学校或民间武术组织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在校的理论、科研、技术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对中华武术的认识程度,丰富了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完善了专业技术培养体系,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高校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调整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制定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
针对目前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匮乏,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等情况。在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增加武术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保证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的学时数,将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与布置课外训练任务相结合,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3.4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高校武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仍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向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缺乏启发性和探索性,不仅压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制约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认为,应认真贯彻师生合作研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积极合作、互动,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课外,教师应与学生加强联系,针对学生论文研究和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对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建议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宏观培养目标的引导下,结合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目标。
4.2针对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建议在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完善武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在教育模式上实现多样化、灵活性;培养方式上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现状,切实贯彻课程与论文、理论与技术、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专业课程学时数,调整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的比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邬力祥,肖湘愚,王维平,于德介.研究生教育论坛[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王新华,刘波.体育体院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108.
[3]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4]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5]苏州大学研究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4.5.
[6]扬州大学研究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