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嘴”的魅力

2012-04-29李艾红

考试周刊 2012年62期

李艾红

摘要:学生上课“插嘴”,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传统教育下是老师们极力反对的,认为其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上课“插嘴”,是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的具体体现。作者认为插嘴有其的魅力所在:“插嘴”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插嘴”能发展创新求异思维。我们应该为学生的“插嘴”营造一定的氛围。

关键词: 上课“插嘴”教学民主创新求异思维

学生上课“插嘴”,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说出一句你意想不到的话;(二)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上课“插嘴”这种现象在传统教育下是老师们极力反对的,被认为是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不尊敬老师、不专心学习、精力不集中的表现。但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上课“插嘴”,是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插嘴有其独特魅力。

一、“插嘴”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学生“插嘴”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它不是“乱”而是“活”。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上课允许学生“插嘴”,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大胆地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淡化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二、“插嘴”能发展创新求异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求异,才能创新,而“插嘴”常常体现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插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为创造性正是来源于人的个性,当今呼唤个性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了我们的共识。而“插嘴”则也是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感受的真情流露的一个方面,表达了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应该鼓励这种现象的存在。

以往在教学中我太注意“圆满”,不敢冒“风险”,这无疑只能带来军事化的“齐步走”,学生跟着我的教案走,他们当然也只能够被动地学习。深深体悟到这一点后,我为学生“插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学会了等待、调控、鼓励,及时捕捉学生与众不同的在矛盾冲突中生成的信息。

(1)等待——为学生“插嘴”留有时空

例如:在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4.3+2<4.3×2。大部分学生判断的方法就是算出结果来比,可是,交流时马上有学生“插嘴”了,“太烦了,不用算出结果的”。此时,教师并不表态,让这个学生继续往下说:“我们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方法就是乘法,那么4.3×2不就是等于4.3+4.3吗?不就比4.3+2大吗?”顿时教室热闹了起来,又有学生说:“还有更简便的,不用算出结果,只要比这两个算式得数的整数部分,一个是6,一个是8,当然右边的大。”学生在毫无约束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2)调控——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也要专心。同时,我经常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适时调控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

(3)鼓励——为学生“插嘴”锦上添花

《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抓准时机把相信人人能成功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鼓励学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的来说,学生“上课插嘴”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和学习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即树立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科学评价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