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2-04-29王为超
王为超
摘要: 本文具体阐述如何把心理学中的激励原则等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原则具体运用
“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鼓励人做出努力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原则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去,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这就是心理学中激励定理所表现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尤其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所取得的微小的进步和成功,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功,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深有感触,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能力,二是潜力激发程度。有公式为据:学习成绩=能力×潜力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取决于其能力和潜力激发程度两个方面,能力越强,潜力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潜力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在学习中,能力并不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通过激励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数学教学中针对不同主体的激励原则
1.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如果给学生制定相同的目标,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就能达到目标,会因此丧失进取心;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努力了。因此,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激励之外,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适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婉转地提出所存在的不足,不应直接去否定。对于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所提出来的一些大胆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想法更要鼓励。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探索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就要多肯定多表扬。
2.要做到奖惩适度。教育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而奖惩艺术是其中一条重要策略。能否讲究奖惩艺术,使之巧妙合理地为我们所用,往往影响和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更何况学生呢?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艺术性,做到适度、及时、公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坦诚相待,尊重他们,而不是只停留在说教上,这样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意见和批评。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激励要奉行公平合理的原则。如果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不遵循公平性的原则,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反之亦然,不要违反公平公正的原则。
4.激励不要忽视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同学们在比赛中获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不要冷了学生的心,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对于表扬也无所谓了。
二、激励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多树立榜样,因为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2.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学段学时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变为积极学习。如果学生达到目标,就应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否则,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丧失信心,更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目标。
3.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教师要精心设计“智力问题”,比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务必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原则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