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预设,让生成之花盛开

2012-04-29洪胜

考试周刊 2012年62期
关键词:古井借口乡亲们

洪胜

摘要: 新课程推行以来,大家都在努力应对课堂中的生成,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追寻根源,这和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解读教材,科学地预设,当课堂出现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时,教师才有可能及时抓住并巧妙利用这一资源,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或突破难点,或深化主题,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教学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广大教师努力地探究并追寻着,可在实践中却常常迷惘着并痛苦着,因为理想中的动态生成常是昙花一现。分析原因有三:一是观念上认识朦胧,没有很好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科特点;二是对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片面认识;三是面对生成的动态课堂,教师缺乏智慧的启迪。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课堂教学是有特定的规律的,且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因此,预设内生成的理想状态,是对发生的“意外”以教学机智做处理后,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保证,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教学便如鱼得水。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中的游刃有余?由此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保障。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上课之前做了精心的预设也是直接的因素。读了特级教师王菘舟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介绍了怎样备《长相思》一课),我才明白,什么叫“细读文本”,《长相思》精彩教学的背后有着那样精心的“预设”。因此,我们在追求“生成”的同时,更要强调“预设”的价值,让教学在充分的预设中走向和谐的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可以预设的,这是因为一有课程标准和教材作凭借,二有客观规律可循,三有学生能力做基础。

《放小鸟》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15课,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得到了一只非常漂亮可爱的小鸟,小男孩将这只小鸟关在笼子里,小鸟不吃不喝,小男孩很着急。这时候,窗外飞来了一只大鸟,是鸟妈妈找孩子来了。看到此情此景,小男孩“决心”放走小鸟。小鸟飞走时向小男孩道谢!

文中的第三段如下:

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师:谁能用“决”再组个词?

生:决定。

师:在“决定”和“决心”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说一句话。

生:我决定晚上回家做完作业才吃晚饭。

师:这句话里将“决定”换成“决心”可不可以?换了说一说。

生:可以。能说得通。

师:决定和决心有时是可以互换的,并且意思差不了多少。

生:我“决定”下午讲故事比赛要赢。

师:有志气,“赢”改为“取得好成绩”。可是你决定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能行吗?

生:不一定。

师:换成决心试一试。

生:我决心下午讲故事比赛要取得好成绩。

师:对了,“决定”一般用在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决心”用在自己努力想去做的事情,但不一定能做到。

师:小男孩想放了小鸟,他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这儿将决心换成决定,这句话还能不能说得通?

生:能。

师:那这儿为什么不用“决定”,而要用上“决心”呢?

......

生:因为小男孩舍不得!

到这儿,还只是个别孩子的理解,不具备普遍性。

师:对,小男孩舍不得,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鸟啊!

生:(读)绿色的羽毛,黄黄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师:多么可爱的小鸟,小男孩怎么舍得呢?可他看到小鸟是那么孤独,心里又非常着急,看到鸟妈妈找来了,就更同情小鸟了。放了,舍不得。不放,又同情小鸟。放还是不放?这个决定不好做啊!终于,小男孩下定了——

生:决心。

师:再读读第三段。(生齐读第三段)

“决定”和“决心”的异同,即使是成人,也难以准确地“解释”其意思。笔者的目的并非是区别、理解这两个词,而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当学生造句发生错误时,笔者及时利用这一生成资源,比较了这两个词:正是“决心”这个词表现出了小男孩内心的矛盾,也更加凸显了小男孩对小鸟的“真爱”。

学生的回答也许是凑巧,也许是神来之笔。其实,笔者事先已经对教材深入解读之后做了如下预设:先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体会小男孩对小鸟的喜爱。接着去品读小鸟的孤独、小男孩的着急,从而让学生感受小男孩的矛盾心情。最终解决此处为何用“决心”。若学生回答不上来,笔者仍会按照上述步骤去教学。正是有了“精心预设”,才出现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有很多,可都转瞬即逝。深入解读教材,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不断锤炼教学机智,让我们的教学嗅觉变得敏锐。要练就这般功夫,非得有科学充足的预设不可。

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能洞察秋毫,但没有精细、周全、巧妙的预设,课堂上生成的质量能保证吗?教师不可能谋略到教学的全部,但可以做到尽可能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应对预案,让学生、课堂、文本和情境诸多因素融为一体。预设是否巧妙,是否有创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生成是否顺利。

二、弹性预设,把握生成资源的有效价值。

动态的课堂,确实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易使目标流失,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我们主张预设应面对学生的实际,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环节的预设应该富有弹性,要留有机动灵活的创造空间,为师生互动中的创新留有空白,留有余地,体现以合作、创造为旨趣的过程性特点。任何教学预设都可以根据学情,相机加以优化、调整,正如修建高楼大厦根据“蓝图”施工而又根据实际施工需要必须对“蓝图”加以适当的修改一样,而教师的引导正体现在这优化、调整的艺术中。

对待课堂的即时生成,教师决不能仅仅限于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辩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而不给予即时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古井》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主要讲了“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常年帮助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片断实录〕

……

生1:老师,我认为乡亲们帮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只能说明他们有无私奉献的好品格,但并不一定是受古井影响啊!

生2:我觉得是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从“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未要过报酬”这句话可看出是古井的无私奉献影响着乡亲们。

生1:那只不过是乡亲们的一个“借口”罢了。给一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做点力气活,而他们坚持要给报酬,乡亲们不找个“借口”,拒绝不了啊!我家隔壁也有一位孤寡老人,我妈妈经常给她送吃的,她要给钱,我妈总是说吃不了才送给好的。其实那都是借口,因为我知道每次都是为她准备了一份。

(不少学生开始附和,因为他们也遇到过类似的“借口”)

师: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非常难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想想有多少人用古井做了多少次借口。

(生默读课文)

生:从“‘那口古井给我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未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说这句话看出大家一直”用古井作“借口”!

师:为什么大家每次都用古井作“借口”而不找别的“借口”

生:古井对人们太重要了!

生:古井一直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之水,已扎根于乡亲们的心里。

生:应该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根在乡亲们的心里。

生:古井天长日久地无私奉献,已自然地影响着乡亲们,乡亲们已自觉地把古井作为榜样。

因此,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其实是说: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乡亲们,使乡亲们也具备了这样的品格!

师(深情地):是啊!从乡亲们的话可以看出:古井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清凉的泉水,我们也要向古井一样,为你们无私地挑水。乡亲们美好品质是受古井影响的,因此,是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美好品质。

师:再想想,借口是否真正的理由。

生:不是。

师:乡亲们的“借口”(那口古井为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未要过报酬)是否真实?

生:真的。

师:能叫借口吗?

生:不能。

……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和理解,重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局限,理解常会发生偏误。上述案例中,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提出“独特见解”——“乡亲们的美好品质和古井并没多大联系,那只是乡亲们为了应付老人所提出的借口”,并列举事例。很明显,该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理解有偏误,这也完全偏离了事先的预设“轨道”,笔者并没有急于解释“借口”一词来纠正错误,而是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生成资源,巧借“借口”,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文本;巧设“为什么大家都用‘古井作借口”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井天长日久地无私奉献着泉水的精神感染、熏陶着乡亲们,让乡亲们也具有了这样的品质”;最后,三言两语,澄清了学生对借口一词的误解。

整个过程,笔者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坚守着文本的价值取向,巧借“借口”,加深了学生感悟,同时也让文章的教学难点有效地得到了解决,这和事先深入研读文本是密不可分的。

三、开放预设,构建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

在课堂教学关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预设。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里所说的预设,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备课,而是一种大预设和动态预设,即开放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预设,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研讨也是预设。所谓动态预设,是指我们的教学方案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完善,教师的读书、爱好、生活是预设,教后反思、教学随笔、案例分析是预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一生准备的一节课就是这种大预设和动态预设的体现。

我们的预设还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在课改理念下,教师预设要求更高了,我们需要淡化狭隘的格式化的备课,变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践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综上所述,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即使偶尔出现了好的生成资源,也无法利用,也说不上动态生成。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预设的基础上,真正地悟透课改精神,努力钻研教材,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浮躁,避免追求新潮而丢掉根本,避免片面地理解新理念、新术语,寻找无法预约的精彩。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批判现实,反思行为,扬长补短,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语文在改革中健康前行。

猜你喜欢

古井借口乡亲们
别找借口
别找借口
爱找借口的小猫咪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越王古井今何在?
古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