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静静地读
2012-04-29高洁
高洁
一、引言
著名教育家崔峦老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可见,语文课堂既是一个师生、生生、生本心灵对接、合作交流、个性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貌静而实动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静”如冰川下的激流,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培养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因此,要让学生在“静读”中感受,在“静听”中领悟,在“静思”中升华,在“静写”中回味, 实现语文课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二、何为“静”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规范了学生应该形成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想在语文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离不开“静”的。沉心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静”是有力的保障。
(一)创造外部的“静”界
我们现在的课堂太喧闹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乏。更有甚者,教师最怕课堂安静下来,唯恐听课老师认为教学遭遇“冷场”。所以课堂教学成了一锅沸水。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他们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可怕的是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苦心设计的教学环境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干扰。氛围、情境,的确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千万不能过度泛滥,以致本末倒置。
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外部环境的清静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
其实,创造外部的“静”界非常简单。只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实实在在地当做学生学习的领域,在教学时多做“减法”,删去对学生认知起“负影响”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自然就静下来了。
(二)学生内心的“静”态
语文学习需要学习者有良好的“静心”心态。只有静心,才能保证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静心,才能保证真正地读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旧知进行思考。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在有学生读书或发言时,指导全班学生静心倾听。“静”下来,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不难想象:当外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利于倾听、沉思的“场”,学生内心的“静修”又为他们定心参与语文活动奠定了心境,如此内外兼修,里应外合,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定能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也会实现显著提升。
这样的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它是在教师拥有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观念的基础上,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的最好诠释。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在安安静静的课堂上,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
三、“静”何为
(一)在“静读”中感受
我们经常用“妙不可言”这个词形容事物之美,可见许多东西越是精彩,越是美妙,就越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也就是“意会”了,任何虚情的描述和表演都会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观看一部小说或一集电视剧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有时会心一笑,有时潸然泪下,有时情绪高昂,有时焦急万分……其实,这些都是“静读”带给我们的感受。因此,可以说理性的宁静更容易带来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更容易带来学生思维的放飞和个性的解读。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其中既有形态、神韵和情感的外在美,又不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美。鉴于此,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动起来,又要还学生一片宁静的星空,让他们动则激情澎湃,静则神思飞扬,让语文课堂尽显动静结合的无穷魅力。
(二)在“静听”中领悟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老师滔滔不绝的说教或者“满堂灌”、“满堂练”就能奏效的,也不是靠复杂的教学环节和眼花缭乱的视频技术就能实现的。相反,一些简约的教学方法却能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站在课堂上或听老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优美的音乐,或听同学讲故事,静静地听也是接受熏陶的动态过程。
课堂上让学生“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有些课文,尤其是情感型的课文,不能只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更多的是立足于自主体验的层面上进行感悟。而静听便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的有效方法。
(三)在“静思”中升华
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来说,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老师追求热闹的教学情境,追求互动的教学场面,渴求声光电的教学效果,本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顾此失彼。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先进的教学手段固然重要,静思默想更不能丢掉。课堂上,我们如果给足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给足学生虚心涵泳的时间,学生静心凝神,自然神思飞扬。这样宁静的课堂,看似气氛沉闷,学生的内心却往往涌动着难以遏制的冲动,此情此景往往也是学生受到深层次浸染的过程。
很多时候,老师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了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的热闹,已经很少对学生说“请大家静静地读”、“请大家默默地想”、“请大家静静地听”这样的话了。其实,语文课堂上,暂时的宁静并不是无生气的沉寂,而是高潮前的酝酿和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