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个性特长发挥策略研究
2012-04-29朱委
朱委
摘要: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去珍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实践学生个性特长
教育部于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深感学生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也无时不有。紧紧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去进行丰富的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做实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现拙于笔,以期得到行家的指正。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淼在《文心雕龙》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牵,辞以情发。”应当说我们的先人已充分意识到外界失误情境对人的情感活动的激发的具体作用。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育专家李吉林女士即开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乃至初中教学都起到了广泛的辐射作用。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探究,而学生的探究同样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当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他们才会有主动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兴趣,也才有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当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全面的。可以是趣味性极浓的情境,也可以是紧扣学生生活的情境,还可以是颇具实践意义的情境,更可以是理想化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也不应当是照搬的,应随人随地而异,随教学流程逐步发展的情态而异,我们必须灵活掌握,灵活运用。教学的情境无论形式怎么变化,但都应当利于学生去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二、启迪思维,让学生巧于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尤其是学生不断溅起的思维火花,使得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同时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让我们意识到学生的生成仅仅靠教师的课前预设是很难达到深层次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应当充分地看到:语文学习的具体实践中经常会临时出现一些有价值的,利于向更高层次生成发展的资源,这是我们所未曾预设到的,但这又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度挖掘,必须去充分地进行展开且做出合理的回应。唯有这样,才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的理念。还记得一次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在探究于勒形象时,生与生之间的思维发生了这样的碰撞。如果事情真像第二封信所说的那样,于勒发财了,于勒在回哈佛尔的“特快号”船上散步,一探头巧见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情景?这碰撞出的思维火花看似节外生枝,而当时笔者却没有这样认为,而是立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从后来的学生交流中我发现作品中于勒的形象为典型了,由此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中生成出的资源有时还真能启迪我们的学生去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思维。它并不是节外生的枝,而是锋上开的花。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并非是机器,而是以生活着的、思考着的、发展着的生命体存在着,他们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三、理清关系,让写生多于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李卫东先生的理解不但令我认同,而且让我豁然开朗。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其核心价值是发展语言,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其实本是成言之人,语文教育过程有三个层面:言语行为,言语能力,言语生活。语文教育过程具有整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笔者也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总是与人的言语生活所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通过言语生活的实践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让我深深地感到,离开了学生生活的语文教育则如同皮之不存,毛不可覆。生活处处可以实践,这就给我们透出了语文实践必须从多个层面着眼的命题,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力求不折不扣地让我们的学生去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多于实践的旗帜下,笔者重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这因为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活动,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在观察操作中的运用,应当充分地看到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比如对小说能抓住作品中的佳节分析出典型的任务形象特征。《最后一课》是传统教学篇目,人们对教学的看法亦莫衷一是。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资料,认为韩麦尔先生相当迂腐的陈词还真不少。韩麦尔先生迂腐吗?韩麦尔先生不迂腐吗?教学时我没有去把学生局限于哪一方面,而是给出了两个议题,让学生通过品读文学作品《最后一课》,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围绕两个命题去进行思考,看哪个命题能够与任务形象吻合,且能站得住脚。学生通过品读,探究,互动,交流,真正意义上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便凸显在我们的面前。韩麦尔不迂腐,他在以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反抗意识,他的这种见解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李卫东.言语生活教育.新课程研究,2012.5.
[2]曹津源.津源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