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宗师陆春龄
2012-04-29何华
何华
2012年3月25日,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迎来4位中国民乐大师:陆春龄(笛子)、龚一(古琴)、王国潼(二胡)和冯少先(月琴)。其中任何一位都可以独撑大局,更何况四人同台。难怪那天的场面甚为风光,俗称“大榴梿”的滨海艺术中心卖了个满座。
龚一的古琴当然是好的,但他常来狮城,再说滨海艺术中心能容纳两千人的音乐厅实在不适合古琴演奏。说实话,那天真正吸引我的是91岁高龄的陆春龄。齐白石90岁时,在一次敬老宴会上,有人提议他表演节目,老人二话没说,举起双手作吹笛状,并用湖南乡音唱起了小调:“一位姑娘七十八,再过三年八十一,要唱山歌难开口,没有牙来吹短笛。”对比之下,陆春龄91岁还能登台吹笛,实属稀罕,就冲这点,也该去捧个场。
我之前通过CD听过陆春龄的演奏。他的《鹧鸪飞》简直神了!在“飞”字上,陆春龄下足功夫,乐曲开头5小节4个长音的引子,全用颤音演奏,最后2小节也用颤音,与引子部分遥相呼应,听着听着,闭着眼睛你能看到三五只鹧鸪“咕咕咕咕”飞走。你可能惆怅,也可能欢喜,不管是哪种,你都被感动了。毛泽东生前非常爱听这首根据湖南民间音乐改编的笛子曲,多次“钦点”陆春龄为他吹《鹧鸪飞》。高深莫测的毛泽东在听《鹧鸪飞》时想些什么呢?或许他老人家什么也不想,完全进入了一种“空”的境界。
陆春龄被誉为“南派笛王”,西方人则称他“中国魔笛”,想必洋人听了他的吹奏后目瞪口呆,觉得有股子魔力—他们搞不明白一管简单的笛子怎么能发出如此奇妙多变的声音。
当天陆春龄用笛子独奏了《行街》和《喜报》,又用巴乌独奏了《节日舞曲》。可惜他没有吹奏我最喜爱的《鹧鸪飞》《今昔》和《小放牛》。其实也能理解,以《鹧鸪飞》为例,此曲的颤音不好把握,九秩高龄,底气到底不足,鹧鸪渐渐飞来飞去的声音强弱效果不宜控制。陆老放弃此曲,也是明智之举。《行街》是江南丝竹十大名曲之一,我极爱听,陆老那天的独奏尽管“行走得有点儿不稳”,不过“行街”本来就是在婚礼、节日、庙会等喜庆场合边走边吹的,即便吹得摇摇摆摆,也属“合情合理”。《喜报》是陆春龄在山东安徽采风时有感而作,吸取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素材,也较多地使用了北派笛子常用的历音、滑音和顿音等技巧。“喜报”这个词汇,其实是“大跃进”时期的常用语和关键词。各行各业取得一点成绩(大多是浮夸造假),就写上一幅大红喜报,敲锣打鼓去政府部门报喜。陆春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喜报》。
陆春龄出身贫寒,7岁时跟一名皮匠师傅学吹笛。年轻时,他一度蹬三轮车谋生。1949年之后,像他这样根正苗红的就被重用。他也一直紧跟形势,用他的笛声为社会、为国家、为工农兵服务。所以,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充分发挥了“见风使舵”的生存本领,基本上没有受到迫害。我想,这也是他无奈的选择,保护自己是一种天性。网上有人瞧不起这个“踏三轮车”的,大概是派别之偏见。笛子这种乐器不同于古琴的高雅,相对要通俗些。陆春龄吹笛子能让普罗大众听得开开心心,这就够了。我在网上看了另一位笛子大师赵松庭的视频,说实话,气质比陆春龄要儒雅得多,他的《幽兰逢春》采用了一些昆曲的音乐素材,不同凡响,我似乎听出了箫的韵味。赵松庭出身书香门第,文化底蕴深厚。陆春龄、赵松庭各有各的特长和风格,你可以偏爱,但不能以偏概全,抬一个压一个。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笛子和口琴是民间最普及的乐器,当然是因为它们价格低,又便于携带。不像现在的孩子一窝蜂去学西洋的钢琴和小提琴,以显示“高人一等”。虽说笛子普及,但要吹好,可不是件容易事。谁不会炒两个菜,可成为烹饪大师的能有几个?
笛子演奏家大多对吹奏乐器(笛子、埙、箫、巴乌)能做到举一反三,陆春龄当然也是多面手,音乐会上他秀了一首巴乌曲目《节日舞曲》。巴乌是西南少数民族乐器,易于抒情。近十多年,巴乌走出西南边陲,受到广泛关注。专家们对此乐器也进行了改良,使其音域扩大,音量增加。
那天的压轴曲目是4位大师合作《关山月》,此为古琴梅庵派名曲,先由龚一独奏,笛子、二胡、月琴再进入。如此古朴短小的琴曲,四人合奏倒也不觉格格不入,我想,这就算成功了。
陆春龄笛子艺术的独特风格首先体现在运气上。他讲求“气沉丹田”,呼吸借助腹肌和腰肌强劲的支持力,使吹奏时气息大小缓急得以控制自如。其次,陆春龄经常使用别人不大用的第二泛音(即十二度超吹)。因为在笛子上吹奏第二泛音,笛膜几乎是不振动的,此时的笛声音色纯净、音量小,极容易表现静谧的气氛。在装饰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陆春龄多用江南丝竹常用的颤音和打音以增强音乐的韵味,十分注重小颤音和指震音的运用。小颤音可以使乐曲更加华丽、活泼,使旋律更加流畅。
陆春龄 被称为南方笛派代表人物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1921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家庭,素有“中国魔笛”的美誉。他在中国乐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超过半世纪的笛子教授生涯及艺术实践,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典范。他的演奏气口精微、指法玄妙、音色浓郁,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他曾先后去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将一些外国民歌改编为笛子曲演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经他整理的笛子曲如《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和他创作的《今昔》《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乐曲,都已成为笛子的保留曲目,并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