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012-04-29赵惠芳
赵惠芳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促进孩子良好品质和人格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孩子往往养成了很多毛病,如“人来疯”“以自我为中心”“胆子小”等,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如何使幼儿在平日各项游戏活动中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一、利用情境游戏,为幼儿交往打造“扶梯”
学期开始,一群互不相识的孩子聚集在了一起,面对陌生的环境,你看我,我看你,想说又不敢说,有的干脆哭了起来。这时,情境游戏往往能起到“扶梯”的作用。自我介绍式的“猜猜我是谁”“打电话”“找朋友” 等游戏,往往能使孩子打开话匣子,与同伴有话可谈,从而消除幼儿之间的隔膜。
事实上,情境游戏还能使幼儿掌握交往用语。组织“图书馆”“玩具店”“大家一起玩”等情境表演游戏,不仅能使幼儿边看边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还让幼儿实际模仿了交往的模式和方法。
二、利用教育活动,为幼儿交往供平台
教育活动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要注重综合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具体设计。如幼儿在学习“沉浮现象”时,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些石头、木块、塑料泡沫、小瓶、纸等,让幼儿分组实验,讨论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能浮上来。小朋友们边说边做,有了新发现就相互讨论,如果都不会就一起想办法。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既学会了知识,又进行了交流,培养了自己与同伴分享喜悦、共同克服困难的品质。
三、利用角色游戏,为幼儿交往搭好桥梁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相互交往的好方式。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他人的感受。比如:教师在带孩子参观医院、超市、银行、菜场后,可以在活动室设立“医院”“菜市场”等模拟区域,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通过师生、生生、幼儿与区域环境的互动,让幼儿逐步了解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学习到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在你来我往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可以提高交往的技能。此外,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可逐步了解角色的特点与职责,从中知道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同情心和责任感,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爷爷”“奶奶”扶下车,“营业员”会主动说“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随着一些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语言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结合日常活动,为幼儿交往提供保障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技能。教师应树立“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的观念。在一日生活和学习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为他们创造各种交往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技能。如在玩沙子的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善待别人,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要教孩子们不争、不抢,主动谦让;进餐活动中,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和为同伴服务的意识。时间长了,孩子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增加同伴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当孩子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应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解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多考虑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任性、不耍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同分享、守规则,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
语言是孩子交流的工具。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各种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感受说的乐趣。如带孩子到食堂帮厨,让幼儿认识各种蔬菜,并尝试讲述各种蔬菜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烹制方法等。这样通过群体之间的互动,可以拓宽交流的范围,既能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又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