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一首歌
2012-04-29宋大勇
宋大勇
高考进入百日倒计时后,壮壮却开始不认真听讲,作业很少交,有几次甚至试卷也不交。我找他谈话时,却意外得知原因竟来自我:我的教学不太切合他的需求,我的管理态度不够耐心,让他“非常反感”……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切合己需的老师,不喜欢一个老师也并不影响一个稍有理性的学生认真学习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面对这些近乎常识的道理,壮壮竟犯起了这等错误,让我既惊讶又有些好奇。
成绩中等,又在常识上犯错,在高考来临之际,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放弃”——老师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挽救一个“自弃”的学生。但我不想放弃壮壮,只是要化解他既不学习也不违纪的“冷暴力”,需要非常规而又“短平快”之效的办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壮壮爱唱歌。当《忐忑》才走红时,壮壮曾在一次课堂活动中“秀”过这首歌,效果是相当轰动的。我还听说,壮壮是刘若英的铁杆粉丝,说起自己的这位偶像的趣闻逸事来可谓如数家珍。我想起了刘若英的经典歌曲《后来》,这是一首叙述一个年轻的心因倔强而误会他人,因误会而错过一段美好爱情,事后才追悔不已的故事的好歌。我能想象,作为刘若英的粉丝,壮壮一定无数次地深深沉浸于《后来》的旋律中,并对它所演绎的“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的追悔之情深有共鸣,也因此相信,这首歌或许能帮助壮壮重启对我关闭的心扉。
我想出一个可以一试的办法:给壮壮写一封信,从《后来》说起,从年轻人因一时的倔强导致一生遗憾说起,信的结尾是:年轻的时候,谁没有偏激过、倔强过呢?可倔强的结果常常是“后来”的追悔和遗憾。恋爱中的人会犯错,老师也会犯错,但你有必要因老师的错误而放弃语文学习吗?会不会留下悔恨于“后来”呢?
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判断。壮壮主动找到我,说《后来》,说刘若英,说自己的高考压力,说自己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包括对老师的偏见和误解,而错过跟高考的一段美好的“爱情”——而这,正是我等待的答案。
一些学生在心理无法承受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会“迁怒”于周围的环境,为自己找一个放弃向上的努力而聊以自慰和自欺的借口。壮壮的表现,深层原因也正在于此:迁怒于老师的种种“不好”,为自己找一个缓解压力的突破口,也为自己找一个放弃努力的借口。而经我用一点“借力打力”的巧劲,就引导了他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热情。
朝夕相处,一个老师很可能因不经意间的言行而使一颗年轻的心对自己上锁。重启那把锁,教师需要耐心地摸清那把锁的结构,进而配制出管用的钥匙——可以是一封信、一首歌,也可以是其他种种。